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赵师渊与《通鉴纲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理学南湖学派史》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077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赵师渊与《通鉴纲目》
分类号: K820
页数: 4
页码: 31-34
摘要: 乾道九年(1173),宋孝宗对朱熹说:“熹安贫守道,廉退可嘉,命主管台州崇道观。”②其历史背景是朱熹在政治上失意,闲居天台山,领俸禄不管事,又称祠禄官。朱子因而潜心理学,专心撰著。朱子游历黄岩,讲学樊川书院,与赵师渊编撰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纲目》59卷。此书于嘉熙元年(1237),宋理宗下诏国子监刊印,作为国家最高学府的教材和皇帝学习历史的读物。后经历代帝王和理学家极力推荐,成为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大经大法”。
关键词: 传记 历史人物 中国

内容

赵师渊(约1150—1210),字几道,号讷斋,黄岩西桥(今城区桥上街)人。
  宋宗室燕王德昭之后。南宋乾道八年(1172)进士。是朱熹执教樊川书院时13 位黄岩籍弟子之一,“从朱文公游,得其要指,文公称其所论时学之弊甚善”。① 历官温州通判、太常丞等。
  乾道九年(1173),宋孝宗对朱熹说:“熹安贫守道,廉退可嘉,命主管台州崇道观。”②其历史背景是朱熹在政治上失意,闲居天台山,领俸禄不管事,又称祠禄官。朱子因而潜心理学,专心撰著。朱子游历黄岩,讲学樊川书院,与赵师渊编撰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纲目》59卷。此书于嘉熙元年(1237),宋理宗下诏国子监刊印,作为国家最高学府的教材和皇帝学习历史的读物。后经历代帝王和理学家极力推荐,成为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大经大法”。
  北宋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采用编年体,记事前后割裂,首尾不能连贯,历史人物生平与重大事件始末、典章制度原委均受编年体限制。朱熹以正统的理学思想作指导,认为《资治通鉴》有悖于《春秋》,因而订立“别为义例”十九门:统系、岁年、名号、改元、尊立、崩葬等,共137条,无不以封建皇朝为根本宗旨。如“统系”分为正统、列国、篡贼、建国、无统、不成君等,反复强调“正统” 是《纲目》的基本原则。朱熹在《资治通鉴纲目序》中说:“自古治日少乱日多, 历史不好看,损人神气,但又要知,不奈何耳”,“患史学失褒贬之义,无以示劝惩。”朱、赵等人据司马光《资治通鉴》《举要历》《稽士录》,及胡安国《举要补遗》等儒家经典,突出儒家纲常,宣扬正统观念,简化内容,编为纲目。模仿《春秋》作纲为提要,《左传》为目,以目叙事,编成为一部集儒家说精华的著作。
  《通鉴纲目》的体例是以凡例与提要为纲,以分注为目。此书卷首《朱子与赵讷斋论纲目书》中可以作出结论:序为朱熹所作,凡例一卷是朱熹与赵师渊商榷而定,分注59卷均出于赵师渊之手。《论纲目书》载朱熹语:“《通鉴纲目》次第如何,若有便幸,遂旋寄来”,“《通鉴纲目》以眼疾不能细看,但观数处已颇详尽”,“《通鉴纲目》想闲中整顿得尽可观,恨相去远,不得相聚讨论也”,“所补纲目幸早见示及他卷,不知提要曾为一一看过否”,“但其间有事者,自当随事笔削,不可拘一例耳”,“所补纲目今附还,亦竟未及细看,不知此书更合如何整顿,须更以本书目录《稽古录》《皇极经世》《编年通载》等书参定其纲。先令大事都无遗漏,然后逐事考察首尾,以修其目”等等。
  朱熹与赵师渊论校往来“八书”内容: 《纲目》看得如何?得为整理续成一书,亦佳事也。
  《纲目》能为整顿否?得留念甚幸。
  《通鉴纲目》以眼疾不能细看,但观数处,已颇详尽。“东汉平王苍罢归藩”,连下文幸邺事,元本漏,已依所示者补之矣。
  《纲目》想闲中整顿得尽可观,恨相去远,不得相聚讨论也。
  《通鉴纲目》次第如何?有便幸逐旋寄来。
  所补《纲目》幸早示及他卷,不知提要曾为一一看过否?若闲中能为整顿得一番,亦幸事也。
