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净土的修行方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越南天台宗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0668
颗粒名称: (二) 净土的修行方法
分类号: B946.1
页数: 7
页码: 84-90
摘要: 天台的智者大师已一方面通过龙树的《大智度论》、《十住毗婆姿论》等论疏;另一方面通过对《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净土经典的注疏,把净土思想引入天台宗,提出“观心念佛”和“心观念佛”。虽然智者大师主张修习法华三昧但仍以西方净土为归宿。在天台宗里面我们发现有很多作品跟净土有关如《净土十疑论》、《观无量寿佛经疏》、《五方便念佛门》、《阿弥陀经义疏》、《净土十疑论》等。宋代以后,天台宗与净土关系尤为密切,从知礼到智旭,无不大力弘扬净土念佛法门。本人认为这是越南天台宗最大的局限。
关键词: 天台宗 研究 佛教教派

内容

天台的智者大师已一方面通过龙树的《大智度论》、《十住毗婆姿论》等论疏;另一方面通过对《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净土经典的注疏,把净土思想引入天台宗,提出“观心念佛”和“心观念佛”。虽然智者大师主张修习法华三昧但仍以西方净土为归宿。在天台宗里面我们发现有很多作品跟净土有关如《净土十疑论》、《观无量寿佛经疏》、《五方便念佛门》、《阿弥陀经义疏》、《净土十疑论》等。在当时有智慧的人们都会认为极乐世界与婆娑世界一样,都是幸福的国度,但是如果你得不到佛法的帮助,你是到达不了这种幸福的国度的,而相传天台宗的阿弥陀佛能够助我们到达那种国度,正因为如此,在当时天台宗的阿弥陀佛就与释迦佛一样称之为应身佛。
  智者以后,历代天台宗的祖师和学者都极力提倡净土法门。宋代以后,天台宗与净土关系尤为密切,从知礼到智旭,无不大力弘扬净土念佛法门。如宋代的天台僧人知礼曾集数千人一起修念佛法门,发誓往生;遵式则撰有《往生忏愿仪》和《决疑行愿二门》等,把天台宗的忏法融入到念佛法门中。其后如宗晓、志磐、怀则、幽溪、蕅益等,无不以天台宗的理念著书立说,宏扬净土法门。
  清代初期,蕅益、成时师徒遴选历史上重要的净土宗著述十部合集为《净土十要》,其中七部均为天台宗人所撰。正是由于天台宗学人的努力,台净著述在中国净土宗发展史上几乎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些都证明天台宗早就跟净土宗有很密切的关系。但是遗憾的是天台宗传入越南时,这些思想和作品没有随传,这就使得越南天台宗如今没有特殊的修习方法,只能完全依靠净土和禅宗法门而修习。本人认为这是越南天台宗最大的局限。
  净土法门早就传到越南并很快兴盛起来。在十一世纪就有无言通禅派的静力禅师已证念佛三昧。也在此世纪中,有一位李圣宗皇帝的将军在北宁仙游县岚岢山建立一尊阿弥陀佛;空露禅师曾在琼林寺建造阿弥陀佛像;草堂国师著作“法语示众”劝大家应修净土。近代有心净、庆英、智首、禅心等大老和尚在修行并传播净土法门,一直流传到现在。在越南佛教所有的宗派当中,净土宗是最发达的一个。越南净土宗也受中国净土宗很大的影响。这宗专修往生阿弥陀佛西方净土,其教义较为简单,且方法也容易施行,不以理论为主。
  正因为如此,此宗传到越南之后,就受到大众的普遍欢迎。
  在越南除了属于禅院的寺院之外,其余所有属于越南佛教教会的寺庙都修习净土法门,或者以念佛为主要的修习法门。天台宗也不例外,在很多属于天台宗的寺院里,不论是僧尼还是信徒都按照净土法门修习。之所以如此,有一个原因是净土宗比禅宗容易修。禅法的门槛有点高,修习此法门的绝大多数是僧尼和知识分子,但是净土法门却不一样,所有的人都可以修习。正因为如此,越南天台宗各寺庙多数会开设念佛法会,僧尼和信徒可以一起修习,每届念佛会通常持久一天或者七天的时间。
  越南天台宗把念佛法门列为重要的法门修习,行者要修习此法门得有三大行持———信、愿、行———这三个行持被称为净土三资粮,意味着是往生西方所必备的基本之物,此三资粮若缺一就不能成就往生极乐。藕益智旭说:“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①或者“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手足并运也。”②在这里,智旭大师不仅概括了三者的关系,而且还将信、愿、行分为两类: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信愿为前导,持名为行行,由信愿才能执持名号,如目足并用,自然可往生净土。我们要怎样真信,要怎样才有切愿,你有了信愿,你持佛的名号就没问题。
