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章安佛教寺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安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0412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章安佛教寺院
分类号: B922
页数: 16
页码: 103-118
摘要: 本文讲述了佛教自东汉永平二年(59)传入中国以后,由于其教义与当时中国的国情与民心的求安心理相合,很快得到传播,至迟在东汉末,已传至章安。但现存于文献记载的,则仅有今仙居杨府乡的石头禅院,建于汉献帝兴平元年(194)。而章安当时是会稽郡东部都尉治所,是今浙江南部的政治经济中心,寺院的建造,应与各地一样,且仙居亦在章安县辖区之内,而仙居已有石头禅院,章安中心区自然也有。佛教寺院的考据考查工作,与章安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关系至大。东寺在有关记载上留下寺名,主要是因南朝宋时名僧慧明出家于此寺。2001年2月,临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 宗教教育 寺庙 寺院

内容

佛教自东汉永平二年(59)传入中国以后,由于其教义与当时中国的国情与民心的求安心理相合,很快得到传播,至迟在东汉末,已传至章安。但现存于文献记载的,则仅有今仙居杨府乡的石头禅院,建于汉献帝兴平元年(194)。
  而章安当时是会稽郡东部都尉治所,是今浙江南部的政治经济中心,寺院的建造,应与各地一样,且仙居亦在章安县辖区之内,而仙居已有石头禅院,章安中心区自然也有。只因时代变迁,历代战乱,中心地位的改变,三武一宗的灭佛, 记载中的缺失,也就必然了。
  佛教寺院的考据考查工作,与章安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关系至大。现仅就今章安及近边数公里范围内,宋以前即有文献记载的古寺院,及其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内涵和今存情况作一简介。
  东  寺章安古代,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寺院,叫章安东寺,可能是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起始阶段,寺院还没有真正的定名,因此以这座寺院地处章安的东面,称之为东寺。由于历史的变迁动乱和天灾人祸,东寺早已消亡。到南宋嘉定(1208—1224)时,章安陈耆卿编著《赤城志》,即无有此寺记载。
  东寺在有关记载上留下寺名,主要是因南朝宋时名僧慧明出家于此寺。
  慧明(428—497)俗姓康,生于南朝宋元嘉四年(427),祖籍康居国(约今巴尔咯什湖至咸海之间)。先世避地入东吴,遂成吴人。慧明幼年在章安东寺出家, 潜心于“佛性”的研习和传播,影响颇大。齐建元中(479—482),登天台赤城山,见石室中昙猷尸骸不朽,禅室荒芜,即雇人更立堂室,造卧佛及昙猷像以供,并定居于此,栖心禅诵。竟陵王闻其高名,迎至京师,不久辞返。南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圆寂于山,年七十岁。由于慧明是最早进入天台山的高僧之一,故后人称其为赤城慧明。
  东寺应是章安最早的寺院之一。
  禅 林 寺遗址在章安回浦村长嘉峙山前延至西,范围较大。此处原来都已成为农田,2010年,回浦村建新房时发现有建筑的石构件和砖瓦等。2016年在稍西处又发现了大量的木构件和纪年砖,砖文有确切纪年铭文“禅林寺梁大同二年”等,并有人面纹瓦当。
