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三月二十三“天后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节俗概说》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110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三月二十三“天后节”
分类号: K892.18
页数: 5
页码: 129-132
摘要: 宋以降,起源于福建莆田的妈祖信仰,随着海洋贸易、航运与海洋渔业的发展而传向了浙东沿海。浙江与福建同处东海之滨,在气候、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方面颇为相似,因而妈祖信仰较早通过渔民、海运商人以及福建移民传播到浙江沿海地区。浙东地区大都是依山滨海,或为海中岛屿,“观音道场”就在普陀山,因此民间主要对观音信仰尤深,特别是长年累月生活于汪洋大海、系命于风涛浪尖的广大渔民及海运商人,更有其深厚的信仰基础。妈祖信仰与浙东人民的风俗习惯和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浙东特色的多元信仰。
关键词: 岁时节令 风俗习惯 中国

内容

宋以降,起源于福建莆田的妈祖信仰,随着海洋贸易、航运与海洋渔业的发展而传向了浙东沿海。浙江与福建同处东海之滨,在气候、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方面颇为相似,因而妈祖信仰较早通过渔民、海运商人以及福建移民传播到浙江沿海地区。浙东地区大都是依山滨海,或为海中岛屿,“观音道场”就在普陀山,因此民间主要对观音信仰尤深,特别是长年累月生活于汪洋大海、系命于风涛浪尖的广大渔民及海运商人,更有其深厚的信仰基础。妈祖信仰与浙东人民的风俗习惯和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浙东特色的多元信仰。经过千年渗透、融合,传播成为当地海运商人、渔民船工、旅客共同信奉的神祇。是我国第一个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的信俗类文化遗产。
  目前浙江妈祖宫庙,又称天后宫或天妃宫,保存较好的以舟山群岛为多, 嵊泗列岛几乎岛岛皆有天后宫。宁波的妈祖宫庙集中于宁波、镇海、象山、慈溪、余姚等地。绍兴妈祖庙主要集中于曹娥江沿岸以及绍兴府城内。台州的妈祖庙主要分布在南部的玉环、温岭(太平),以及灵江、椒江沿岸的临海、椒江和黄岩等县区。浙江省内规模最大的妈祖宫庙是位于宁波市内的甬东天后宫(又称庆安会馆),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清咸丰三年(1853)由甬埠北洋船商捐资创建。庆安会馆既是祭祀天后妈祖的殿堂,又是行业聚会的场所,是我国现存的宫馆合一的实例,为中国八大天后宫之一,也是浙江省唯一保存完整的会馆建筑群。
  妈祖信俗文化主要体现二方面,一是祭祀仪式。浙江的祭海仪式以象山渔民开洋、谢洋节最为典型和壮观。开洋是渔船出海时,渔民祈求平安、丰收的民俗仪式。谢洋则是渔船出海平安归来,渔民感恩大海的民俗仪式,它们是以祭祀为核心,以民间文艺表演为主轴,含有历史、宗教、生产、民俗等诸多文化内容。
  二是庆典活动。妈祖庆典主要包括妈祖元宵、妈祖诞辰、妈祖忌日等活动。妈祖元宵与传统的元宵节略有不同,比庆典举行的时间要晚半个月,在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九晚举行。妈祖元宵有其特殊的仪式,如“敬灯”和“送灯”等。