  闲中了得《纲目》,亦是一事。不知已至甚处?……未病时补得《稽古录》三四卷,今亦未敢接绕整顿。更欲继《大事纪》记熙宁以后,亦觉难措手也。此恐他日并累贤者,用功亦不多也。
  所补《纲目》今附还,亦竟未得细看,不知此书更合如何整顿?恐须更以本书目录及《稽古录》《皇极经世》载等书参定其纲,先今大事都无遗漏, 然后逐事考据首尾,以修其目……某衰朽殊甚,次第只了得礼书,已无余力。此事全赖几道结裹了却,亦一事也。① 历代学者据朱熹与赵师渊的《论纲目书》,得出正确的论断。南宋经学家、朱熹的三传弟子王柏在《纲目凡例后语》中说:“一日,观讷斋赵公文集,间有考亭往来书问,乃知纲下之目,盖属笔于讷斋,而昔之未闻。”元代学者徐昭文《通鉴纲目考证》载:“凡例既定,晚年付门人讷斋赵氏接续成之。《纲目》一书,非惟分注非朱子手定,即正纲亦多出赵师渊手。”明初宋濂《通鉴纲目附释》载: “朱子亲为《通鉴》提要,以授弟子赵师渊几道,使著其目、凡例,盖一十九门,总一百三十有三条。凡下有目,目下有类,至详且悉也。师渊遂据提要,为纲目五十九卷,朱子重为之审定,故其中亦颇与凡例弗合。” 清代黄长恤《纲目分注补遗提要》分析赵师渊之名被湮没的原因,说:“盖分注之属师渊,朱子原不讳言,因流传刊板未题赵师渊之名。后人遂误以为分注亦出朱子。”清康熙帝《御批通鉴纲目提要》进一步明确指出:“朱子因《资治通鉴》作纲目,惟凡例一卷出于手定,其纲目皆门人依凡例而修,其目则全以付赵师渊。”元代朱右《新建文献书院记》,清代平遇《樊川书院记》,都认为“纲目一书,则属笔于赵几道。”明万历《黄岩县志》于赵师渊人物传之后评论:“考亭(朱熹)纲目继麟经也。而笔削之权则属赵公,其有功于吾道大矣。”① 由于《通鉴纲目》比《资治通鉴》更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因而纲目体裁一直影响到元明清三朝。如元代尹成华《通鉴纲目发微》、刘友益《通鉴纲目书法》、王幼学《通鉴纲目集览》、徐昭文《通鉴纲目考证》,明代商辂《通鉴纲目续编》、南轩《通鉴纲目前编》、徐济《通鉴纲目集成正误》。清代康熙帝给《通鉴纲目》加上御批,将此书列为考试策论的准则。乾隆帝也御批《通鉴辑览》。
  肯定赵师渊是《通鉴纲目》作者最具权威的有几种: 一、清乾隆间著名学者全祖望编撰《宋元学案》说:“《纲目》原未成之书, 朱子不过凡例一通。全书出于门人赵师渊之手。”② 二、1999年4月出版《南宋史稿》(作者浙大教授何忠礼):“南宋史学不仅进一步完善并发展了传统的史学体例,而且还开创了纪事本末体、纲目体、学案体等史体。”肯定“纲目体是由朱熹与其门人赵师渊创立的”,“比单纯的编年叙事,眉目更加清晰。”③ 三、2000年2月,国学大师钱穆《中国史学名著》出版,列为中国历史仅有22部史学名著,其中评述《通鉴纲目》:因朱子大名,元明两代大家推尊朱子, 实际上可算是赵师渊的著作。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都只是明代的本子,但纵然得宋本,也还是赵师渊的本子。《纲目》定本出于赵师渊可是仍托名朱子,朱子名大,所以此书流传很广。① 当代《辞源》和《辞海》亦肯定赵师渊所编撰。
  1985年出版的《宋明理学史》对《通鉴纲目》作出评价:“《通鉴纲目》是一部陶铸历史、会归一理纯粹的史学著作,它的特点在于对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进行理学原则的裁断”,“《通鉴纲目》所鼓吹的节义等道德教育,夷夏之防的民族思想,在宋、元及明、清易代之际,曾起到很大的作用。谢翱、文天祥、史可法、顾炎武等历史人物就是从这些思想中陶铸出来的。”

附注

①(明)万历《黄岩县志》卷5。 ② 《宋史》卷429《朱熹传》。 ① 《通鉴纲目》卷首,《朱熹集·遗集》卷21。 ①(明)万历《黄岩县志》卷5。 ②(清)黄宗羲,《宋元学案·晦庵学案(下)》。 ③何忠礼、徐吉军,《南宋史稿》第14章第二节。

知识出处

台州理学南湖学派史

《台州理学南湖学派史》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地:2015.9

本书重新梳理与建构起源于南宋的“南湖学派”之学脉,对主要史料的研究、南湖学派的起源、历史发展、代表人物等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南湖学派概述、南湖学派人物传略、杜范评传、陶宗仪评传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