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书法艺术特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翰墨飘萧》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0554
颗粒名称: (二)书法艺术特色
分类号: K825.7
页数: 6
页码: 268-273
摘要: 纵观柯九思的传世作品,他最擅长的是行楷,《上京宫词》堪称其书法作品的代表作。这件作品是他在任职奎章阁期间奉敕记载文宗皇帝赏赐皇姑大长公主的情景而题写的诗,后录呈无言大禅师。清乾隆、嘉庆年间为书法家刘墉收藏,作品上有其题跋。清中期为著名书画家、鉴藏家陈楙本收藏,在作品前部钤有“陈楙本印”。民国时期为收藏家谭敬所藏。根据王钦贤先生考证,新中国成立以后,此件作品经美国私人收藏家艾略特之手流失海外,艾略特去世后,家人根据其生前遗嘱,捐赠给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① 清代为《上京宫词》作题跋的还有王文治、翁方纲、铁保、陈嵩本、陈楙本等人。
关键词: 画家 人物研究 元代

内容

纵观柯九思的传世作品,他最擅长的是行楷,《上京宫词》堪称其书法作品的代表作。这件作品是他在任职奎章阁期间奉敕记载文宗皇帝赏赐皇姑大长公主的情景而题写的诗,后录呈无言大禅师。到明代为大收藏家项元汴所藏, 作品末尾钤有“子京父印”、“项墨林鉴赏章”、“槜李项氏世家宝玩”诸印章。入清为康熙雍正年间名将年羹尧收藏,其在作品右下角钤有“年羹尧字亮工别号双峰”之印。清乾隆、嘉庆年间为书法家刘墉收藏,作品上有其题跋。清中期为著名书画家、鉴藏家陈楙本收藏,在作品前部钤有“陈楙本印”。清朝后期为回族书画家马虎臣所有,作品的右下角盖有“碧云仙馆珍藏书画印”。民国时期为收藏家谭敬所藏。作品左上角有“谭氏区斋书画之章”,左下方有“谭敬私印”。根据王钦贤先生考证,新中国成立以后,此件作品经美国私人收藏家艾略特之手流失海外,艾略特去世后,家人根据其生前遗嘱,捐赠给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① 清代为《上京宫词》作题跋的还有王文治、翁方纲、铁保、陈嵩本、陈楙本等人。其中王文治题跋可谓深中肯綮: 书法至元人别具一种风气,唐之宏伟,宋之险峻,洗涤殆尽,而开中和恬适之致,有独到者。丹邱书体仿效率更父子,力求劲拔,乃一望而知为元人书,时代为之也。然以恬和作欧阳书,自是后世所不能到,此宫词尤为工雅密致,良可宝也。试研斋所收元迹甚多,正不可少此一种。
  从王文治的题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件书作除了具有元人一般书迹的“中和恬适”之致外,最突出的风格特征是“工雅密致”。
  从《上京宫词》整体布局、气象看,这幅作品庄严规整,疏密有致,隐隐透出雍容华贵、平和典雅的气象。从作品风致笔势看,体态舒朗清健,笔力挺拔峭劲,气韵温婉坦然。从细部结体看,笔势稳重,体态谨严,工巧整齐,纵横走笔恰到好处,气息连贯,点画之态随笔势的节奏而起伏,富有韵律。万新华先生在细观之后,也认为在这幅作品中,“柯九思十分强调字态的外显,运用大量的露锋以求得这一趋势,故笔锋锐利,笔势爽畅,点画承启利落而丰神跃动,可见其秀丽恬媚之韵味”①。正如王文治所说的,柯九思的书风整体而言,是中和恬适之中有劲拔之气,温婉秀丽、雍容恬适之中不失劲健清逸之气。
  《题兰亭独孤本》也称《独孤僧本兰亭跋》,是柯九思为赵孟頫所珍藏的《独孤僧本兰亭序》(赵曾十三跋)所作的题跋,柯九思谓《独孤僧本兰亭序》“字字飞舞”,以为定武石刻足传王羲之真谛。赵孟頫的兰亭十三跋既被火焚残,柯九思之跋当然也是在劫难逃,所幸此跋卷帙在后,焚残的地方不是很多,大概的轮廓还可以看得出来。这幅作品总体风格与《上京宫词》相近,但也有自己的面目气韵。观其用笔坚挺有力,行锋自如流畅,但又稳健庄重;收笔洒脱灵动,又不失恬静和美之气。从笔体细部看,提按变化繁复,线条轻重对比明显, 一些字跨度较大;结字尤其能在字形和笔势上讲究新意,字形大小、轻重、疏密各异,字势正欹、纵横、缓急不同,呈较为突出的跳跃性。
