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明道编》略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理学南湖学派史》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0857
颗粒名称: 七、《明道编》略说
分类号: K820
页数: 3
页码: 163-165
摘要: 黄绾晚年哲学著作《明道编》,原有12卷,今存6卷。③ (一) 致良知是禅学王阳明的致良知,是承袭春秋时期孟轲的良知、良能概念,并接受唐代佛教禅宗的佛性思想影响,认为人人具有先天的良知人心,在未受到物质、人欲影响,而即“未发之中”时,是十分完美。一旦受到物人两欲引诱,就会发生与良知背离的言论和行为。王阳明据此创造致良知理论,所谓“致”,即是去恶从善,保持良知不被欲念淹没成为恶人,就是要“去人欲,存天理”,成为高素质的人,起码是民间所说“做人要有天理良心”。王阳明主张以“良知为纲”,保持人心良知,明辨是非,社会道德原则就会实现。王阳明良知源于中国古代“圣学”,与禅宗佛学结合后,产生致良知学说。
关键词: 传记 历史人物 中国

内容

黄绾晚年哲学著作《明道编》,原有12卷,今存6卷。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由其子黄承德主持刻成。《明道编》由黄绾晚年的《久庵日录》所记6 卷,“以见家君发明正学精深”;旧日所记2卷,“以见平生工夫甚切”;还有“诸门人原所记《习业录》4卷”,共12卷。① 何谓明道?黄绾门人、黄岩儒学教谕吴国鼎说:“斯集为久翁(黄绾)先生为明道而编也。何明乎道尔?病学术之偏晦之也,学术正而后斯道可明焉,前乎千百世者可见,后乎千百世者可知也。”② 即明白事物的道理。黄绾对四方来石龙书院的学子说:“予尝与阳明、甘泉日相砥砺,同升中行。然二公之学,一主张致良知,一主于体认天理,于予心尤未有莹,乃揭艮止、执中之旨,昭示同志,以为圣门开示切要之诀,学者的确工夫, 端在是矣。外是更无别玄关可入也。”③ (一) 致良知是禅学王阳明的致良知,是承袭春秋时期孟轲的良知、良能概念,并接受唐代佛教禅宗的佛性思想影响,认为人人具有先天的良知人心,在未受到物质、人欲影响,而即“未发之中”时,是十分完美。一旦受到物人两欲引诱,就会发生与良知背离的言论和行为。南宋朱熹提出,够什么样的条件才称得上是人?答案是具有仁、义、礼、智品质的人。王阳明据此创造致良知理论,所谓“致”,即是去恶从善,保持良知不被欲念淹没成为恶人,就是要“去人欲,存天理”,成为高素质的人,起码是民间所说“做人要有天理良心”。王阳明主张以“良知为纲”,保持人心良知,明辨是非,社会道德原则就会实现。王阳明良知源于中国古代“圣学”,与禅宗佛学结合后,产生致良知学说。他说:“所谓良知之说,乃真是圣学之嫡传”,“知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见《阳明全书》卷6与《年谱》)。
  黄绾在余姚听王阳明讲说“致良知”之后说:“简易直截,圣学无疑,先生真吾师也。”但在严酷的社会现实情况下,王阳明遭到多次陷害,一生艰难曲折, 逝后还被诬鞭。朝野上下,真正善良之辈被压,奸臣小人横行。黄绾在历经宦海数十年之后,认识到古代圣学与禅宗佛学结合的“致良知”无法改变社会,无法改变人心,在人欲、物欲面前,天理良心是相当软弱,甚至不堪一击。
  黄绾作为王阳明的弟子和亲密友人,对致良知始未相信到相信,事实验证而体认致良知空虚之弊的过程,也是黄绾思想转变过程。批判王阳明以禅宗的“本来无一物”,“不思善,不思恶”和“本来面目”是良知的至极思想。其实,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与“龙场悟道”有关联。
  黄绾从天性人情之真入手,反对王阳明去欲去七情论,认为情与欲皆不能去。人之有喜怒哀乐之情是自然的,人不可能“去情”,只能使“情”发挥“得其正”。黄绾回顾自己少时走过的一段弯路,先与浮薄之徒为伍,后“悔恨发愤, 闭户书室,以至终夜不寐,终日不食,罚跪自击”;用红黑笔点在“天理”、“人欲” 之木板以自警。如此严厉的改过从新手段,“如此数年,仅免过咎,然亦不能无猎心之萌”。黄绾深有体会地说:“由此益知气习移人之易,人心克己之难。”① (二) 义利并重经世之用正其义不谋其利是儒家传统思想,亦是王阳明学说之一。黄绾反对“正其义不谋其利”,主张圣人之学既要探讨义利统一,又要研究人情,两者要“得其正”。基本观点是利义并重,二者皆不可轻。黄绾说: 饥寒于人最难忍,至若父母妻子尤人所难忍者,一目二日已不可堪, 况于久乎?由此言之,则利不可轻矣,然有义存焉。今未暇他论,姑以其至近者言之,如父母之于子,子之于父母,夫之于妻,妻之于夫,可谓一体无间矣。然于取与之际,义稍不明,则父母不乐其子,子亦不乐其父母矣; 夫必不乐其妻,妻亦不乐其夫矣。由此言之,则义岂可轻乎?二者皆不可轻,如之何其可也?君子于此处之,必当有道矣。此皆学问之不可不讲者。① 这段话概括为“利不可轻矣,然有义存焉”。从黄绾的论述中,明显表达经世之用的哲学,同时指出王学乃至宋明理学已走向衰落。
  《明道编》由黄绾弟子林文相作序,说其师“与阳明、甘泉二先生,夫子之学,超然独悟,以知止为圣学之要诀,以精思为致知之工夫,以格物为致知之功效”。将黄绾与阳明、(湛)若水相提并论为国内三位哲学大师。

附注

①黄承德《明道编跋》。 ②吴国鼎《明道编跋》。 ③ 同上。 ① 《明道编》卷2。 ①《明道编》卷2。

知识出处

台州理学南湖学派史

《台州理学南湖学派史》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地:2015.9

本书重新梳理与建构起源于南宋的“南湖学派”之学脉,对主要史料的研究、南湖学派的起源、历史发展、代表人物等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南湖学派概述、南湖学派人物传略、杜范评传、陶宗仪评传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