  其木构件甚为粗大,而且数量极多,榫卯结构均有清楚保存,可见禅林寺当年的规模是很大的。但禅林寺早已失载,南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中亦已无载。
  延 恩 寺延恩寺,在临海涌泉镇东北天柱山下,始建于西晋太康中(280—289)。寺旧名叫涌泉寺,任旭的妹妹皈依佛家,在这个地方建庵修行,在诵读《莲花经》时,忽然间地中涌出一股泉水,后来还生出了白莲花,因此称之为涌泉寺。不单是寺名,后来连这个地方也称作涌泉。
  涌泉寺因其神异,名声远播,寺院很快发展。东晋太元十八年(393),建寺塔,塔砖有“大斧、中斧、小斧”等铭文。
  唐时,净土宗高僧怀玉居此静修,名声甚大。怀玉(?—742)俗姓高,又称高玉禅师,临海楼石村(今水洋马头山浦口)人,出家于孔化岙弥陀庵。初居方山修持,庵附近无水,每日都要到远处的山溪中挑水。传说有一日忽然遇到一位老者,告诉他说:“庵前石下有水。”怀玉便按老人所指之处,以禅杖拨之,果真泉水“迸涌盈尺”。唐长安二年(702),怀玉移居涌泉寺,在寺四十年。天宝元年示寂,佛光满室。数日后,再次白毫光显现。怀玉作偈:“净土皎洁无尘垢,莲花化生为父母。我修道来经十劫,出示阎浮厌众苦。一生苦行超十劫, 永离婆娑归净土。”死后,肉身像置于涌泉寺佛龛内,直至明清时才被毁坏。今墓尚存寺侧。
  寺有井,又称“卓锡泉”,或称仙人古井,旧传为怀玉禅师所凿,至今保存完好。2001年2月,临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涌泉寺到唐咸通中(860—874),改名为延恩寺。至五代,有名僧景欣住持讲法。五代吴越国末期,延恩寺塔重建。
  此后,代有兴废。明崇祯十六年(1643),六可道奇大师自东掖山能仁寺入住延恩,重建大殿及斋堂、禅房等,开放生池,广植竹柏,四年而成,遂称“中兴”。清康熙十九年(1680),冯甦捐资建法堂,后废。道光十七年(1837)复建。
  后因寺僧管理无方,日渐凋残。民国三年(1914)再建,历时十年始成规模。
  “文革”中,大殿及天王殿等被拆,仅存十五间方丈楼和五间附房。改革开放后,式愿法师主持延恩寺,寺得重兴。1993年,香港王家琪女士重建大雄宝殿, 陈金玲女士重建天王殿、祥云楼等。其他如山门、藏经楼、方丈楼等都逐渐恢复。寺现为临海市佛教活动场所。
  惠 因 寺惠因寺,在临海杜桥镇上洋村龙头山。寺旧名“禅房”,始建于南朝刘宋元嘉四年(427),为僧应俊所创。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赐名“惠因”。天圣二年(1024),天台宗高僧择交出主法席。择交,黄岩人。少出家,师事天台宗十七祖四明知礼大师,得其法。宋天圣二年(1024),惠因寺始易为天台讲院,请择交主其席。知礼作授辞与之,其略云:“今授汝香炉如意,用为传法之具。欲汝三学芳馨蔼乎自己,四悉巧意适彼物。宣汝其懋之,勿忘挥秉。”后寂于寺。
  熙宁中(1068—1077),僧了尘重兴。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钱忱乞为香灯院,额加“崇新”二字。钱忱是吴越国王钱鏐后裔,字伯诚,钱塘人,官至少师。绍兴初,奉其母鲁国公主并子端礼徙家台州。鲁国大长公主是宋仁宗的女儿,下嫁钱景臻,算起来是高宗皇帝的姑婆。此后钱氏一系居于临海,以皇亲国戚之贵,世代簪缨不绝,并成为临海望族;即使改朝换代,亦是书香门第。钱氏家传之金书铁券亦带至台州,历代流传,直至建国后赠送中国历史博物馆。额加“崇新”二字,就是称之为崇新惠因寺。
  钱端礼(1109—1177),字处和,号松窗,临安人。祖景臻,吴越忠懿王之曾孙,官右领军卫大将军,尚仁宗第十女鲁国大长公主。父忱,字伯诚,官至少师、泸川节度使,封荣国公。绍兴初,忱奉大长公主寓临海,御书“忠孝之家”四字赐之。端礼官至参知政事兼权知枢密院事。女为皇长子邓王夫人,邓王立为太子,避嫌除资政殿大学士,终观文殿学士,谥忠肃。耽于经史,善诗。伯祖钱勰与苏轼相善,家藏苏氏书札词翰甚多。端礼刻意效摹,深入眉山之室,得意处殆不可辨。