  《跋褚遂良临王献之飞鸟帖》凡七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五十六字,笔力沉实而浑厚,也富有弹力和灵气。起笔尖锋直入,不予回笔,转折处多不提笔转锋,以求疾劲,收笔处又铺毫重按,有隶法之意。结尾一“耳”字,很明显是吸取了简书率意的流利之笔法,最后一笔,信笔而行,颇有晋人遗韵。观其书体庄严雍容与峭劲挺拔之气互相交融,更透露出清逸灵动的气韵。
  《题范文正书韩子〈伯夷颂〉赞》是柯九思书风成熟时期的作品。细观全作,布局整饬严密,用笔沉稳而厚实,而不失顿挫青壮之姿;体态雍和而宽厚, 又不失奇险俊拔之趣。万新华先生对这件作品有自己独到的鉴识: 虽然,通篇结体和笔法的起笔、收笔形态类似南北朝写经体,力求规整划一而自成一种范型。然而,柯九思变化很大,在势态、字形和用笔各方面都表现出大体统一的形式技法规律制约下力求千变万化的创造意境。此书总体上给人以体形扁平、取势略向右上方扬起的感觉,但具体审视中又可发现他常随形变化,有时字形偏长,势态有时向右上方倾侧。而且,随着笔势的起伏,重心有时托起,有时又压下,点画往往纵肥横细,挺劲而富有对比的弯曲。这种用笔的丰富意态、随势处置与写经体的通篇一致、形成惯式的形式表现特征而大异其趣。① 书写时间稍后的《柯亭杂咏跋》,总计七十四字,书风与《上京宫词》相近, 但也有自己的态势和韵致。它的字体总体上以方正圆稳为主,扁平之中稍呈左右开张之势;笔势欲开而合,略显摇曳荡漾之姿。书体线条上颇富变化之态,表现出粗细有致、缓急有度、钝锐交错的法度。它给人总体感觉是笔力更为畅爽,而又力求圆润,点画之间饱满娴熟,而处处见出清逸疏朗之致。
  书法是表现心灵情感的一种艺术,它蕴含着创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和审美感觉,所以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在他的《法言·问神》中提出“书为心画”的说法。还是让我们来一读柯九思这篇跋文,也许有助于对其书作风格气韵的进一步体悟。这篇跋文说: 此予旧在阁中时所作也,当时每作一画,侍书学士虞公必题咏其上, 至累稿数册,名曰《柯亭杂咏》。今偶见旧作,虞公所题宛然。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不能不为之感慨!丹丘柯九思识②。
  从跋文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这是柯九思重读《柯亭杂咏》一组诗歌时的回忆、感慨之作,时光流逝,往昔奎章阁的悠游清雅的日子似乎重现眼前,但故友难逢,旧作宛在,柯九思心头或许有一丝的惆怅。从“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一句中,我们读出,柯九思此时虽然流寓吴中,但也不全是愤懑和压抑, 他毕竟还有疏旷和豪迈的一面。估计这一篇题跋是写于他游处玉山雅集的时期,因为在那里,他重新找到了君子“志于道”、“游于艺”的人生乐趣,因此《柯亭杂咏跋》书作里体现的清逸疏朗之致,实际上是与他此时的逍遥容与的心态相一致的。
  《题陈氏叟诗》凡六十六字。作品曾受到清乾隆皇帝的赏识,其左上角钤有“乾隆鉴赏”之印。这篇书作的书风与《柯亭杂咏跋》又稍异其趣,它的字体圆稳中更显方正,笔画端庄而劲健,气象雍和而超逸,笔势里透露出的是一种盎然清新的生气。这可能与柯九思书题写这首诗歌时的心境不无关系。细味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柯九思此时的宁静爽朗中蕴含的青春跃动的活力。
  诗云: 西山有美木,郁郁含春辉。人生本性善,混混原民彝。万古不可泯, 外物或蔽之。猗欤陈氏叟,守善乐无涯。板舆奉鹤发,兄弟相愉怡。花朝与月夕,万象亦熙熙。丹丘柯九思题。① 落款处连钤三印,依次为“锡训”、“柯氏敬仲”、“缊真斋”。其中“锡训”一印,乃柯九思任鉴书博士时,文宗念其父谦善教,锡碑名训忠,是以九思治“训忠之家”及“锡训”之印以示感念皇恩之情。故由此印可知此作品是作于文宗至顺元年(1330)柯九思任职奎章阁学士院鉴书博士时期。此时柯九思的人生正处于最为理想的状态,因此其书作也呈现出雍容华贵而清健得体的气韵,也因此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
