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鬼节祭祖话孝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节俗概说》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1035
颗粒名称: 第五节 鬼节祭祖话孝敬
分类号: K892.18
页数: 5
页码: 89-93
摘要: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世代中国人民立身处世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孝经》把“孝”看作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人认为:“百善孝为先”、“务本莫贵于孝。”无不把孝当作一个人处世的首要行为规范。
关键词: 岁时节令 风俗习惯 中国

内容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世代中国人民立身处世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孝经》把“孝”看作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人认为:“百善孝为先”、“务本莫贵于孝。”无不把孝当作一个人处世的首要行为规范。
  夏、商、周三代,周人又尤重人伦,主要表现为敬祭祖先,孝道父母,因此非常重视宗庙的营建,“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次之,居室为后”。同时还厘定了非常严密的祭祀制度,《礼记》载:“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国语》卷十八《楚语下》记观射父曰:“是以古者先王日祭、月享、时类、岁祀。”韦昭注曰:“日祭于祖、考,月荐于曾、高,时类于二祧,岁祀于坛。”由此可见,周人每天均要祭祀已故父母和祖父母,每月要祭曾祖父母和高祖父母,每一季度要合祭一次远祖和包括父母在内的四代祖先,每年要在郊坛大祭一次已故的父母和所有祖先。
  春秋战国时期,周人的人伦观被孔孟儒家学派概括为“仁”,主要体现便是孝敬父母。其后经过儒家的提炼、升华和理论后,在汉代及其以降,成为中国主导型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构成内容,以心理因素的形式渗入、积淀到了传统节日的深层结构与心理主题中,并以独特的形式成为岁时节令的主要表现形式。
  的确,只要我们稍加留意,许多节俗体现出来的“孝敬”便会浮现眼前。正月初一小孩子烧豆腐粥;向长辈拜岁;端午与中秋的望老丈人等等。无不体现了对长辈浓浓的孝敬之情。
  而节俗中的祭祖仪式,则体现了未亡人对已故先人的浓厚孝情。其中又以四大鬼节为最。
  台州三个半鬼节,祭祖形式既有相同点,又有差别:清明为野祭,到祖先坟前祭奠;冬至要进行族祭,合族祭拜,主要地点放在祠堂;七月半进行群祭, 在世人认为孤魂野鬼出没频繁的地方进行祭祀;三十夜主要是家祭。食俗上也不相同之处,清明做菁团,冬至吃冬至圆;均吃麦油脂,馅以时令蔬菜为主。
  “鬼节”的共同点就是祭祖,俗称“请老太公”。其程序可分为上九大碗、点香烛“画老太公”、烧九龙会、放鞭炮送客四个步骤。
  “请老太公”是鬼节的民俗核心,也是绵延至今的民俗活动。因为它们分属逝者的早餐、中餐、接力和晚餐,故显得很是隆重。家家户户烧山珍海味,以祭亡灵,供品是民间的“九大碗”(黄岩为八大碗)。
  “九大碗”,其实是九道菜,是我国古代最为隆重的待客之道。古时仅见于婚娶、新居落成、小儿诞生、老人寿辰等喜事及正月拜年时才做的菜肴,主要是猪肉、鱼、肉皮、金针菇、笋干、油泡、豆腐、香菇、豆面等, 多因地而异,因时而异。海边人家多海鲜,如各种鱼;而天台、仙居、临海北部山区等则以山珍为主,如菜干、笋干等晒制的干食。
  旧时一般来客很难享受这种待遇,只有贵客光临才烧九大碗。究其意,一来是因为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老百姓普遍置买能力较低,能办得起九碗的确已经很不简单了;二来可能由于,“九”字含有吉祥之意,民间素有“九九长寿”、“九九归一”之说,还有至高无上的意思,“九五之尊”显示出客人的与众不同; 再者,“九”与“酒”同音。在我们这个“酒文化”十分丰厚的国度里,“酒”自然是衡量主人待客是否热情的标志。以“九大碗”之礼来祭祖,可见级别之高。