  惠因寺作为钱氏香灯院后,钱忱和钱端礼在惠因寺附近山崖上刻家藏法书名迹,如黄庭坚书《世尊付伽叶伽摩崖》:“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也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黄庭坚书。”又如米芾“墨池。米老作指堂立”等。钱氏还自书题刻于石崖,如钱忱有“[甲]寅二月栽此一带花木”十字,正书,径五寸,卧镌溪石上。钱端礼有“岩泉”、“待月”大字摩崖。端礼又有《大泽塘诗刻》碑: “尘缨久欲濯沧浪,今日来游大泽塘。水似我心心似水,更无一字可商量。”旧在黄岩瑞岩寺。指堂为南宋名僧志南,字明老,号指堂,会稽人。善属文,工书法,德业超迈。与朱熹、韩元吉等交好。著有《指堂集》。
  后其孙象祖“还诸朝”,复原额。钱象祖,字伯同,以祖端礼恩泽补官,累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右丞相兼枢密使即是首辅,是台州历史上最早做到最大的官的人。因宋代寺院由国家和政府管理,还诸朝即是把惠因寺归还给朝廷, 不再是钱家的香灯院。
  绍定二年(1229),于寺前手炉山上建寺塔。明洪武十七年(1384)、景泰元年(1450)二度重修。清顺治十八年(1161)寺废。康熙九年(1670),僧性玉重兴。建国后寺、塔毁。今遗址尚存宋黄庭坚、米芾书法等摩崖及寺塔塔基。
  大中祥符寺(善济院) 大中祥符寺在椒江章安,旧名灵穆寺,西晋永康二年(301)当地人陈垣舍基建。五代吴越国末期,灵穆寺曾建造砖塔。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额,名为大中祥符寺。
  北宋靖康二年(1127)四月,金兵俘宋徽宗、钦宗二帝及六宫皇族北去。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即位,改元建炎,建立南宋政权。建炎三年(1129)二月,金兵继续南下,高宗赵构南奔杭州,升临安府为京都。十月,金兵大举南侵,宋高宗只得逃到明州(今宁波),旋即乘舟入海。次年正月初二,北风稍大,晚泊台州湾口;初三早晨,至章安停舟,船泊金鳌山下。
  当年金鳌山前有一浅滩,称牡蛎滩;山上有一寺,称祥符寺,寺里和尚叫悟讲主。这天早晨,悟讲主见身穿战袍的高宗一行十六个人走进寺来,便招呼他们坐下,拿出除夕新年修岁忏所用的炊饼,又摘了菜园中所种的蔬菜给高宗一行吃。吃过饭后,高宗步入方丈室,和尚又献上茶来。高宗抬头一看,见壁上有诗一首: 牡蛎滩头一艇横,夕阳多处待潮生。
  与君不负登临约,同向金鳌背上行。
  高宗读后,心里很不好受。原来高宗早就见过这首诗,是泰州道士徐神翁在北宋时送给康王赵构的。当时就盛传神翁能知过去未来之事,但康王赵构也没有在意,及在金鳌山见到此诗,他才深深地感到徐神翁真是异人。啊呀, 神翁老早就知道我要当这个颠沛流离的皇帝啊! 同时,赵构作诗一首: 碧天深处浪滔滔,万里无云见玉毫。
  不是长亭多一宿,海神留我看金鳌。
  台州地方官得知高宗已到章安,急忙赶来。其他各地勤王的人又纷纷赶到。北边又闻余姚守将击退金兵,高宗心中方始稍稍安定。至正月十五元宵夜,高宗在章安过节,于椒江放江柑灯,与民同乐。但到第二天晚上,金兵又攻下定海,海上的金兵船只也来袭击御舟。高宗觉得章安不可久居,遂于十八日离开章安前往温州。他留住章安共十七日。
