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明代阳明学派(浙中王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理学南湖学派史》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0886
颗粒名称: 九、明代阳明学派(浙中王门)
分类号: B244
页数: 3
页码: 214-216
摘要: 明代中叶正德、嘉靖年间,王守仁创立心学,学者翕然从之,为明代心学之宗。倡言“知行合一”说,谓“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察处精觉处即是知”说,认为“良知”即“天理”,不学而知。不虑而能,为吾心所固有,不假外求;致良知者,“知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①强调“存天理,去人欲”之目的。王守仁哲学思想集中南宋陆九渊以来心学大成,其学称之“王学”,与陆学并称。王守仁号阳明,其学派又称阳明学派,弟子有300多人。黄绾少时师从谢铎,为南宋南湖学派在明中叶传人。黄绾在阳明心学鼎盛风靡之时,做出尖锐批判,是全国第一人。宗沐是治世之才,为《明史》事功诸臣传中最具代表性。
关键词: 理学 哲学史 中国

内容

明代中叶正德、嘉靖年间,王守仁(1472—1529,余姚人)创立心学,学者翕然从之,为明代心学之宗。倡言“知行合一”说,谓“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察处精觉处即是知”说,认为“良知”即“天理”,不学而知。不虑而能,为吾心所固有,不假外求;致良知者,“知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①强调“存天理,去人欲”之目的。王守仁哲学思想集中南宋陆九渊以来心学大成,其学称之“王学”,与陆学并称。
  王守仁号阳明,其学派又称阳明学派,弟子有300多人。按地域分为浙中(浙江)、江右(江西)、南中(江苏南部)、楚中(湖南常德),北方(河南、山东)、粤闽(广东、福建)、泰州(江苏泰州)7派,其中以浙中派为最,代表人物是徐爱、钱德洪、王畿、黄绾、董沄。黄绾少时师从谢铎,为南宋南湖学派在明中叶传人。
  正德五年(1510),黄绾在京结识王阳明,正德七年黄绾与应良(仙居人)授业于门下,成为浙中王学台州的两位传人;还有欧阳德弟子王宗沐。
  黄绾(1480—1554),字宗贤,号久庵、石龙,黄岩人。以十余年努力,深研王学,创立“艮止说”,与王畿的“四无说”和“良知现成论”,钱德洪“习心说”和“功夫说”,张元忭“悟修并进说”,成为浙中王学的四大学术流派。
  黄绾“艮止说”的核心认为,孔孟为代表的儒学传至宋代,已非真传。圣学的道统,黄绾提出“艮止之旨”,即以八卦变化所达到的极限和静止,达到“艮止”境界,实际上就是保持绝对“至善”的心体。黄绾认为“艮止之旨”是“尧舜执中之学”。要将“艮止”视心体为“止”,这个心体,本具一切,虽不见形影,而是实在,就是儒学所说的天道、天理,换句话说,就是“威仪三千,礼仪三百”的伦理纲常。黄绾的《艮止说》认定“人生不能无习,人心不能无染,若不致慎独而致其知,而去其习染之私”,就不能获得“止”,难以“至善”。黄绾批评“先儒不明,乃以格物为致知工夫,故以格物为务事物之理,失之于外,支离破碎,而非圣人之学矣。” 黄绾辞官回乡后,创办石龙书院,培养一批台州籍弟子,专研古人哲学, 说:“绾无似,亦妄有礼乐之志,编讨穷探,已经数岁。初谓有得,既而思之,此皆古人糟粕,于我何用,故悉焚弃。”①同时系统而深入地研究王学,产生怀疑, “予始未之信,既而信之,又久而验之,方知空虚之弊,误认非细。”②认为不值得继续以王守仁为师,遂改师为友,浙中王学开始分成几个不同观点的流派。黄绾在阳明心学鼎盛风靡之时,做出尖锐批判,是全国第一人。过了约50年的万历中期以后的明代晚叶,以颜山农、何心隐、李贽开端,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继后,这些学者鼓吹实事思潮。明末清初,又有刘宗周、孙奇峰、张采、陈确、黄宗羲、陆世仪、李颙、唐甄等大批学者,将以“实”救“虚”学说推上高峰。阳明心学走向衰落。
