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七夕的衍生——小人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节俗概说》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107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七夕的衍生——小人节
分类号: K892.18
页数: 2
页码: 110-111
摘要: 三百多年前,太平县(今温岭市)石塘、箬山一带的居民从福建惠安、泉州等地迁入,闽南民间称织女为七娘妈,认为是小孩的保护神。七夕为七娘妈生日,家家户户祭拜织女,并供奉玩偶,祈愿小孩平安健康。这一闽南盛行的七夕习俗带入石塘一带,因该地区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这一习俗至今仍被民众完好保留,体现了古老七夕节的延续性。
关键词: 岁时节令 风俗习惯 中国

内容

三百多年前,太平县(今温岭市)石塘、箬山一带的居民从福建惠安、泉州等地迁入,闽南民间称织女为七娘妈,认为是小孩的保护神。七夕为七娘妈生日,家家户户祭拜织女,并供奉玩偶,祈愿小孩平安健康。这一闽南盛行的七夕习俗带入石塘一带,因该地区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这一习俗至今仍被民众完好保留,体现了古老七夕节的延续性。
  石塘、箬山“小人节”以前叫“七月七”,到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后变成了“小人节”。其间,当地居民要为自家未满16岁的孩子扎制彩亭、彩轿,男童用彩亭,女童用彩轿,不过现在有的女孩子家庭也用彩亭了。彩亭和彩轿均是由当地民间纸扎艺人用竹条、彩纸、泥巴等原料扎制而成,二层或三层(年满16 岁的孩子用的“满金亭”一般都是三层的,制作特别考究,底层还特别多插了一个上京赶考的纸人,它手拿雨伞,肩背包袱,价格也比一般的彩亭要高一些), 在彩亭内部,一般都贴有观音和七娘妈版画像,彩亭上还分层装饰了不少戏曲故事人物,如《白蛇传》、《八仙过海》、《哪吒闹海》、《西游记》等,看上去色彩绚丽。这些戏曲故事人物都是用竹、纸、泥做的,身体用竹签为骨,外饰以各色绢纸,头则用泥在模具中压成,绘上眉目,栩栩如生。从初一到初七,每天清晨点香七支,祭七女神。初七清晨,家长在门口设供桌,摆放彩亭或彩轿,点香烛, 放七个酒盅,摆香蕉、葡萄、木耳、香菇等时鲜果蔬,以及糖龟(读犼犻狌,为当地一种面食)、肉、鱼干、鸡蛋、索面、黄鱼鲞、墨鱼鲞、粽子、李子果脯、汤圆等祭品, 多寡丰歉视家庭情况而定。一般由妇女主祭,在上了三炷香,叫小孩或代小孩向七娘妈祈祷许愿后,再放上几挂鞭炮庆祝,燃半炷香后,将纸亭或纸轿放在铁锅上焚烧。在焚烧前,孩子们经常争先恐后扯下纸亭中的戏剧人物把玩。
  中午,主人家邀请本地亲朋好友,团聚一桌,共祝子女茁壮成长。“小人节”在有孩子的家庭须从出生之年办起,每年做一次,一直到孩子满十六岁为止,十六岁时扎制的彩亭叫“满金亭”,其彩亭一定要比以往年份更加精美,聚餐的筵席也要更加丰盛。
  据老家在石塘镇的著名海洋画家郭修琳回忆:“我认为七月七是有许多内涵的。石塘七月七的前一日,家家户户的女人采了七种花,放在盆上,再在黄昏时把盆花放在屋背上,接受夜间的露水,意为牛郎、织女的相会……”现在石塘人过小人节时也保留了女孩子采七种花乞巧的习俗。而男孩子女孩子到16 岁时要用满金亭、满金轿,满金亭、满金轿分别装饰有带雨伞的男女青年泥偶像,祈祝成年后一帆风顺,此后他们便不再过小人节。这样,小人节又有“成人节”的内涵。①

附注

① 参见黄晓慧《石塘“小人节”:汉族七夕“乞巧”文化的活化石》,温岭新闻网2008年9月12日。

知识出处

台州节俗概说

《台州节俗概说》

出版地:2014.6

《台州文献丛书》为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文化工程,既是专门收录台州先贤著作的大型丛书,也是研究台州的地方文献丛书,具有抢救大量濒临消亡的珍贵文献,充分发挥地方文化典籍“存史、资政、释义、育人”的巨大作用。它按照“古今、人文”的体例,分古籍整理和文化研究两大部分。古籍整理。主要收录民国以前台州籍或久居台州在学术上或在政治上享有盛名的名家著作。按制作形式分为:点校整理、影印、电子版的文献数据库。按内容分为方志、丛书、集三个大类别。 文化研究。通过总体规划,重点投入,系统开发,建立符合人文科学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一批有重大学术影响和较好社会效益的学术成果。按内容分为台州文化专题研究、台州历代名人与名著研究、台州文化遗产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