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过小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节俗概说》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0934
颗粒名称: 廿四过小年
分类号: K892.18
页数: 5
页码: 17-21
摘要: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有掸蓬壅、祭灶送神、谢年等风俗,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且过一天,马上要进入年关,故台州民间以这一天为“小年”或“小除夕”。
关键词: 岁时节令 风俗习惯 中国

内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有掸蓬壅、祭灶送神、谢年等风俗,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且过一天,马上要进入年关,故台州民间以这一天为“小年”或“小除夕”。
  “掸蓬壅”,即“掸尘”,《民国临海县志》载:“二十四日人家各扫屋宇尘垢。” 每到腊月廿四,每户先要做掸子,找来一根二三米长的竹竿,把掸子绑在竹竿上。先在头上扎起一块旧方巾,穿上旧衣服,大家一起动手大扫除,用做好的掸子把屋顶、墙角统统刷个遍。
  祭灶送神,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台州人称“灶司命菩萨”,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台顶部,烟囱的中部位置,上供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将神像直接贴在灶台上面的墙上。神像有的只画灶王爷一人, 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其职责为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灶王爷自正月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要到天上,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好否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祭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又称“送灶”或“辞灶”。古有“女不祭灶,男不拜月”之说,传说灶神是个美男子,特别喜欢女孩子,为了避嫌,祭灶便有男主家操办。“备甜食、五果、清茶祭灶君,然后揭下神像烧化。”①在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供品用冰糖、柿饼、麦芽糖等能够胶牙的甜食。并将贴在灶壁上的神像揭下来,和纸钱、纸马一起烧化。纸马据说是给灶神“骑”着上天用的。敬供过后的祭品,分给家中的小孩子吃,据说吃了以后可以得福。台州海边渔民送走灶神后,还要在原神位前供设柑橘等水果和糖茶,据说是供给前来代职的天神。而此后的十天内不准往屋外倒污物。俗称这些东西是“云马”的粪便,与金银一样,可以“聚财”,直到正月初四接神前才能扫除。② 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传说灶司爷是个非常健忘的神仙,吃了这餐饭就忘记了上餐吃什么,台州有句老话叫“灶司爷饭吃了”,比喻健忘的人。灶司爷在上天前吃了甜食,自然忘记了主人以前对上苍和自己的不敬,只能说这家人的好话了。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曾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清代临海《竹枝词》有:“腊月廿三送灶司,请他上天言好事。明年上八回灶转,带来福禄寿财喜。”送灶习俗现已鲜见,但“廿四掸蓬壅”的习俗,至今仍然盛行。
  祭灶是“小年”的主要习俗,《民国临海县志》载:“腊月二十三祀灶送神,二十四日人家各扫屋宇尘垢。”从记载看,祭灶时间应该是二十三,但笔者采访时多认为是二十四。“过小年”,古代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即官家过小年时间为腊月二十三,老百姓为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玉环厅志》载: “清,邑祀灶,二十三、四、五不等。”①可能是由于玉环一地移民较多,其俗也体现了各地移民不一的“过小年”习俗。
  谢年,顾名思义是感谢、拜谢年的一种祭神活动,感谢保佑一家又平安度过了一年,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它不是节日,却是过年期间非常重要的活动之一。
  谢年时间不定,从过“小年”到除夕这一时间,每一天都可以举行。按民间习俗,一般放在立春日之前,如立春日在廿四后,谢年时间一般放在廿四,如立春日早于廿四,则时间提前。《特开玉环志》载:“谢年必春前,谓过春则来年节矣。”② 从农历节气来说,立春是一年的开始,因此谢年放在立春前。由于阴历年的运转与节气有时间上的差别,会出现一阴历年没有立春这个节气和一年有两个立春的现象。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家人谢年,贪嘴的媳妇在杀雄鸡时禁不住嘴巴的考验,偷偷地把鸡肫(指鸡的胃脏)吃了。而按谢年习俗,必须全鸡供奉,否则对上天不好交待。于是,贪嘴媳妇在烧香请天地时,念念有词“今年两头春,杀鸡呒鸡肫”,果然蒙骗了不说话的天地和精明的公婆。所谓的两头春, 即一年两个春节,往往出现在有闰月的年头。
  谢年主要场所是合院的堂前屋,家里人把八仙桌抬出来,端端正正放在堂前中央。要注意的是八仙桌必须横放,祭祀用具、祭品等上桌之前,先要仔仔细细把桌子擦拭干净。八仙桌两个角各放一只烛台,点上大红蜡烛;烛台内侧陈放供品,供品因地而异,临海东乡一带摆放一刀猪肉(未煮熟)、豆腐,桌子正中央摆放供盘,盘中陈放刚杀好未煮的整只雄鸡(鸡屁股上插一根长长的鸡毛),其他还有鱼、麻糍、馒头等祭品,均用红漆铜盘盛装;沿海一带则有猪头、黄鱼鲞、鸡蛋、肉粉丝、年糕、枣等,并选时在涨潮时分;温岭(古称太平)谢年“岁将除,粉作鸡、鹅并酒肉谢年,亦曰‘谢太岁’,供设有干小鱼,曰‘子孙薧’, 土俗‘薧’、‘靠’同音也。”③当地海干鱼又称“薧”,象征“子孙有靠”。
  摆放好祭品后,祭者点燃三炷香、两根蜡烛(蜡烛可以直接插在烛台上), 香由祭祀者点燃后拿到倒地(天井)三拜上苍,三拜土地,口中念念有词,内容不定,多是向天地感谢过去一年对家里的照顾,并希望在来年给家里更多的保佑,保佑全家身体健康,平平安安。祭品摆上半炷香时间,然后放鞭炮以送年神,整个谢年仪式也随之结束。
  清代临海《竹枝词》写出了谢年的情景:“谢年为了赶灾星,三牲福礼敬天神。祈求明年年成好,六畜兴旺五谷登。”谢年祭品的多少以家庭财力而定。
  《竹枝词》云:“腊月廿四正小年,家家户户都谢年。富人三头又六眼,贫家豆腐配糕面。” 与谢年仪式相类的是“还愿”,时间却放在腊月廿九窝冻后。“还愿”在程序上与谢年同,不同的是供品,不要用整只雄鸡,而是用烧熟的猪头,猪嘴巴上夹着长长的猪尾巴,看上去和谢年用的鸡屁股上插一根长长的鸡毛一样滑稽, 究其因,可能最初用到的供品是全猪,后来可能由于贫富的分化或老百姓偷工减料等原因,便以首尾来替代全猪了。
  谢年与还愿,在一定程度上是代表着老百姓的那种追求美好生活的朴实的愿望,现在,各地仍保留着谢年这种习俗。“还愿”这一习俗,现仅存于一些偏僻山区村落,如临海市汇溪镇善家洋村。

知识出处

台州节俗概说

《台州节俗概说》

出版地:2014.6

《台州文献丛书》为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文化工程,既是专门收录台州先贤著作的大型丛书,也是研究台州的地方文献丛书,具有抢救大量濒临消亡的珍贵文献,充分发挥地方文化典籍“存史、资政、释义、育人”的巨大作用。它按照“古今、人文”的体例,分古籍整理和文化研究两大部分。古籍整理。主要收录民国以前台州籍或久居台州在学术上或在政治上享有盛名的名家著作。按制作形式分为:点校整理、影印、电子版的文献数据库。按内容分为方志、丛书、集三个大类别。 文化研究。通过总体规划,重点投入,系统开发,建立符合人文科学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一批有重大学术影响和较好社会效益的学术成果。按内容分为台州文化专题研究、台州历代名人与名著研究、台州文化遗产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