  南宋时期的金鳌山上有祥符寺,后改名为善济院。祥符寺是一座塔院,高宗驻跸以后,山上留有御座,西有如画轩,可下瞰椒江,前对海门诸峰。后世每逢鼎革和多事之秋,志士仁人、骚人墨客多有到此拜谒御座、赋诗感慨者,最著名的有文天祥、于演、齐召南等。无名氏题诗也很多。大部分题诗都是批评宋高宗南渡后偏安临安,向金国纳贡称儿皇帝,置徽、钦二帝于不顾,不思收复故土。对北伐大将岳飞的风波亭遇难,也大都归咎于高宗———说穿了就是岳飞北伐如果成功,徽、钦二帝一旦回国,则高宗就没有皇帝做了,岳飞自然必杀无疑,秦桧是为投高宗所好而杀岳飞的。元、明、清三代,卢伦、冯赓雪等还把历代文人金鳌山题咏汇编成集,清代临海著名学者黄瑞还编有《金鳌山志》一卷。
  旧时金鳌山鳌背之东,尚有蘸金洞,巉岩开豁,上尖下坦,状如两手掌相交,岩石颜色有深黄石晕,点点如蘸金。南宋石# 的观澜书院即在其旁。元代大书法家泰不华曾以篆书题写洞名。
  金鳌山、祥符寺、善济院等早已荒废。近年来,山上逐步兴建一些仿古建筑,如岳庙、康王庙、观音阁等。椒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92年公布“金鳌山宋高宗行在遗址”为文物保护点。现在,金鳌山已成为椒北的游览胜地。
  荐 福 寺荐福寺,在椒江区章安街道黄石岙村。在《临海县志》中,称之为“皇入岙”。大概是南宋建炎间高宗南渡驻跸章安时曾到过这里,故有此别称。黄石岙村在乡镇撤并前属黄礁乡。此处与涌泉寺并齐,依旧度十里,即涌泉寺在县东南七十九里,荐福寺在县东南八十九里,而周边无有其他同名或谐名村庄, 可见《嘉定赤城志》所载皇入岙即今黄石岙。黄石岙村北有旧城址,《嘉定赤城志》载:“旧有栅城,唐贞观初刺史李元奏置,起州兵二千人护之。”据考证,此处即是唐代台州盐监新亭监城址,故有起州兵二千人护之之说。后世江面涨缩, 盐监撤出,城废。城址稍后之山即石鼓山,山上有洞,隋末兵乱,章安大师灌顶曾避乱于此。近年洞外建普兴寺,为椒江区宗教活动场所。荐福寺近年稍有恢复,尚存一进建筑。
  附: 一、《嘉定赤城志》载:荐福院,在县东南八十九里,旧名宝济,唐兴元元年(784)建,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改今额。
  二、《临海县志》载:荐福寺,在县东南八十九里皇入岙,旧名宝济,唐兴元元年建,宋大中祥符三年改额(《嘉定赤城志》)。清康熙三年僧碧月重修(《府志》)。
  三、《嘉定赤城志》载:石鼓山,在县东一百五里。按《临海记》云:“黄石村有石鼓山,山上有石如鼓,兵革兴则鸣。”旧有栅城,唐贞观初刺史李元奏置,起州兵二千人护之。僧灌顶尝避地于此。陈侍郎公辅诗云:“有山名石鼓,千古镇南溟。大手不劳力,动时天下惊。” 四、《嘉定赤城志》载:玉岘山,在县东一百七里,本黄石山。今县东南地名黄礁,一名黄石岙,相传黄石公居此,有石棋盘尚存,唐天宝六年更今名。中有石洞,可容数百人,四面多林木。《临海记》云:“黄石山,泄水九层,沿崖如白练。”旧经云:“昔有僧入其穴,三日而回,言其中多水,有伏翼大如鹅。” 净 觉 院净觉院,旧址在今章安街道花园村大岙自然村,存一小四合院,坐北朝南, 硬山顶三开间。栋梁题记“中华民国拾叁年岁次甲子桂月吉旦 大岙村众首事募化重建”。现又在西北建一坐西朝东新寺,称静觉寺。
  附: 《嘉定赤城志》载:净觉院,在县东南一百九里,旧名永宁,大中祥符二年(1009)建。后有九出盘松蔽其上,号九盘松。治平三年(1066)改今额。
  《临海县志》载:净觉院,在县东南一百九里,旧名永宁,宋大中祥符二年建。后有九叠盘松蔽其上,号九盘松。治平三年改额(《嘉定赤城志》)。
  金 仙 院金仙院,旧志称在临海县东南一百一十九里,旧名雉溪,宋庆历元年(1041)建。治平三年(1066)改今额。清顺治间(1661)海警迁废。康熙九年(1670)展界,僧性达复建。到晚清时已渐衰落。今废。
  附: 《嘉定赤城志》载:金仙院,在县东南一百一十九里,旧名雉溪,庆历元年建,治平三年改今额。
  《临海县志》载:金仙院,在县东南一百一十九里,旧名雉溪,宋庆历元年建。治平三年改今额(《嘉定赤城志》)。清顺治间海警迁废。康熙九年展界, 僧性达复建(《府志》)。今渐圮。