  1.信是修习净土的第一步。古德云: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华严经》贤首品佛陀说:“信为道元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孔子曾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论语·为政》)佛法是教众生解脱苦海的方法,只有信了,才有解脱的可能。无论学禅学净,一定要深信正法,这样成就才越快。修行净土的行者要有坚固之信,智旭又将信的内容一分为六:“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③ 信自与信他包含了众生与阿弥陀佛之间的道德义务。在《无量寿经》中, 佛为了众生发四十八大愿,自己承诺成佛之后一定要接受信愿念佛之众生往生极乐,一起坐在莲座入大定等等。因此,行者首先要相信佛语不虚;信娑婆之苦,极乐之乐,坚信西方极乐的人物和境界是真实。众生不论怎么罪孽深重,如果一心信愿念佛,阿弥陀佛都可能实现接引往生的诺言。
  西方阿弥陀佛是至善至美的世界,因为佛与众生在体性上本来无差别,所以众生只要精进念佛,便可以把自己的心与佛心相契合,感应道交,跟佛心不异,信众生跟佛无二;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时是心便具足佛之万德,清净无染。因而,要相信自己的心今生一定能够成佛。除这以外,行者还要深信阿弥陀佛具有至善人格、无等正觉、慈悲普度众生、清净平等等伦理品性,是众生的最高道德榜样。因此众生因以之为榜样,专心念佛,兼行其他诸善万行,自利利他,修诸功德,一定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可置疑。
  信事和信理与信他和信自相对应,信他是相信阿弥陀佛的客观存在,相信佛力的接引,因此,相信阿弥陀佛为客观存在,当然西方净土亦真实不虚;信自是信己心能与佛冥合,感应道通,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时,心即是理法界,佛与净土皆具于心中,即信理,智旭实际在从理事无碍的角度来调和禅净分歧, 倡导禅净双修。
  行者念佛要坚信因果报应,即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有因就有果,对于一个求往生西方的行者,就应该依四依法修行,绝对不能跟着人们嘴皮转,跟着他人嘴皮转那只能与佛结个缘,种个善根而已。念一句佛号没有菩提心也往生不了。因此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亦如影必随形, 响必应声,决无虚弃。这就是信因果。
  2.愿愿是净宗三资粮之一,就是心愿、愿力,是一种生活意愿的向往。本身含有信与行的因子,它直接连接着信与行。智旭将愿与信和行的关系概括为: “盖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①智旭认为虽三而一、一而三的关系,从三者关系的角度界定了怎么是真信、真愿和真行。
  愿的内容,在净土宗看来有两个方面:一是厌离心,二是欣愿心。厌离娑婆世界、欣求极乐世界。行者得要观念这色身本为虚妄,只是五蕴的组合,含蕴苦恼和不净。弥陀经典和祖师著述策勉行人修持净业无非在于信、愿、行三个方面。对于愿方面,净土宗的行者要看透现世界为“五浊恶世”、“末法”时期,认为该娑婆世界苦多乐少,恶多善少等等。因此,众生对于这世界不该留恋,要生厌离之心,看三界如同火宅。同时,净土宗经典又把西方净土描写成无有众苦,不老不死,只受诸乐的极乐世界。因此,众生应信而且欣愿彼阿弥陀佛净土,当所修一切功德时皆应回向往生彼国。由此,一苦一乐相互激荡, 从西方净土之乐,看娑婆之苦,从而发起厌离之心。或者,从娑婆世界之苦看西方之乐,亦能发起欣愿之心。拿这种苦乐的鲜明对比,成为净业行人的强大精神动力,使之不能不焚膏继晷,努力修行净土。我们可以说,从伦理学角度来看,净土宗的“愿”作为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激励着净业行人去进行道德修养,严格自身的道德践履,遵守各种道德规范,努力提升道德境界,净化身心,最终去实现道德理想。从此发愿一心念佛,希望离开娑婆世界以到极乐世界。这都要从真诚心里面流现出来,叫做深信切愿,由这样的心理背景,来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信和愿属于般若智慧的范畴。
  总之,修净土的行者,要发菩提心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立深信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净土得生与否,全视愿力之真切与否,即信而发愿,起真实修行。
  3.行行是净土宗三资粮之一,怎么是“行”呢?此行专指念佛法门,以弥陀愿力为外线,内外相应,决定往生。虽然念佛是净宗修行的主要方式,但是念佛也有几种,我们引出几方法如下。