  是日夜晚,人们要将制作考究的灯送离陆地,任其浮水漂远。有些地方在送灯仪式进行的同时还举办踩高跷、演唱海神戏等民间娱乐活动。妈祖诞辰为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忌日为九月初九。在这两个重要的节日,浙江沿海地区民间依然保留着一些隆重的祭祀庆典活动,如妈祖寿典、妈祖出巡等。
  下面,我们以台州府城临海、温岭箬山为例,略述一下台州的天后宫历史及妈祖节俗。
  旧时,台州沿海各县均有天后宫,因临海是台州府治,故其规模最为庞大。
  临海城的天后宫就位于靖越门外府城的东南角,也就是现在的灵江大桥北端西侧,背倚城墙。府城天后宫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据《临海县志》记载:“郡旧有庙,在城东五里而近。延祐(1314—1320)中庙圮,遂为废墟,乃徙神像于城南水仙楼。”元至正十二年(1352)五月,楼“为方国珍所毁”。楼毁之后,神像一度被搬迁至天宁寺(现龙兴寺)。第二年四月,江浙行省左丞相帖理帖穆尔、江南行台侍御史左答纳实理二人,受诏来台,闲暇过天宁寺瞻礼神像,见“几筵简陋”,遂带头捐钱,并发动郡人在原址重建,由天宁寺沙门明考和郡士李德大为督工,并买民地以扩之。庙成,元廷遣周伯琦代祀。一个海边小城的一座庙宇,竟牵动数千里外的朝廷,亦足以显示台州天后宫之非同寻常了。事后,周伯琦作《台州路重建天妃庙碑记》,并刻石庙庭。其石碑现在尚存,碑文约1260 字,除残缺20余字外,基本完好,现保存在古城街道下桥村的中津寺。该碑至今已有650多个年头,殊为珍贵。
  周伯琦(1298—1369),字伯温,自号玉雪坡真逸、坚白居士,元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幼随父宦游大都(今北京),入国学,为上舍生。曾为翰林修撰,元顺帝至正元年,改奎章阁为宣文阁,伯琦任授经郎。后历任翰林直学士、监察御史、浙西肃政廉访使。《元史》本传称:“伯琦博学工文章,尤以篆隶真草擅名当时。” 周伯琦《台州路重建天妃庙碑记》记载,建成后的庙宇“中峙檐屋,覆纵三楹,横倍之;回廊伉门,夷庭崇坛,唐甓修饬,斋庖具备”,神像“冠服尊严,绘饰炳焕”。而庙门外“隙地爽垲,亭于其东,碑于其西”。庙宇四周则是:“四山耸特,献奇效秀,江贯其间,清流南带,修竹茂林,重阴复翠”。在此后270余年里,天后宫的盛衰兴废,不得而知。明代之后的记录,则是从清乾隆二年开始的。据民国《临海县志》记载,乾隆二年(1737),闽商捐款复建庙宇。当时的台州知府苏光弼对此有记,惜乎碑已不存。到嘉庆十八年(1813)时,又进行过一次重修。咸丰十一年(1861),天后宫毁于战火。同治十年(1871),台州知府刘璈督闽商林益谦等重建。这应该是有确切记载的最后一次修建。抗战时期, 日军侵犯临海,曾放火焚烧东厢房,后得知是妈祖庙,慑于神灵威严,暴行才陡然中止。
  据曾居住在天后宫附近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海民间谜语)代表性传承人李忠芳老师回忆,当时天后宫庭院宽阔,规模宏大,神像森严,气氛肃穆。
  祠庙的墙裙嵌有一圈雕刻精美的石刻,围墙的上端别具匠心地设计成波浪形。
  门楣上书有“天后宫”三字的匾额宽大厚实,文革“破四旧”时,怎么砸也砸不烂,最后造反派找来凿子一点一点把字凿掉。大门外原本还有一对汉白玉的狮子,非常光滑。有一年发大水,江岸坍塌,石狮子掉入江中。
  清人龚维琳有一记载:“沿江一带,复筑石岸,植杨柳以御洪涛冲击”。“岁丙戌秋,予……由台郡访诸亲旧,寓天后宫会馆”。如此看来,天后宫当时应是前庙后馆的结构,前面庙宇用来祭祀海神,后面的福建会馆用来接待同乡。