  崇 相 院崇相院,旧志载在临海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旧名育王塔院,五代吴越国时僧师拱建,宋治平三年(1066)赐额。早已废弃。
  附: 《嘉定赤城志》载:崇相院,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旧名育王塔院,吴越时僧师拱建,宋治平三年赐今额。
  《临海县志》载:崇相院 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旧名育王塔院,吴越时僧师拱建,宋治平三年赐额(《嘉定赤城志》)。
  常 乐 寺常乐寺,在章安街道杨司合旗村合旗山南麓。相传隋末章安大师在摄静寺讲经,适逢海贼前来抢劫,僧众百姓骚动逃躲,而章安大师依旧安详地讲说《大般涅槃经》的经义。忽然间,周围山上出现了持枪执戟的山兵和耀眼的旌旗,海贼仓皇逃遁,于是人们把这座山称作合旗山。寺始建于北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 初名崇福寺;治平三年(1066),改名为常乐寺。旧时,寺的规模很大,僧众繁多, 香烟缭绕,香客不绝。南宋时期,寺内高僧讲经说法,故又称为常乐讲寺。
  清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颁发迁海令,常乐寺被迁弃,僧房遭拆毁,僧人被赶走。到了康熙九年(1670),僧性达回到旧址重建。宣统三年(1911),寺院又作了一次维修。至20世纪70年代,僧人散尽,仅存寺房。1983年,僧道源入主常乐寺,维修寺房,又相继改建大殿,修复东西厢房。寺外有公路到古桥, 通联椒北公路。1987年6月,椒江市人民政府公布常乐寺为椒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常乐寺又是台州市对外开放寺院,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为椒江佛教协会所在地。近年来接待了大批国际友人、旅外华侨、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有较大的影响。
  附: 一、《临海县志》载:常乐寺,在县东南一百二十四里,旧名崇福,宋嘉祐元年建,治平三年改额(《嘉定赤城志》)。清顺治间海警迁废。康熙九年展界,僧性达复建(《府志》)。今渐圮。
  二、《嘉定赤城志》载:合旗山,在县东一百三十里。旧传僧灌顶居摄静寺,会有海寇至,顶讲经自若,寇见旌旗耀日,有神皆丈余,惧而遁,故以名山。
  崇 梵 寺崇梵寺,在前所街道法华山南麓,中国佛教最早放生池所在地,南朝陈时僧智" 建。
  智" 至天台后,曾自天台沿今椒江、灵江、始丰溪水系到达临海郡治章安, 并乘船出椒江口。见沿海捕鱼为业的人很多,沪梁等捕鱼设施遍布,以为杀业太重,自舍资财,买得沪一所,永为放生之池。时临海内史计诩(尚儿)请智" 于章安讲《金光明经》,所讲慈悲佛心感动了合境渔人,俱生好生去杀之心。在计诩、前临海内史章安陈思展和侄子陈要卿的帮助下,沪梁主人严续祖、羊公贺等人共舍出沪梁六十三所。为了纪念这一大功德,智" 遣门人慧拔到金陵上表陈宣帝,宣帝降敕:“严禁采捕,永为放生之池。”于是从椒江口始,直溯灵江、澄江上游,整个椒江水系都成为放生池。陈相徐陵还想请陈宣帝亲自为放生池书写碑文,可惜宣帝不久驾崩,未能写成。后请国子祭酒徐孝克写成放生池碑。
  智" 于是在章安东(今前所)建普光塔院,造阿育王塔,建放生池,并在池边树立放生池碑,以这座放生池作为整个椒江水系放生池的代表象征。
  普光塔院历经重修。北宋景祐三年(1036),监台州商税、骁骑尉慎镐和临海知县范师道等重修塔院并建造新塔,立有《台州海门普光塔院碑记》,记述修建过程。清道光时阮元修《两浙金石志》,收入此碑。民国《台州府志·金石考》中亦载有此碑。碑失于“文革”时。