  持名念佛 持名念佛作为净宗正业正行,充分体现了净宗修行简单易行的特色。净宗将丰富的佛法浓缩为“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并认为“阿弥陀佛” 四字洪名含具万德。从净宗祖师对持名念佛地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念佛能够得到奇妙的心理体验,起到非凡的心理作用。
  从伦理学角度来看,持名念佛的意义在于借一遣万,以净破染,从而达到平静心理、净化心灵的作用。所谓借一遣万实际上就是以一念代万念,其作用在于将人们生活中由外界刺激而产生的种种不良心态摒绝于心境之外,使不平静的散乱心得以安宁,从而起到心理调节的作用;同时,念佛是净念,以此净念可以驱逐种种染念、恶念,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这方法行者只要专心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每天从起来到睡觉,在行、住、坐、卧时,心一直记得念佛,不让妄想困扰。持名念佛作为净宗正业正行,充分体现了净宗修行简单易行的特色。
  参究念佛 该方法行者要参考和研究阿弥陀佛名号。如在念“阿弥陀佛” 时,行者要观察这念佛句从哪里来,然后到哪里去?这念是念谁等等。因为专心如此观想,所以妄想逐步低沉,善心显露,行者得到“一心不乱”。这方法跟禅宗的“话头禅”很像,能使我们的心集中、安定,能使我们的心统一和入定,同时使我们可以开悟。
  观像念佛 这方法,行者要集注观察佛像。行者坐在佛像面前,专心观察佛像的众相。如在瞻仰佛的眼睛就联想到佛的智慧,瞻仰佛的微笑就联想到佛的慈悲喜舍之性等等。因为这样观佛的智慧、慈悲性而行者的贪、嗔、痴降低,再观一个佛的好德性则行者少了一坏德性。总之,由专心在佛像上观察佛的众相好而行者的慈悲喜等德性被渗透、洞彻。久而久之,行者的各种恶毒之心被转化,澄清。从此跟佛心相通,一定往生极乐。
  观想念佛 想念佛是指于定中观想西方净土依正二报诸相,如《观无量寿经》中的前十三观,它主要包括对西方国土的观想和对一佛二菩萨的观想。首先,净宗认为西方极乐世界为阿弥陀佛出世无漏善根所成就,是无为法性所流现,可谓清净庄严、美妙和谐,通体透露出真、善、美的统一。因此,行人通过对西方器世间的观想可以激发欣往之心、厌弃一切浊恶之心,从而使心灵得到洗涤与净化。
  观想念佛的伦理意义集中体现在佛观上。如果说佛是道德上至善的象征,完美人格的榜样,那么佛之相好则具体体现了佛的诸多美德。在佛教看来,佛的相好为佛于因位修菩萨道时,广修福善功德,自觉觉他,至于觉行圆满时所成之相,因此,佛之相好即是佛之万德的体现。此方法行者要找一个地方坐下来,虽然面前没有佛像,但是行者要观想有阿弥陀佛现正在接引自己。行者要坐直,合掌,观想自己正在坐在莲花台被阿弥陀佛受记等等。一直这样的观想,至于行、住、坐、卧都这样的观想,到什么时候开闭眼睛都看到佛陀,即是法观已经纯熟,临终时肯定往生极乐。
  实相念佛 这方式即是念佛已经达到真心本体。真心不生灭,不去来,不虚不真,因此就叫实相。
  在上面的五个念佛方式当中,前四个方式都属于事,即有念有修。第五种方式为实相念佛则属于理,是最高超的,念佛到这种程度才最好的。不过,行者应该知道,首先要修前面的四个念佛方式,直到纯熟,没有看到自己是念佛的人,佛陀是被念的人,没有能所、彼此、有无等。到这儿,弥陀经叫作“一心不乱。”四十二章说:“念到无念处,才为真念。” 其实,最初主要是念佛三昧中的实相念佛和观想念佛两个方法,后因修行此两种念佛对绝大多数行人而言甚是困难,被称为易行道中之难行法,故而逐渐为持名念佛所取代,持名念佛亦从念佛三昧中脱离出来,专指口称佛之名号的念佛法,终被善导判为净宗之正业正行,从而成为净宗这一简易法门的主要特色。念佛作为净宗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主要体现在众生对内在的“心”的铸冶与净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对道德人格的塑造和道德境界的提升。
  上面介绍了越南天台宗僧尼主要的修习方式。其中的禅宗,主要只是在僧尼界流行,不带有大众性。净土宗则比禅宗好一点,因为其方法比较简单, 理论不多,容易实践,所以不管是僧尼或居士都可以应用修习,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除了禅净双修以外,越南天台宗还有一种修行方式可以让僧尼和信徒一起修习,那时“二课合解。”这也是越南天台宗重要的修习方式。
  关于这种方式,越南僧尼已把它作为每天修习的时课。这种课带着大众性较高,因此关于时间和修行方式每座寺庙都有具体的规定。比如某寺庙每天几点要开始念经,要念什么经等等,都要跟信徒通知清楚。这跟前面禅净双修有所不同。

知识出处

越南天台宗研究

《越南天台宗研究》

出版地:上海

本书以东亚文明圈交流的视角,回顾了中国天台宗的创立、流变及思想体系,梳理和研究越南天台宗的立宗包括越南佛教的发展、天台宗的传入与立宗、越南天台宗教团的成立、越南天台宗修习的方式、当代越南天台宗南北传承与发展、越南天台宗与越南社会文化等问题。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