  旧时临海下乡的长甸、杜桥一带的渔民,常系舟于庙前江边的柳树下,渔民上上下下,往来频繁。每逢渔汛祭海,或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辰”时, 天后宫人头攒动,火炮连天香烟缭绕,热闹异常。渔民信众备福礼至天妃宫, 烧香求神,请回“老爷旗”,插于船尾,作护船符之用。并烧“银汤”(滚水中置银元)浇船眼,称“开船眼”;再淋船头,依次淋左右舷、船帆、船舵和船橹。据说这种做法能去邪扶正,大吉大利。然后于船左祭海神,于船右祭溺海野鬼。渔民出海作业,如遇漂尸,无论渔汛如何,必先送尸回港,将其埋葬。除夕,大家于海滩岙口祭海神,称“谢年”,再移祭天妃宫。祭后,伙计亲戚同享祭祀肴馔,以保来年出海平安。
  箬山,位于浙江省温岭市东南海滨,原为箬山镇,现已并入石塘镇。常住人口1.3万,面积1.68平方公里。大部分居民为闽南惠安陈氏移民的后裔。
  从惠安到浙江箬山,旧式木船要走两天两夜,因此,这里保存着较为完好的闽南风俗。箬山三面环海,又有天然的避风港,地形和惠安海边也很相似,这或许是祖先们选择箬山定居的原因。《温岭县志》记载,明正统二年(1437),福建惠安陈氏族人开始迁来箬山定居。清康熙癸亥年(1683)解除沿海海禁后,许多外迁的惠安陈氏族人回到故土时已无屋可居,于是结伴出海大规模迁来箬山。与陈氏移民同来的还有朱、郭、胡、黄等姓渔民,至此,明正统年间开始的迁徙达到了一个高潮。600年来,箬山人一直在“讨海”中回访祖居,然后带动更多族人迁徙。这种迁徙模式一直绵延到20世纪50年代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后才停止。箬山人世代操闽南乡音,族群文化意识较强,在信仰、服饰、饮食、建筑、民俗禁忌等各个方面都保持着闽南祖先的特色,在600年的迁徙过程中血脉绵延。
  箬山渔民与福建、台湾的渔民一样信仰妈祖。离箬山里箬村不远处的东海村有座天后宫,也称妈祖庙,供奉着妈祖娘娘。离箬村不远处有个“平水禹王庙”,供奉夏禹王,讨海人长年跟海打交道,相信水神能保护一方平安。每次出海前,渔民都要到妈祖庙、禹王庙焚香求神,请回护船符插在船尾。
  渔民出海则穿拷汁衣裤。这是一种在拷树皮或番薯块汁中染制的紫褐色土布衣裤,禁得起风吹日晒与咸水侵蚀,上衣截成左开襟,便于右手操作渔具, 又防海水溅湿内衣。
  箬山的老年渔妇至今如惠安渔家女般戴斗笠,盘得高高的精致脑后髻插着簪子或彩线,遇喜庆日子还会在发髻上插鲜花。
  饮食上,箬山渔民吃蛏羹、鱼圆、敲鱼饼、炊生糕、黄鱼酒、山东面、索面、鱼饼……这也跟今天的闽南人相似。
  方言中,当地仍流传童谣《月娘光光》:“月娘光光,建屋亮堂,大姑小姑,赶来梳妆”(注:闽南方言称月亮为月娘,太阳为日公),拖着闽南话长长的尾音, 舒缓动听。当地人把贪得无厌的人叫“普陀厕所”,形容人动作缓慢则会说“船都放到台湾港了”,胖乎乎的小孩叫“梅姑”,脸圆圆的人叫“荸荠”,傻乎乎的则称“蓝行”……

知识出处

台州节俗概说

《台州节俗概说》

出版地:2014.6

《台州文献丛书》为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文化工程,既是专门收录台州先贤著作的大型丛书,也是研究台州的地方文献丛书,具有抢救大量濒临消亡的珍贵文献,充分发挥地方文化典籍“存史、资政、释义、育人”的巨大作用。它按照“古今、人文”的体例,分古籍整理和文化研究两大部分。古籍整理。主要收录民国以前台州籍或久居台州在学术上或在政治上享有盛名的名家著作。按制作形式分为:点校整理、影印、电子版的文献数据库。按内容分为方志、丛书、集三个大类别。 文化研究。通过总体规划,重点投入,系统开发,建立符合人文科学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一批有重大学术影响和较好社会效益的学术成果。按内容分为台州文化专题研究、台州历代名人与名著研究、台州文化遗产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