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冬至节俗最主要内容是祭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节俗概说》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1025
颗粒名称: 台州冬至节俗最主要内容是祭祀
分类号: K892.18
页数: 4
页码: 81-84
摘要: 据清康熙年间《台州府志》载:冬至“设牲醴食馔,荐之祖先。”康熙《临海县志·卷一·风俗》载:“冬至,粉秫米为丸,谓之冬至圆。设牲醴食馔荐之祖先。”台州冬至祭祀,亦属古之遗风。旧时台州聚族而居的村落,冬至日都要在宗族祠堂中合族举行俗称“祭冬”或“拜冬”的隆重仪式。众家祀产为不动产,由各房轮流种植掌管。冬至值冬,是个盛大的节日,值冬的族人提前一个月进祠堂酿酒,备办祭品以及桌、碗、盏等物事。建国后,临海的拜冬仪式多已停止活动。临海市上宅村何氏祠堂拜冬 二临海市上宅村何氏祠堂拜冬 三通过祭冬,人们深切地表达了对天地自然与祖先的感恩之情,传达尊祖聚族的人伦大义,实现聚族睦亲和谐相处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 岁时节令 风俗习惯 中国

内容

据清康熙年间《台州府志》载:冬至“设牲醴食馔,荐之祖先。”康熙《临海县志·卷一·风俗》载:“冬至,粉秫米为丸,谓之冬至圆。设牲醴食馔荐之祖先。”台州冬至祭祀,亦属古之遗风。
  旧时台州聚族而居的村落,冬至日都要在宗族祠堂中合族举行俗称“祭冬”或“拜冬”的隆重仪式。祠堂,亦称宗庙,凡同宗同族,其发祥地或者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大多建有祠堂,它是国人维系宗族关系的主轴,是族人精神寄托、聚集活动的主要地方。祠堂规格大小不一,但建筑结构一般为面宽三间的大殿(俗称三间)居中,台门朝东,四周围墙,入门处则为一戏台。大殿正中设置该族始祖的灵座,灵座前面是列祖列宗的位座,灵位之前是案桌、丁山、拜坛。但不是所有亡故的族人的灵位都能进祠堂的,牌位能进祠堂的,一是有功名地位的人,二是按照族规自愿将田产舍给祠堂(俗称纳堂) 的人。
  旧时祠堂两边,一边竖放着“祠堂碑”,介绍祠堂的兴建和修建情况;一边竖着“祀产碑”,记录着祠堂的产业:旧时一个宗族都有众家田、众家山和众家地(也称祀田,为全村所有),甚至有专人住在祠堂厢房,专门掌管众家账。众家祀产为不动产,由各房轮流种植掌管。轮到的房派将祀产租给农户(或分给本房各家种植),一年分季度向他们收取租税(可以是钱币,也可以是谷、豆之类),并且负责当年一年四次(清明、七月半、冬至和三十)的祭祖仪式,因是房派轮流至值,故冬至这一天的祭祀,又称“值冬”。
  冬至值冬,是个盛大的节日,值冬的族人提前一个月进祠堂酿酒,备办祭品以及桌、碗、盏等物事。祭品中,必须要供奉一些奇特的新鲜产品,如开花的川豆,刚出头的麦,新鲜的西瓜,因这些产品预示着来年的丰收,而冬至时节, 很难筹到这些不合季节的农产品,故轮到值冬的族人往往想尽方法进行培植。
  如果有人赠送,则以宴请或重金回赠。
  冬至日一大早,大旗就高高地插在了祠堂的大门口,值冬的族人忙着摆冬,即把祭品摆在案桌上,并燃香烛。全猪、全羊作为主祭品,另有山珍六样、海鲜十二样、水果八样、糖食八样、糕点六样、药物6样及上面所说的奇特的产品。
  祭冬前,先放三眼枪(三根管子的火药枪),吹起号头,预告祭冬开始,催促本家长老及嘉宾就位。如有送牌位入祠堂的,把牌位放在轿子里,由两人抬着,先是燃放鞭炮,彩旗在前引路,随后锣鼓唢呐,轿后则有本家及本房叔伯。
  到祠堂,由族长等头面人物把牌位接进去,然后按照亡故者的辈分摆放在适当的位置。
  祭冬开始,先是本家长老及嘉宾就位。仪式由主祭(由轮值到村的族长或本房辈分最高的长者)主持,并有几名陪祭、助祭、礼生、香赞等人员帮助,其仪式大致可分为行三献三祝、读祭文、戏子献八仙庆寿活动和献羹饭等几个步骤,其中最主要的是行三献三祝。
  族人按辈分高低由前至后排队站在天井中后,由主祭人宣布行三献三祝, 先由陪祭行三叩首,读祝文;然后由各支派族人代表按轮流上前行三礼,再读祝文,然后接过助祭手中的香,由右手边走到祖先灵位前并插在香炉中,再由左边走出;接下去由各支派长者上前跪拜上香,由代表读祝文。最后诸裔孙一齐俯伏跪拜听陪祭读祭文。
