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七夕姑娘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节俗概说》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106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七夕姑娘节
分类号: K892.18
页数: 5
页码: 106-110
摘要: 本文内容描述了(一)七夕来源初探,(二)七夕与情人节无关,(三)七夕——姑娘节。
关键词: 岁时节令 风俗习惯 中国

内容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一曲如醉如痴的《鹊桥仙》,引出的是千年相传的牛郎织女故事,曾有多少人,为之神魂颠倒。牛郎织女一年一相会的日子,就是七夕节。只是七夕与牛郎织女的爱情无关,它不是中国的情人节,而是中国的姑娘节。
  (一) 七夕来源初探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大部分跟我国远古时期的数字崇拜有关。因此,自历法形成之后,数字相叠的日期也就成了人们心目中迈不出的一道坎,在这个日子里顶礼膜拜成了人们的共识,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习俗,也就是节日。最明显的就是三月初三的上巳节、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和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同样, 七字相叠的七月初七也是传统节日之一。
  “七”是个流行的神秘数字,我国流传的许多民间传说中,都跟“七”有关, 如造成人类灾难的大洪水历时七天七夜、七擒孟获、竹林七贤、全真七子等等, 就是传到我国的星期制也是七天一周。
  我国传统文化中,与“七”关系最为密切的、最具象征意义的则是北斗七星。笔者认为,北斗七星为七夕牛郎织女的故事奠定了基础,也是七月初七日作为节日的由来。而古代的“拜斗”习俗,则是七夕“乞巧”的前身。
  北斗七星是北半球星空中最引人注目的星象,《史记·天官书》把北斗想像为天帝之车。
  最早的甲骨文中,我们就发现了商朝时就有祭祀斗星的记载。① 笔者认为,因“七星”与神秘数字“七”紧紧相联,故有着数字崇拜的先秦时期就开始对北斗七星产生崇拜心理。
  罗贯中《三国演义》中《五丈原诸葛禳星》描述道:孔明自感病魔缠身,天年将尽,于是设坛拜斗———“若七日内主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 如灯灭,吾必死矣。”本想设在大门口,唯恐魏延这位“克星”前来对冲,特意设后门口,不想魏延偏偏从后厢破门而入,一脚踩掉七星灯中的第一盏。没几天,诸葛孔明归天。可见,“拜斗”还有延年益寿的作用。《金瓶梅》一书中,也有“逢七拜斗”的祭祀活动。金华东阳尚有“拜斗”习俗,只不过时间不定,多在农历七月中旬,而且拜斗的是祈求五谷丰登、延年益寿。是古代“拜斗”之遗风。
  这一天,台州有祭拜魁星的习俗。七月初七是魁星爷的生日,魁星是旧时读书人认为魁星掌管文运这神,金榜题名须有魁星暗中相助,故选其生日加以祭拜。魁星,即二十八星宿中的奎星,北斗七星中的第一颗星。故笔者认为, 祭拜魁星的习俗,脱胎于“拜斗”,这一习俗,直接体现了七夕源自古老的数字崇拜。
  从有关史料看,牛郎织女星最早的记载是在《诗经》中:“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到了汉朝,逐渐形成了牛郎织女故事的轮廓。由此可见,牛郎织女故事的形成远比七夕拜斗的习俗晚。几何时,“拜斗”成了拜牛郎织女,不可考。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载:“七月七日……又于广庭中设香案及酒果,遂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次乞巧于女、牛。”既有拜斗的记载,又有拜牛郎织女的习俗,猜度可能是从拜斗到拜牛郎织女的过渡期。
  (二) 七夕与情人节无关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七夕的传统节俗,从一开始,就找不到爱情两个字,如把这一天定为“中国情人节”, 则缺少文化内涵。
  把七夕说成是“中国情人节”,是谁先提倡的?查百度只发现一条线索: “1993年,当时文化部门的一位领导提出:何不搞一个中国的‘情人节’?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为什么不把这一天当作中国的情人节,省得小青年去过外国的情人节。”再想具体深入了解,却找不到了。
  可以确定,“七夕·中国情人节”是一个新造的节日,其因似乎是“外国有个情人节,我们也得有一个”。于是,许多不懂得“七夕”内涵的年轻人便误以为“牛郎织女”相会的确很浪漫,也就争相学习,至于情人节要怎样过,有什么的文化内涵,很少人去深究。
  退一步,即使把牛郎织女的故事作为象征年轻人姻缘美好,但笔者总觉可笑。试问,牛郎织女的最终结果是怎样?还不是被拆散,就算最后的抗争取得胜利,也不过是隔河相望,永远不能团聚,只能是一年一度的相会,难道我们祝福的是天下有情人终于离异,或是一年难得一见? 节日是千百年来自然形成的,是老百姓自己选择的,如果仅仅因为西方有个情人节,我们就要硬弄一个自己的情人节,根本没必要。如果年轻人都喜欢,庆祝的人多了,成了节日,形成一个“中国情人节”,倒也无所谓,但不能把传统节日的内涵强加于其间。