  王宗沐(1527—1591),字新甫,号敬所,临海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官至南京刑部侍郎。宗沐是治世之才,为《明史》事功诸臣传中最具代表性。如任山西右布政使时,当地连续3年大饥,太原一带“百里不闻鸡声。父子夫妇互易一饱,名曰人市”,宗沐请缓征及留盐课而稍解民困。其后总督漕运并巡抚凤阳,力主恢复海运,颇有政声。可是因事致怨,于万历九年(1581) 以京察拾遗罢官。家居十余年,留下“年方半百,簪缨早解”的遗憾。
  王宗沐是泰和(今属江西)欧阳德(1496—1554)门人。欧阳德嘉靖进士, 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讲学京师,论述王学良知之真知实践,赴学者五千余人,王宗沐为其传人,以教育方式传播王学,培养国家所需人才。王宗沐任江西提学副使时,以阳明心学作为教育哲学思想。修葺王守仁祠,建正学、怀玉两书院,以学官身份亲自执教。再修著名白鹿洞书院,与任给事中的著名学者吴国伦一同讲课,学生“质疑问难者三百余人”。③ 将阳春书院改名正学书院,宣扬阳明心学即是正学,良知之学才是学脉所在。宗沐与阳明一系的邹守益、周侗等十余人宣扬心学,创建或重建书院,使明代的书院在嘉靖间达到极盛。把书院作为传播心学场所,把学生作为对象,使心学在明代中晚期盛行全国,并为朝廷培养人才,有的成为栋梁,如工部尚书曾同亨、吏部尚书张位等。
  王宗沐编校刊刻其师欧阳德遗著《欧阳南野先生文集》30卷,并作序。
  应良,字原忠,号南洲,仙居人。正德六年(1511)进士,选为庶吉士不久,因母年老告假12年。后历翰林编修、山东提学副使、河南参政,终官广东右布政使。应良仕途沉浮,反对“大礼议”被杖几毙,被权臣张熜、桂萼谎奏而罢官,又被宦官刘瑾余党所忌恨。应良在京城“从湛甘泉(若水)、王明阳讲良知之学,既有得,折节称弟子”。① 告假十余年时,于山中授徒,宣扬王学;罢官归乡,“以孝弟为子姓先,间居小楼,披阅古今”。② 嘉靖二十八年(1549)卒,年70余岁。
  应良为官“与四方豪杰倡学论政,务见诸实功”,归家后“从游者日众,率随才就之”。③ 应良与黄绾同为明阳门人,两人在仙居与黄岩讲学授徒,宣扬王学。王守仁《阳明文钞》有《答黄宗贤(绾)、应原忠论去私存理书》;湛若水有《赠别应原忠(庶)吉士书》。正德十二年(1517),户部主事郑善夫(字少谷,闽南十才子之一)上书劝阻武宗“南巡”被杖刑,次年辞官,十二月途经台州。应良亦是“愤逆阉刘瑾乱政浩然归”。寒冬大雪纷飞,黄绾、郑善夫和应良3人在临海巾山聚会并讲学,“顾东桥为郡守,作玉辉堂以纪其盛”。④ 这是台州明代的一次盛大王学讲座。
  应良为官不到10年,多在仙居家乡办学,其诗文集《间存录》(一名《南洲集》),名臣仙居吴时来作序,文曰:“师事湛甘泉、王阳明,尚古人,折衷所学,当是声誉益藉甚也。”称赞“以文明卓越之才,精深宏博之学”;“自雄其才,不难于慕古之人,其视天下事亦无不可自我为之”。归家之后,“读书灌园,不涉世事; 衔杯论文,高谈阔辩,英气奋发,劳夜达旦,扣之而应。时或对客挥毫,辞无所假,下笔立就,壮思奇义,滔滔然如泉涌不休也。”⑤

附注

① (明)王守仁,《传习录》。 ①(明)黄绾,《石龙集》卷17。 ②(明)黄绾,《明道编》卷2。 ③喻长霖,《台州府志》卷103《人物传六》。 ①(清)光绪《仙居县志》卷13《人物志上》。 ②同上。 ③(清)光绪《仙居集》卷4邹守益《应方伯良墓志》。 ④同上。 ⑤(清)光绪《仙居县志》卷17《艺文》。

知识出处

台州理学南湖学派史

《台州理学南湖学派史》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地:2015.9

本书重新梳理与建构起源于南宋的“南湖学派”之学脉,对主要史料的研究、南湖学派的起源、历史发展、代表人物等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南湖学派概述、南湖学派人物传略、杜范评传、陶宗仪评传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