  拜冬结束后,大家一起在祠堂里就餐。饭后,要向年过六十岁的老人赠送猪肉,俗称“老人肉”,以六十为基准,六十岁的每人一斤,多一岁加一斤猪肉。
  同时,得中功名的,也都赠给猪肉。当晚,还要叫来戏班唱戏,一般要演七夜或者五夜。
  台州老百姓认为冬至是给老太公的“接力”。故许多家庭在祭祀焚香点蜡烛敬请祖宗吃饭时,会有“今日是冬至,请老太公带亲戚朋友回家吃点心”的祷告语。其仪式与清明、七月半同,一般以家庭为单位,放在堂前,祭品多以时令菜肴为主。
  目前,台州地区以三门县的拜冬祭祖民俗活动规模最大、程式最完整、传承最完好。其中亭旁镇杨家村、海游镇上坑村与健跳镇小莆村宗族祭冬较突出。旧时三门分属临海、宁海两县管辖,位于三门湾畔,是海陆共生、多种文化交错共存的独特区域。人们耕海牧渔,耕读传家,聚族而居,自古以来特别尊重自然和重视家族关系。三门民间流传“冬至大如年”,“清明吃苦燕,冬至吃甜圆”之说。光绪《宁海县志》载:“冬至屑糯米粉作汤圆,以赤小豆作馅礼神及祖考”,自明以来,三门各地房族均有拜冬祭祖习俗,一些宗族谱牒也有祭冬记载。解放后,聚族而居的村落特征,使这一民俗得以正常传承,并一直沿袭,至今已有700余年历史。
  三门祭冬由取长流水、祷告祈天、祭祖、演祝寿戏、行敬老礼、设老人宴及与之伴生的相关民俗文化组成。每年冬至日,三门各村落参加祭冬的主祭、陪祭、童男童女、执事等选择都有严格的族规约定。冬至日寅时,主祭、陪祭、童男童女、执事等就位。先祷告祈天,后举行祭祖大典,三献读祝。来宾及子孙,听从喝礼,左昭右穆,雁序跪拜。礼毕,演祝寿戏,设老人宴。三门祭冬目前依然是三门农村极其重要的祭祀和庆贺性节日。
  建国后,临海的拜冬仪式多已停止活动。但在桐峙山区小芝镇的上宅村,至今留存着“拜冬”习俗。上宅村举行“拜冬”的地点为该村始建于清顺治年间的临海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何氏宗祠”内。参加“拜冬” 的人均为台州各地的何氏族人,以上宅村及附近四丰、下宅、长塘、上横峙等五村何氏族人为主,建国前,“拜冬”由这六村何氏族人轮流主持供拜。小芝何氏自元代至元年间(约1290年)由宁海县横渡迁入,清初顺治年间已成当地望族,并建造了现在仍基本完整的“何氏宗祠”,“拜冬”的习俗也可能由此而始。建国前何氏每年一祭,建国后由于历史原因而停祭,2001年该村修缮何氏宗祠时,在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传承下,恢复了这一断续了半世纪之久的习俗。
  临海市上宅村何氏祠堂拜冬 二临海市上宅村何氏祠堂拜冬 三通过祭冬,人们深切地表达了对天地自然与祖先的感恩之情,传达尊祖聚族的人伦大义,实现聚族睦亲和谐相处的根本目的。它顺应岁时节候的变化, 应和着农业生产的节奏,是社会生产、生活自然和谐规律的特殊表现形式,几百年来,它存活在民众生活之中,维系着社会人际关系,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是台州民间一种珍贵的民间信仰遗存。

知识出处

台州节俗概说

《台州节俗概说》

出版地:2014.6

《台州文献丛书》为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文化工程,既是专门收录台州先贤著作的大型丛书,也是研究台州的地方文献丛书,具有抢救大量濒临消亡的珍贵文献,充分发挥地方文化典籍“存史、资政、释义、育人”的巨大作用。它按照“古今、人文”的体例,分古籍整理和文化研究两大部分。古籍整理。主要收录民国以前台州籍或久居台州在学术上或在政治上享有盛名的名家著作。按制作形式分为:点校整理、影印、电子版的文献数据库。按内容分为方志、丛书、集三个大类别。 文化研究。通过总体规划,重点投入,系统开发,建立符合人文科学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一批有重大学术影响和较好社会效益的学术成果。按内容分为台州文化专题研究、台州历代名人与名著研究、台州文化遗产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