  民俗学家万建中教授调查后指出:“汉族某些地方尤忌七月七日婚娶,反映了人们夫妻要长相伴随的心理,而不要像牛郎织女那样长期分离,只有在七月七日那一天相会。”①可惜的是,万教授没有说明“汉族某些地方”是什么地方,但一点可以肯定,七月七日并不被民间的夫妻和情人看好。而把七月初七看作“中国的情人节”,是要被牛郎织女笑话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七夕故事和风俗的时间性,表明它原本只是一个秋天的节日,尽管牛郎织女隔“河”相望,演绎出缠绵悱恻、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但七夕起初与爱情无关。如果硬要在“中国情人节”中寻找传统元素的话,那么, 把“元宵节”或三月初三的“上巳节”看作“情人节”更为妥切,其情人的内涵也更深刻。
  (三) 七夕———姑娘节我国七夕的传统习俗是“乞巧”。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乞巧。”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载:“七月七日,谓‘七夕节’。其日晚晡时,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着新衣。富贵之家,于高楼危榭,安排筵会,以赏节序。”故七夕又叫“乞巧节”、“姑娘节”,以妇女为主,向牛郎与织女星乞愿和穿针乞巧、乞富、乞寿、乞子等内容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故笔者认为:如果端午节和中秋节是出嫁女儿为主的“女儿节”,具有地方性特色的话,那么“七夕”应该是在家女儿的“姑娘节”,更具有全国性。
  在台州,七夕夜除乞巧外,尚有一些颇具特色的习俗。
  1. 接牛女泪。因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相会之日,触景生情,相会时短,刚会面即别离,难免涕泪。初六这一天,台州各地妇女先将采来的七色鲜花散落在水盆上,然后在供桌上陈列时鲜果品,对天焚香祈拜,后将水盆置放在庭院天井中、或屋顶上,承接夜露,称为“接牛女泪”。第二天初七一早,人们用露水拭目洗眼,能使人眼秀目明。也有的妇女采摘篱槿叶,沾着“牛女泪”,用来洗衣头发和濯洗梳妆用具,据说能使头发乌黑而光泽,不存垢腻。
  2. 望星斗。是旧时台州人童年记忆中难以抹去的情趣。那时还没通电, 夏夜乘凉,屋子里闷热得慌,大家一吃完晚饭,就拎着草席来到了空旷的地方, 如院子、晒场,小孩子们静静地躺在草席上,仰望头上那白白的云似的飘带,听大人们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末了,大人们会神神秘秘地告诉小孩子们,七月初七这一天晚上是找不到喜鹊的,因为喜鹊都飞到了天上,给牛郎织女搭桥去了。如果这天晚上你们躲在葡萄架下,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的窃窃私语。躲在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的情话,是许多小孩子梦寐以求的趣事。
  3. “七姑娘”仪式。旧俗七夕有个奇特的“七姑娘”仪式。这个仪式由七个姑娘组成,并非每人均有这个资格,她们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即七人必须为人善良,而且要贞洁守道,要自愿参加。望星斗前七姑娘须用银汤洗身,洁身后方可以望星斗,同时每七人一组的姑娘群均伫立在不同地方。望星斗时,她们静静地拿一口铜面盆,盛满清水,对着天上星月,默默祈祷。据说可以在面盆中看到牛郎织女悲喜交加的情景。
  4. 穿孔佩丁香。旧俗未佩耳坠的女孩子要在这天打上耳孔,穿上丁香(耳环);端午节系在女孩子手臂上的五色彩线也要在今晚解下,扔到屋檐上, 据说可以让喜鹊衔去搭桥。

附注

① 金良年主编,《中国神秘文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161—162页。 ① 万建中著,《中国民间禁忌风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153页。

知识出处

台州节俗概说

《台州节俗概说》

出版地:2014.6

《台州文献丛书》为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文化工程,既是专门收录台州先贤著作的大型丛书,也是研究台州的地方文献丛书,具有抢救大量濒临消亡的珍贵文献,充分发挥地方文化典籍“存史、资政、释义、育人”的巨大作用。它按照“古今、人文”的体例,分古籍整理和文化研究两大部分。古籍整理。主要收录民国以前台州籍或久居台州在学术上或在政治上享有盛名的名家著作。按制作形式分为:点校整理、影印、电子版的文献数据库。按内容分为方志、丛书、集三个大类别。 文化研究。通过总体规划,重点投入,系统开发,建立符合人文科学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一批有重大学术影响和较好社会效益的学术成果。按内容分为台州文化专题研究、台州历代名人与名著研究、台州文化遗产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