  到北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赐额,普光塔院改称为崇梵寺。
  崇梵寺放生池是中国佛教的最早放生池。
  1983年文物普查时崇梵寺得到重视,尤其是放生池为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亲建道场,又是中国佛教的最早放生池,于中国佛教史中意义重大。椒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85年文物复查后公布为文物保护点。
  1993年,崇梵寺复归宗教使用,并恢复大雄宝殿。1999年,智才法师入主崇梵寺,决心中兴崇梵,先后修复放生池并重立放生池碑,重建天王殿和东边厢房两座,又于大雄宝殿后建大悲楼,于大悲楼东倚山造景。其营造法式,都仿照唐宋制,美轮美奂,渐成为椒北最精美丛林。2008年11月,台州市椒江区人民政府公布崇梵寺为椒江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隆 恩 寺隆恩寺,旧志称在临海县东南一百二十五里,旧名明恩,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县人周圜舍基建。先是,唐武德初有蓊禅师卓庵于此。宋治平三年(1066)改额。乾道元年稍徙高爽,一新之(《嘉定赤城志》)。清顺治十八年(1661)迁废。康熙九年展界复业(《府志》)。
  按:今址不明,从旧志所置地望排序,在常乐寺、崇梵寺后,惠因寺前,则当在椒北。
  附: 《嘉定赤城志》载:隆恩院,在县东南一百二十五里,旧名明恩,大中祥符九年县人周圜舍基建。先是,唐武德初有蓊萼禅师卓庵于此。治平三年改今额。乾道元年(1165)稍徙高爽,一新之。
  《临海县志》载:隆恩寺,在县东南一百二十五里。旧名明恩,宋大中祥符九年县人周圜舍基建。先是,唐武德初有蓊禅师卓庵于此。宋治平三年改额。
  乾道元年稍徙高爽,一新之(《嘉定赤城志》)。清顺治十八年迁废。康熙九年展界复业(《府志》)。
  惠 安 寺惠安寺,在椒江白云街道赤龙山南麓,旧名普安寺,俗称“赤山寺”。旧志称始建于唐咸通中(860—874),然此寺始建甚早。《嘉定赤城志》载:“赤山,在县东南一百三十里。绝顶有古塔,塔之下有石函,盛小铜塔,铜塔之内有银壶, 盛舍利,俗传梁王詧所施。”可见早在南朝梁时,赤龙山上即已造塔,而且所藏舍利即是著名梁王释迦舍利。梁王萧詧(?—562),是梁昭明太子的第三个儿子,字理孙,好学善属文,受祖父影响,尤为好佛,精通佛理。大通中封岳阳王、东扬州刺史,镇守会稽。今台州亦在东扬州辖区。后移镇襄阳。侯景之乱后, 詧依附北朝,称西梁,于555年自立为帝,建元大定,562年去世。唐乾宁三年(896)改额“大安”,复改“惠安”。后渐圮。五代梁贞明中(915—921),天台国清寺僧国晏重兴。后晋天福年间(936—947),陈彦重新之。宋咸平三年(1000),僧惠高重建。台州知州曾会为之作《惠安院大佛殿记》。曾会(952— 1033),字宗元,泉州晋江人,学识渊博,端拱二年(989)榜眼进士,咸平二年(999)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知台州。后官至刑部郎中,集贤殿修撰,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封楚国公。著有《景德新编》十卷、《杂著》二十卷等。曾会子公亮(999—1078),字明仲,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累官至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曾力荐王安石为右相,支持变法。编纂《武经总要》,为我国军事大百科全书。惠安院称大佛殿,曾会文中称赞其“造设圣像,五采彰施,目睹心摄”,可见佛像之庄严巍峨和寺院之规模浩大。惠安寺在北宋元祐六年(1091)结界时,有住寺和尚四十五人。因宋时寺院由政府管理,寺僧有一定名额,而据《嘉定赤城志》载,宋时临海县僧尼名额有僧620名、尼149人,亦可见此寺之大。
