(三) 有东瓯王城与故宫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瓯丛考》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1544
颗粒名称: (三) 有东瓯王城与故宫遗址
分类号: K289
页数: 6
页码: 96-101
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2002年,台州市(含温岭)与省文物部门曾进行了多次勘探与发掘。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两次:一是1989年台州文博专家金祖明的勘探,归撰论文《东海王国古史初探》、《东瓯王国都治》;二是省文物考古所于2002年九、十月份至2008年三、四月份多次进行东瓯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历时40天,田正标研究员撰写《温岭大溪古城考古发掘(报告)》。三篇文章均载王永献、严振非主编的《东瓯国研究》书中。省文物考古所陈元甫和田正标研究员合撰《温岭大溪东瓯古城遗址考古发掘报告》。考古发掘证明越王城始建时代为战国晚期,这一结论也为其他专家所证实。
关键词: 东瓯 研究 文化史

内容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2002年,台州市(含温岭)与省文物部门曾进行了多次勘探与发掘。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两次:一是1989年台州文博专家金祖明的勘探,归撰论文《东海王国古史初探》、《东瓯王国都治》;二是省文物考古所于2002年九、十月份至2008年三、四月份多次进行东瓯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历时40天,田正标研究员撰写《温岭大溪古城考古发掘(报告)》。三篇文章均载王永献、严振非主编的《东瓯国研究》书中(中华书局,2005年)。省文物考古所陈元甫和田正标研究员合撰《温岭大溪东瓯古城遗址考古发掘报告》。
  现综合分析如下: 第一,考古结论与文献记载相符,东瓯于越王城始建于战国晚期。
  越王城遗址位于今黄岩、乐清、温岭三县(市、区)接壤的大溪镇大唐岭南麓的里宅、大岙村。坐北朝南,背靠大山,地势险要,环境幽美。东首龙山,西侧虎山,南邻王城山(即方山,又名救驾山),北枕太湖山,南面平原临海(乐清湾)。
  越王城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城墙以内,东西长约390米,南北宽约260米, 总面积约十万平方米。其中西城墙残长约60米,宽约7米,高约1.4米;北城墙残长约94米,宽10—15米,地面残高约1.1米。《嘉定赤城志》所载“故宫基址”,面积约八千平方米,地面高程2—3米不等;其西南断面裸露灰色泥质绳纹筒形管,随断面走向,每米一管,排列有序。在越王城土夯城墙墙体内发现战国印纹陶片,在遗址下层堆积中发现战国印纹陶片和战国“素面瓦当”。
  据此,金祖明与省文物考古所的考古发掘结论基本一致:东瓯越王城遗址,上为秦汉文化层,下为战国晚期文化层;东瓯于越王城始建于战国晚期。
  考古发掘证明越王城始建时代为战国晚期,这一结论也为其他专家所证实。2002年12月3日,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陈高华研究员等考古专家,曾对越王城遗址和出土文物进行考察、鉴定、研讨后,也确认为战国时期城址。
  2003年1月22日至24日,在离越王城不远的塘山村,又相继出土了12件陶罐、陶碗等文物,经鉴定为战国晚期文物。
  这充分证明王羲之《游四郡记》“越王失国,尝保此山(王城山)”,《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滨于江南海上”,刘宋孙诜《临海记》“宴室山有越王望海馆”等文献所载,诚非虚言。
  第二,东瓯“于越王城”因音近而流变为“徐偃王城”。
  既然是“越王城”,为何叫“徐偃王城”呢?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与《大清一统志》,揭开了由“越王城”流变为“徐偃王城”的谜底。
  《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二《浙江方舆纪要·台州府》:“古城,县南三十五里。外城周十里,内城周五里,有洗马池、九曲池,故宫基址。楚灭越,越王支庶筑城保此,俗讹为徐偃王城。《志》云:城在大唐岭东,与太平县接界。又有汉城,在县北十里,建置未详。” 《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九十八《台州府》:“黄岩故城,今黄岩县治北。《元和志》县北去台州一百五里,前上元二年,割临海南界置。旧《志》有古越城,在县南三十五里。外城周十里,内城周五里。有洗马池、九曲池、故宫基址。楚灭越,越王支庶筑城保此。俗讹为‘徐偃王城’。” 陈桥驿先生在《浙江古今地名词典》中,亦不称“徐偃王城”而称“古越城”, 并引《大清一统志》以证“徐偃”系“于越”之音变。其实,宋陈耆卿对“徐偃王城”之民间传闻,亦不以为然。因年代久远,无证据否定,但心存疑虑,只能说“故老云”。民间传闻毕竟不能代替事实。现经考古与文献相印证:“于越王城”始建于战国晚期,“徐偃王城”传说,系徐氏家族晋代迁居台州后的产物。