  目前,九大碗待客的习俗,早已随着社会的发展,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现在,如果在正月或者酒宴上,主人只做九碗菜肴,尽管你是山珍海味, 可能还会遭受非议。然而,作为祭祖的“九大碗”习俗,却顽强地奇迹般地留存了下来。
  烧好“九大碗”后,摆放在堂前的八仙桌上,须注意的是,八仙桌必须横放。
  九碗呈九字格摆放,每碗菜置一双筷子,一端搁在碗上,另一端置桌上,同时要放一些酒之类。
  接着是点上三炷清香、两支蜡烛,在天井空旷处双掌合十,向天空祭拜祈祷,同时要说明:“今天是清明(或七月半、冬至、三十夜),请老太公来吃羹饭。”还要说明“请老太公带朋友过来吃”。这里的“朋友”,应该包括孤魂野鬼———在生者眼里,阴间也和阳间一样,去世的老太公同样有自己的朋友。
  点香、蜡烛是祭祀主要程序,俗称“画老太公”(请老太公过来吃饭)。据说只有用点上香,才能请到去世的先祖(民间其他与神灵有关祭祀都得用香)。香、蜡烛是沟通人与神之间的载体,只能通过香、蜡烛,在生者才能与过世者联系上。究其因,可能是因为神灵高高在上,根据“火性炎上”的原理,他们认为通过火的焚烧,气味随烟向上,神明就能享受到祭品的美味的原因。
  点燃的蜡烛是不能熄灭的,但香必须熄灭却要保持火种,从而使缕缕青烟自人间奔至“阴间”而把祭祀者的祈祷带给神灵。要注意的是,点燃香后,熄灭时只能用手扇灭,不能用嘴吹。据说神灵非常讲究卫生,口是万恶之源,什么东西都用嘴吃,故非常污秽, 用口吹香烛,绝对不允许,否则是对神灵的大不敬。
  祈祷完后把香蜡烛插在八仙桌的香台上。《临海竹枝词》这样描写中元节:“七月十五祭鬼节,家家堂前开鬼宴。祖宗上代来受祭,赐财赐喜福寿添。” 般认为,“画老太公”后,祖宗便来到了人间,开始“进食”。半炷香时间, 然后烧“九龙会”。
  “九龙会”其实是经卷,是专门烧给亡故者的冥钱,其主要载体是阡张。拿一些老年人的解释就是“把经卷念在阡张上”。
  阡张,是用黄表纸压缩切割成砖状的,松开可以伸张的一种冥纸,是专门给过世的先祖和鬼道里面的人。阡张是受到币帛的启发,逐步完善定形的,是币帛的延续。
  阡张不能写作“千张”。阡张的的单位也很有意思,其最小单位是“陌(犿狅仄声)。”故黄岩民间学者陈明达认为:“阡张的寓意单一明确。就是阡(土地) (扩)张……是送给祖宗的田地。” 其实在台州许多地方,阡张是不能单用的,它只是载体,得有经卷附着才生效。挑个黄道吉日,由九位善男信女围坐一桌,同念经卷,称“九龙会”,是专门烧给过世的先祖的;还有“十二生肖会”,必须有十二个人,分属十二生肖,一起念经,是专门烧给佛祖的;另有“天敕会”,得在“天敕日”这一天念才能保证其功能……其次,最简单的是用“麦杆”折成七、八寸长,然后边用双手数过边念佛经,称“麦杆草”,最简单的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民间统称“念八佛”。
  笔者认为,无论哪种形式,均是在生人烧给先祖的“钱币”,用阡张作载体的,是整钱,而用“麦杆草”作载体的,则是零用钱。
  烧“九龙会”是祭祖过程中的必需程序。清明节的祭祖除家祭得烧以外, 还得烧到先祖坟前(此俗已随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而逐渐泯灭);七月半还得在路边焚烧,表示送给孤魂野鬼。
  待阡张烧尽,最后是放鞭炮,表示送先人及客人回去。整个祭祖仪式也宣告结束。接下去,大家开始包麦油脂,其乐融融,另有一股风味。

知识出处

台州节俗概说

《台州节俗概说》

出版地:2014.6

《台州文献丛书》为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文化工程,既是专门收录台州先贤著作的大型丛书,也是研究台州的地方文献丛书,具有抢救大量濒临消亡的珍贵文献,充分发挥地方文化典籍“存史、资政、释义、育人”的巨大作用。它按照“古今、人文”的体例,分古籍整理和文化研究两大部分。古籍整理。主要收录民国以前台州籍或久居台州在学术上或在政治上享有盛名的名家著作。按制作形式分为:点校整理、影印、电子版的文献数据库。按内容分为方志、丛书、集三个大类别。 文化研究。通过总体规划,重点投入,系统开发,建立符合人文科学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一批有重大学术影响和较好社会效益的学术成果。按内容分为台州文化专题研究、台州历代名人与名著研究、台州文化遗产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