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十四日元宵的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节俗概说》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100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十四日元宵的传说
分类号: K892.18
页数: 3
页码: 59-60
摘要: 在台州,流传着许多关于十四日元宵来历的传说。笔者考证了不同版本的传说,发现可以综合成三种类型,即“孝子改节说”、“战事说”、“筑城说”。
关键词: 岁时节令 风俗习惯 中国

内容

在台州,流传着许多关于十四日元宵来历的传说。笔者考证了不同版本的传说,发现可以综合成三种类型,即“孝子改节说”、“战事说”、“筑城说”。
  1. “孝子改节说” 元至正十四年(1354),方国珍率浙东农民军攻入台州府,建国称王,在北固山建天坛,以今台州城隍庙为金殿,并下诏普“天”同庆,包括传统节日。方国珍的母亲信佛,每月朔、望两天(即每月的初一、十五)吃素斋,每年的元宵节与中秋节刚好是方母吃斋日。方国珍是个孝子,为了使母亲能与“天下百姓” 同乐,他便下诏提前一天过元宵。此后,在台州,正月十四闹元宵便成了风俗。
  这是流传最广的传说。
  与此相似的,是传说的主人公换了,即把元代方国珍换成明代嘉靖状元、邑人秦鸣雷。秦鸣雷自幼父母早亡,靠伯父母抚养成人。伯母待他很好,还为其请来名师授课,鸣雷顺利地通过了府试、乡试,并于嘉靖二十三年(1554)高中状元。秦鸣雷历任要职,虽居高官,但一直很孝顺伯母,每逢节日,总是精心备办佳肴美食供奉。可是伯母信佛,初一、十五都要戒荤吃素,元宵节恰逢“十五”,秦状元不忍让伯母空度佳节,特将元宵提早一天。台州府城百姓知道此事后,深受感动,争相效仿,时间一久,遂成习俗定例。
  到了温岭、玉环一带,主人公变成了明太平桃溪人(今温岭)谢铎,因其母十五食素而改。
  2. “战事说” 明朝嘉靖年间某年的正月十四,民族英雄戚继光带兵进驻台州,戚家军在海边打垮了一股倭寇。倭寇逃往内地。时天色已晚,戚家军赶到,百姓纷纷点灯帮助戚家军搜索残敌。一时间,城里城外,每间房屋,到处灯火通明。倭寇无处藏身,全部被消灭。为纪念这一事件,百姓把元宵节改到正月十四夜。
  有一种说法是,抗倭英雄戚继光在台州抗击倭寇的一次战斗,正值正月十四,城关居民为慰问戚家军,把原先十五日做糟羹提前了一天,后人为纪念戚继光,就约定成俗。还有类似说法,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时因作战机密被泄露, 戚将军将计就计把元宵节提前一夜,从而一举歼灭入侵倭寇。从此,元宵改为十四过。
  类同的传说就是把戚继光换成了方国珍。据称,方国珍为防元朝官兵(一说是朱元璋的部队)利用元宵节来偷袭,就把节日提前一天。
  3. “筑城说” 据清《台州外书》记:元宵时,“以肉、菜和粉杂荠笋作羹,以多为贵,谓之吃糟羹。相传,自唐筑城时,天寒以是犒军,遂成故事。”①民间传说则较为详细。当年,唐开国元勋、大将军尉迟恭奉命修筑台州州城,筑好城墙这一天,刚好是正月十四,台州百姓为了庆祝这一“节日”,纷纷拿来家中的米粉、芋艿、粉丝、芥菜、酒糟等食物前往军营犒劳将士,可由于天气冷,刚到军中时便已凉了,大家过意不去,为了能让每个士兵都能吃上一口自家的菜,便把所有东西倒在了一起,烧成了“大锅羹”。这一夜,百姓们通宵点灯庆贺,从此台州形成每年正月十四亮长夜灯、吃糟羹的习俗。
  还有一种“筑城说”。唐初台州刺史尉迟恭坐镇台州筑城,时近年末,天寒地冻,材料又缺乏,开工不久连砌墙用的蛎灰浆都严重短缺。眼看工程进度慢了下来,一位老农献计说,用米粉加黄泥搅拌成浆,黏度效果很好,一试果然如此,筑城速度也快了起来。筑城是重体力活,一位民工因不堪饥寒,见有米粉, 就偷偷地吃了米粉糊,按律当处理。尉迟恭仁慈体民,于是抽出一部分米粉和菜、笋、酒糟等拌在一起给民工当点心。这一天刚好是正月十四日,故台州人将元宵节改为十四过,并吃糟羹。

知识出处

台州节俗概说

《台州节俗概说》

出版地:2014.6

《台州文献丛书》为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文化工程,既是专门收录台州先贤著作的大型丛书,也是研究台州的地方文献丛书,具有抢救大量濒临消亡的珍贵文献,充分发挥地方文化典籍“存史、资政、释义、育人”的巨大作用。它按照“古今、人文”的体例,分古籍整理和文化研究两大部分。古籍整理。主要收录民国以前台州籍或久居台州在学术上或在政治上享有盛名的名家著作。按制作形式分为:点校整理、影印、电子版的文献数据库。按内容分为方志、丛书、集三个大类别。 文化研究。通过总体规划,重点投入,系统开发,建立符合人文科学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一批有重大学术影响和较好社会效益的学术成果。按内容分为台州文化专题研究、台州历代名人与名著研究、台州文化遗产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