  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
  第三,东瓯“于越王城”,既符合古代都城规制,又体现了越国建都的传统理念。
  据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张轸《中华古都》(湖南科技出版社,2005年)、张驭寰《中国城池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年)研究:中国古代的都城制度,最早见于《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营国, 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郑玄注云: “国家谓城方,公之城盖方九里,侯伯七里,子男五里。” 这是最早规定古都规划理论与模式的文献。即都城为正方形,方九里,每边三门,经纬各九条街道。宫殿居于中轴线,左建祖庙,右建社稷坛,前为官府办公场所,后为商业集贸市场。堂堂正正、四四方方、错落有序的都市,正是中国古都“法天象地、天人合一”的理想模式,并与传统社会相始终。东瓯“于越王城”遗址是浙江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西汉早期东瓯古城遗址,作为东瓯都城之依据则比较充分。
  首先是大溪东瓯古城方十里,符合《周礼》规范。郑玄注云:“国家谓城方, 公之城盖方九里,侯伯七里,子男五里。”明王志长在《周礼注疏删翼》卷十九指出:“掌建国之法,则以王国为主也……营国城郭,则周营王国之内城外郭也。
  营后宫,则周营后之六宫也。凡建国,王立朝,后立市。朝在前,市在后。道巷门渠,有纵横、有广狭,皆量而为之制也。王国之制既立,然后都邑可量,故造都邑亦如之。”王志长认为:《周礼·考工记》所载“匠人营国”是以周王城为范本。故言:“营国城郭,则周营王国之内城外郭也。营后宫,则周营后之六宫也。”只有王国之制得以确立,才能制定其他城市的规制:“国之制既立,然后都邑可量,故造都邑亦如之。” 宋王应麟《玉海》卷一百六十九《宫室·门阙上》引《多士传》曰:“‘古者,百里之国,三十里之遂,二十里之郊,九里之城,三里之宫;七十里之国,二十里之遂,九里之郊,三里之城,一里之宫;五十里之国,九里之遂,三里之郊,一里之城。以城为宫,盖百里之国;外城九里,雉门是也。中城七里,库门是也;内城五里,路门是也;七十里之国,外城七里,中城五里,内城三里;五十里之国,外城五里,中城三里,内城一里,于百里之国言外城,则伯子男外城,可知于七十里。五十里之国言内城,则公侯内城可知一里之城。以城为宫,则其宫府在中城之内矣。孟子曰:‘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此侯伯之国也。’由是言之,天子外城宜十二里,而匠人营国为城九里者,盖中城也。” 清齐召南《尚书注疏》卷十四《考证》云:“洛邑规模,《逸周书·作雒篇》略载其事,言‘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十七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凑’。《后汉·州郡志》注引博物志曰:‘王城方七百二十丈,郛一十里。’数稍不同。至《周礼·典命》原无明文,言王城十二里。惟《考工记》匠人则营国,方九里,凿凿言之。郑注《天官序官》‘体国经野’,即引《司农》‘营国九里、九经、九纬’之说,是固以匠人为正解矣。至注《典命》则曰:‘公之城盖方九里。’盖者疑辞,故不直言王之城十二里也。”在王应麟、齐召南看来,天子外城应是十二里。
  按此解释,周礼分封公侯伯子男五级:公之城方九里,侯伯之城方各七里,子男之城方各五里。大溪东瓯古城方十里,因东瓯王的级别在公之上,故为十里。东瓯古城内城五里,亦“百里之国”之建制也。另据清毕沅撰《关中胜迹图志》卷八《古迹·郊邑》引都穆《骊山记》载:“始皇陵,内城周五里,旧有门四,外城周十二里,其址俱存。”毕沅载秦始皇陵“内城五里,外城周十二里”之制,亦应是周礼天子之制。
  “故宫基址,崇一十四级。”《说文解字》:“宫,室也。”《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尔雅》卷中《释宫第五》题下郭璞注云:“按:古者贵贱同称宫,秦汉以来唯王者所居者称宫焉。”唐刘禹锡《踏歌词(四首)》之二:“桃蹊柳陌好经过,灯下妆成月下歌;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自细腰多。”唐杜牧《隋宫春》:“龙舟东下事成空,蔓草萋萋满故宫。亡国亡家为颜色,露桃犹自恨春风。”唐黄滔《唐黄御史公文集》卷第一《馆娃宫赋》:“吴王殁地兮,吴国芜城故宫莫问兮。”由此可见,古者宫、室相通称。秦汉以来,唯王者所居者能称宫。
  据1988年台州考古学家金祖明先生亲临今温岭大溪东瓯古城遗址进行考古后所撰论文《东海王国古史初探》(后改编名为《东瓯王国都治》,载严振非等主编的《东瓯国研究》),对当时存在的“东瓯故宫遗址”有如下记述:“在古城中心偏西发现一座规模庞大的‘故宫台基’,台基面积约八千平方米,隆凸高出地面2—3米不等。故宫基础的西、南面断面上暴露出排列有规律的地下水管。排水管砌法距离每相隔一米设置一根,以台基断面为朝向,砌筑整齐规则。水管为泥质,呈灰色绳纹筒形管。故宫基础虽未经发掘。但从整个凸出地面台地的构造、形成、砌筑工艺和饰绳纹筒形排水管的特征看,经浙江省文物普查验收领导小组的专家鉴定属西汉早期故宫台基。”这与近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两次考古试掘一样的结论,同属于西汉早期的东瓯古城遗址。而“东瓯故宫”遗址,正是东瓯王所居宫室。
