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清初形成的台州中秋“俗重十六”,正是清初“反清复明”斗争的体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节俗概说》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1062
颗粒名称: (一) 清初形成的台州中秋“俗重十六”,正是清初“反清复明”斗争的体现。
分类号: K892.18
页数: 2
页码: 103-104
摘要: 正因为清初抗浙东清斗争风起云涌,因传统中秋节日是古今约定俗成的八月十五,而台州、宁波、舟山“俗重十六”,其解读应为中秋月是“初明”,十六是“复明”,故台州、宁波、舟山“俗重十六”;这正是清初“反清复明”斗争的体现。
关键词: 岁时节令 风俗习惯 中国

内容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史称“甲申之变”;作为统一的大明王朝宣告终结。由此,揭开了长达二十年的南明抗清斗争史的帷幕。随着南京福王政权的覆亡,清军所克之地,烧杀掳掠, 扬州三日,嘉定十屠,东南迁海等暴政,江南抗清斗争如火如荼。当时,浙东各地的反清运动风起云涌,成为抗清的前沿。
  东阳张国维、临海陈函辉、黄岩柯夏卿认为,时急需请寓居台州的鲁王朱以海监国。清顺治二年(1645)闰六月鲁王朱以海自台州来到绍兴监国,直至顺治九年(1652)三月,鲁王取消监国称号。前后长达七年,宁波、台州等地抗清志士迭出,著名的有宁波钱肃乐、张煌言、黄宗羲、台州陈函辉、柯夏卿,舟山张名振(南京人,长期在舟山)等均是铁血抗清之志士。
  陈函辉绍兴兵败哭入临海云峰,作《绝命词》十首,带着“徒惭赤手擎天,惟见白虹贯日”之遗憾,自缢于证道寺。实践了“生为大明人,死为大明鬼”的誓言。
  张名振作为鲁王的主要军事将领,鲁王监国初即相随抗清前后九年,与张煌言等领兵三入长江,三克舟山,期望收复明朝失地,均因兵力单弱,无功而返;后殁于军。张煌言作《哭定西侯墓》诗云:“牙琴碎后不胜愁,絮酒新浇土一杯。冢上麒麟哪入画?江前鸿雁已分俦。知群遗恨犹瞠目,似我孤忠敢掉头? 来岁东风寒食节,可能重到剪青楸!” 张煌言在抗击清兵十九年战斗生涯中,出生入死,辗战千里,三渡闽江,四入长江。战功显赫。他被俘后,不为官禄引诱,誓不招降,就义前,赋《绝命诗》一首:“我年适五九,偏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临刑时,宁“坐而受刃”,拒“跪而受戮”。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赐谥号“忠烈”。
  黄宗羲、柯夏卿虽未似陈函辉等烈士,但均隐居不仕。黄宗羲隐居潜心著述,终成浙学一代宗师。柯夏卿则隐居黄岩横街,主持息林诗社,与息林诗社十二子赋诗寄情,怀念故国。
  正因为清初抗浙东清斗争风起云涌,因传统中秋节日是古今约定俗成的八月十五,而台州、宁波、舟山“俗重十六”,其解读应为中秋月是“初明”,十六是“复明”,故台州、宁波、舟山“俗重十六”;这正是清初“反清复明”斗争的体现。

知识出处

台州节俗概说

《台州节俗概说》

出版地:2014.6

《台州文献丛书》为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文化工程,既是专门收录台州先贤著作的大型丛书,也是研究台州的地方文献丛书,具有抢救大量濒临消亡的珍贵文献,充分发挥地方文化典籍“存史、资政、释义、育人”的巨大作用。它按照“古今、人文”的体例,分古籍整理和文化研究两大部分。古籍整理。主要收录民国以前台州籍或久居台州在学术上或在政治上享有盛名的名家著作。按制作形式分为:点校整理、影印、电子版的文献数据库。按内容分为方志、丛书、集三个大类别。 文化研究。通过总体规划,重点投入,系统开发,建立符合人文科学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一批有重大学术影响和较好社会效益的学术成果。按内容分为台州文化专题研究、台州历代名人与名著研究、台州文化遗产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