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纪善鲍仁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理学南湖学派史》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078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纪善鲍仁济
分类号: K820
页数: 2
页码: 58-59
摘要: 祖籍仙居,转徙定居太平县龙井里。其父精研易学闻名。⑥ 翁师喜爱其之贤,以孙女许之。永乐初,赴京(南京)考绩,升伊厉王府纪善之职。在乡3年愈加深究学问,“从学之士,四方云集,凡经造就,卒为名士”。言辞动人,伊王虽不悦,亦以礼听纳。永乐六年,伊厉王封藩洛阳,仁济随往。⑤ 不听仁济谏劝。永乐八年,又以一事力争,伊王发怒欲加罪,仁济返京城,向朝臣诉白。王淮、胡俨、杨士奇素知仁济品行,荐举出任云南提学官,因明成祖朱棣亲征蒙古未果。仁济留京等待,一年后病卒京城,终年63 岁。次年十月归葬家乡,著有《怒庵集》。此时,伊厉王已获罪,于永乐十二年死。
关键词: 传记 历史人物 中国

内容

鲍仁济(1348—1411),字原弘,号恕庵。祖籍仙居,转徙定居太平县龙井里。其父精研易学闻名。仁济少时颖悟问学,其父送至陈铿翁拜师,翁师之学“得之进士祝蕃,祝得之车玉峰,盖考亭之支流云”。⑤ 仁济在此阅读百家之籍, 精研朱子学说,以及朱子弟子蔡元定理学论述,并以此“作为文章,精密雄健, 一主于理”。⑥ 翁师喜爱其之贤,以孙女许之。仁济受到伯兄鲍原谦好学工诗影响,又师从著名诗人许伯旅学诗,为其门人。① 祖父因有隐德,元赐号乐闲居士。当有人荐举鲍仁济出仕时,乐闲翁不允仁鲍浮海北上求职,命其继续探索圣贤微词奥旨。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应乐清知县之请,任本县儒学训导,一任8年,乐清学子成德达材者辈出。永乐初,赴京(南京)考绩,升伊厉王府纪善之职(辅导藩王诸子的业师,正八品)。② 不久,以事少员多,诏还家闲住,自号闲住老人。在乡3年愈加深究学问,“从学之士,四方云集,凡经造就,卒为名士”。③ 永乐五年(1407),再任伊厉王府纪善,“竭力辅导,知无不言,罔避艰险,敬撰《治国要道》十二卷以进”。④ 内容有祖训、圣恩、典章、经史、正心、无逸、知过、纳谏、任贤、去邪、均爱、立规。言辞动人,伊王虽不悦,亦以礼听纳。永乐六年(1408),伊厉王封藩洛阳,仁济随往。伊厉王朱■是朱元璋第二十五子, 脱离京城管束后,“好武,不乐居宫中,时时挟弹露剑,驰逐郊外,奔避不及者, 手击之”。⑤ 不听仁济谏劝。永乐八年,又以一事力争,伊王发怒欲加罪,仁济返京城,向朝臣诉白。王淮、胡俨、杨士奇素知仁济品行,荐举出任云南提学官,因明成祖朱棣亲征蒙古未果。仁济留京等待,一年后病卒京城,终年63 岁。次年十月归葬家乡,著有《怒庵集》。此时,伊厉王已获罪,于永乐十二年(1414)死。
  鲍仁济除理学传承外,又以诗闻名,为本地诗人许伯旅得意弟子。许有“小杜(甫)”之名,著有《介石堂稿》,明初方孝孺说“命意持论,卓然不苟”⑥。鲍仁济“与朱希晦、赵新相唱和,称雁山三老”,“仁济与诸名士角胜词场”⑦。其诗被选入《三台文献》《三台诗录》《赤城诗集》《方城遗献》《雁山志》和《委羽山志》。清末《黄岩集·诗内编》,收录明代最多是许伯旅、谢铎各58首,其次是鲍仁济14首。

附注

⑤(明)嘉靖《太平县志》卷7。 ⑥(明)谢铎,《赤城后集》卷21《纪善鲍先生墓志铭》。 ①(明)嘉靖《太平县志》卷7。 ②《明史》卷118《诸王传三》:“伊厉王,太祖第二十五子。” ③(明)谢铎,《赤城后集》卷21《纪善鲍先生墓志铭》。 ④同上。 ⑤《明史》卷118《诸王传三》。 ⑥(清)嘉庆《太平县志》卷15。 ⑦ 同上,卷11。

知识出处

台州理学南湖学派史

《台州理学南湖学派史》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地:2015.9

本书重新梳理与建构起源于南宋的“南湖学派”之学脉,对主要史料的研究、南湖学派的起源、历史发展、代表人物等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南湖学派概述、南湖学派人物传略、杜范评传、陶宗仪评传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