  其次是东瓯“于越王城”位居东瓯之中,山海拱卫,进退自如。居中是古代建都的重要法则。《吕氏春秋》卷十七《慎势》所载“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就是这个道理。其实,不仅都城要居中,而且郡县也居中。理由有二:一是自身安全;二是易于管理。
  “择天下之中而立国”,台州“于越王城”就体现了“居中”特点。在西汉“两越三国”中,东瓯国实力最弱,南越国最强,闽越国则居其中。瓯江南部为东瓯之南疆,与闽越相邻。越国自强盛之后,就内讧不断,自相残杀,反复无常。其远不溯,近者如东瓯王杀吴王刘濞,余善杀闽王郢,繇君丑杀东越王余善。国之间如闽越围东瓯,闽越攻南越,汉军攻南越,余善阳助阴反,最终被杀而灭国。因此东瓯国既要防范北患,又要警惕闽越南侵。而东瓯国都城选在台州温黄平原南端,正居东瓯“国之中”。在古代山河阻隔,交通不便的条件下,“都城居中”更有利于控制与管理。如设都于瓯江南部,则境接闽越。无异于设都于边,这是严重违反古代“都城居中”的基本法则。建元三年(前138)闽越出兵“围东瓯”,东瓯国“都城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都城选址上,《管子·乘马·立国》强调:“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用水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东瓯“于越王城”选址颇具王者之气。地势坐北朝南,东首龙山,西侧虎山,南邻王城山(即方城山),北枕太湖山,南面平原临海(乐清湾)。坐北朝南,“南邻王城山”,即“面南而王”之寓意也! 其地形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北依山险、南控平原的“负山枕海”的地理环境,进可攻,退可守。这既符合孙子兵法“生地”之要求,又体现越国建都“临江濒海”的传统理念。勾践建都会稽,迁都琅琊;摇王都东瓯;闽王无诸都东冶: 都是临江濒海之地。汉武帝遣严助“浮海救东瓯”,东瓯国凭借濒海优势而乘机“举国徙江淮”。
  复次是东瓯“于越王城”中规式矩,符合都城建筑基本特征。于越王城“外城周十里”,这符合《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之规制。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外城周十里”的于越王城,虽不敌武夷山城村闽越都城“南北长860米,东西宽550米,总面积48万平方米”,但比勾践建“周二里二百二十三步”的山阴小城要大五倍。当然,勾践建山阴大城时,已是“大城周二十里七十二步”(《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第十》)是东瓯于越王城的一倍。
  从清代浙江十一个府城规制来看,“外城周十里”仍非小城。其中省会杭州府城最大,周三十五里。其次是古都绍兴府城周二十里;第三是宁波府城、台州府城、温州府城,均周十八里;第四是湖州府城周十三里;第五是金华府城、嘉兴府城、处州府城,均周九里;第六是衢州府城周四千五十步;严州府城周八里二十三步。① 两千多年前的东瓯于越王城,仍相当于清代金华、嘉兴、处州三府的府城规制。
  “鲧(大禹父)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①台州于越王城“内城周五里,有洗马池、九曲池;故宫基址,崇一十四级”。其外城周十里,内城五里。“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郭外为之阆”,全城一分为二,城郭相连。据杨宽先生研究,城郭连结上可分为三时期:一是商代“有城无郭”期;二是周至西汉“西城东郭”期;三是东汉至唐“三郭抱城”期(《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序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东瓯于越王城的“西城东郭”形制,正是战国至西汉都城的形制。
  “择国之中而立宫。”东瓯于越王城一分为二的形制,说明中轴线纵贯全城,左右对称布局。都城内正南北方的中轴线是条根本主线,“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纬。设官分职,为民立极”,②这已成为数千年来中国都城建筑的基本理念。它既是“居中不偏”传统思想的体现,又是“天下居中”王权礼制的象征。其地面建筑虽已荡然无存,但“洗马池、九曲池、故宫基址”等遗迹,仍体现了“宫殿为主体结构”和“宫殿建筑高台化”的都城建筑基本特征。“择宫之中而立庙”,此庙按规制应是宗庙。今东瓯于越王城遗址内虽有徐偃王庙,但应是东瓯王宗庙孑遗,因年代久远,后俗讹为“徐偃王庙”。

知识出处

东瓯丛考

《东瓯丛考》

本书分五卷,内容包括东瓯史脉考、东瓯分治考、东瓯宗教考、东瓯儒学考、东瓯风物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