  《老人星赋》也是柯九思在任职奎章阁期间的重要书作。《老人星赋》是北宋名臣范仲淹所作,作者借歌颂老人星,表达了天子只有行善政、泽万民,自能出现老人星这一瑞星,从而达到天下仁寿的美好境界的理念。柯九思奉敕作书,也寄寓了这一美好的祝愿和期盼。《老人星赋》原文文辞典雅,气势磅礴, 气象庄严,思致温婉而遒劲,柯九思学问渊博,当然深得此文之深旨。此时的他又正遇荣宠,心境欣悦而恬静,于是他笔下的《老人星赋》书风也隐隐透露出这一信息。细细观瞻,我们就会感觉到它格局严整而阔大,气象瑰玮而庄重; 其字体略显修长,而不失方正圆润,恬和雅逸、清雄厚重中见挺拔之秀气。与上述《柯亭杂咏跋》相比,风格气韵明显有不一样的地方。《老人星赋》笔画壮实粗大,笔势更为饱满圆融。从细部看,其落笔坚挺锐利,运笔婉转自如,收笔顿挫有力。《柯亭杂咏跋》给人的感觉是灵动摇曳之气扑面而来,清新可人,而《老人星赋》则使人如面对端庄老者,肃然起敬。
  从柯九思传世的几件行楷书看,由于书写背景、心情的不一而各呈面貌, 但其总体书风,则可用一个“雅”字概括。这已经为诸多识者所公认。王文治为《上京宫词》的题跋提出,其书风不但有一般元人所具有的“中和恬适”之致, 更有“工雅密致”的特点,实际上,“中和恬适”也好,“工雅密致”也罢,概括整合起来,就是“雅正”的意思,这是元明时期书坛上的一种美学追求,虽然很难企及,但若能臻此境界,则深为识者所称许。柯九思的书法,在他生活的时代,虽也享有一定的时名,似乎没有引起足够的好评,直到明代王世贞出现,才算得到一位异代的知音。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南京太仓(今江苏太仓)人。举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累官至刑部尚书。他以诗古文名世, 是明朝中期偏后的文坛领袖,他虽然不以书法闻名,但他的书法理论研究在当时却是首屈一指,颇具代表性。“一是因为他作为当时的文化名流,对书法的关注程度之深、发表的议论之多,都是同时代人难以匹敌的,他的见解可以代表那个时代文坛主流人士的书法审美风尚。二是因为王世贞的书法思想中既有反映时代特征的主导倾向,又有丰富多维的理论层面。”①王世贞极力推崇魏晋书法风格,将它作为完美的书法典型,由此领会到“古雅”也是书法的重要审美属性,“古雅”这一美感属性始终贯穿在他重要的书法评判标准之中。梳理他的“古雅”书论,我们会领会到,他心目中的“古雅”,有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古”,即古朴,指的是质朴天然的美感;二是“雅”,即典正、美好,《诗大序》曰:“雅者,正也。”就书法言,“古雅”指的是端庄自然、古朴含蓄且有深长意趣的审美属性。在他的书论里,“古雅”除了上述的含意外,还包括结构紧密的视觉效果。② 王世贞对“古雅”极力推崇、孜孜以求的同时,也竭力去“俗”,且常常把“俗”作为“古雅”的对立面而进行讨论批评,他在论赵孟頫的书法时,有“赵吴兴不能脱俗气”①的评判,认为鲜于枢的书法“极圆健而不甚去俗”。然而,在书法雅俗关系的处理上,他对柯九思的书法却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的书法能够“起雅去俗”,他的评论是这样的: 柯丹丘敬仲于“四体”、“八法”俱能起雅去俗。② 在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中,他还用了相当多的笔墨批评明代书坛的“俗”, 被他列为“俗”的书家多达十位。在王世贞之前还有丰坊等人对“俗”的问题都有所论述,可见在趋雅去俗的问题上,到明代前中期已经达成共识。
  能够在二百年多后的异代,得到文坛领袖、书法理论家的高度评赞,柯九思的书法艺术终于有了真正的知音。

知识出处

翰墨飘萧

《翰墨飘萧》

出版地:上海

柯九思是元代台州文化史上以为举足轻重的人物,其诗书画均为人所称道,且在政坛亦有相当大的影响。本书考察柯九思之艺术和政治生涯,展示柯九思在当时艺坛和政坛的活动,以此折射出元代的状况和面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