  寺大雄宝殿东侧有宋观察使冯安国墓。冯安国,河间人,南宋建炎初为浙东观察使,在视察台州松门市舶司时去世,葬于此,后代遂居台州。这是文献上对台州松门市舶司的唯一记载。2008年11月,台州市椒江区人民政府公布冯安国墓为椒江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咸丰初年,惠安寺又经重修。“文革”中破坏,拆除大雄宝殿。今寺均为近年重建。
  附: 一、《临海县志》载:惠安寺,在县东南一百里,旧名“普安”,唐咸通中(860—874)建(《嘉定赤城志》)。后湮坠。贞明(915—921)中,天台国清释国晏重兴。晋天福(936—947)中陈彦重新。岁久摧落。宋咸平间(998— 1003)沙门惠高重建(曾会《惠安院大佛殿记》)。以寺据赤山,俗称赤山寺。
  今圮(《光绪志稿》)(案:《嘉定赤城志》云:大中祥符二年改今额。曾记作于咸平三年,先大中九年,已称惠安,志误也。否则岂立碑在嘉祐四年,乃改其文乎?) 清 修 寺清修寺,在椒江区枫山顶上,枫山又名白枫山。旧志载始建于东晋,曾为僧怀玉道场。旧名塔庵,宋宝元元年建,建寺时并建有塔。治平三年赐额。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南渡,驻跸章安金鳌山。在章安期间,登高南望海门,隔江见白枫山林木葱郁,修竹环绕之中,现出一座招提古寺,遂率众渡江,登白枫山,游清修寺,索笔书“清修风景千年在,沧海烟岚一笑开”楹联。又于僧房中写下二首绝句: 古寺青山春更妍,长松修竹翠含烟。
  汲茶拟欲增茶兴,暂就僧房借榻眠。
  久坐方知春昼长,静中心地自清凉。
  人人圆觉何曾觉,但见尘劳尽日忙。
  明永乐八年,僧文赞募缘新之,郡人戚存心、洪仲蕃各赋八景诗。嘉靖时倭寇犯境,僧逃寺圮。万历中僧古白募修,台金严参将吴允中出资助建,并刻有枫山览胜诗。因海警迁废。康熙九年,僧密藏重建。
  “文革”以后,清修寺重兴,了安法师入寺住持,重新寺院,又新建藏经阁。
  1987年6月,椒江市人民政府公布清修寺为椒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附: 一、《嘉定赤城志》载:清修院,在县东南一百九里,旧名塔庵,宝元元年建,治平三年赐今额(《嘉定赤城志》)。
  二、《临海县志》载:清修寺,在县东南一百九里,旧名塔庵,宋宝元元年建,治平三年赐额(《嘉定赤城志》)。建炎初,高宗泊舟金鳌山,渡江登览,御书“清修风景千年在,沧海烟岚一笑开”之句。明永乐八年,僧文赞募缘新之,郡人戚宗伯存心、洪侍御仲蕃各赋八景诗。嘉靖时倭寇犯境,僧逃寺圮。万历中僧古白募修,参戎吴允中助建,刻有枫山览胜诗。因海警迁废。康熙九年,僧密藏重建。
  三、《台州府志·金石考二·清修寺塔石函盖记》载:右碑出临海县东南乡枫山清修寺,旋为西乡坊前沈氏所得,今失所在。据《台州金石录》云:“石高一尺,广八寸,桥纽。记七行,行字不等,正书,径三分。记称:‘临海县明化乡孝让里家子西保受菩萨戒弟子叶净住并妻同男妇等,舍钱乙十贯,造石函盛贮舍利,入此现身山塔□内永充供养,并添造塔。时宝元二年己卯十月记于。’案《嘉定志》明化乡管里二,其一孝逊,此称孝让,盖避宋讳。俗传宋高宗航海至金鳌山,渡椒江,问舟人住居何处,舟人手指南岸。上曰:‘此汝家子耶?’后遂呼其地为家子。秦锡淳采入《临海新志稿·轶事门》。考高宗航海在建炎四年庚戌,是记作于宝元二年,先九十二年已有是称,足订俗说之伪。记以于字煞尾,盖不谙文义者所为。” 四、《台州金石志·宋清修寺塔石函盖记》载:“宋清修寺塔石函盖记(石高一尺,广八寸,厚一寸五分,桥纽。记七行,行字不等,正书,径三分。旧在临海县东南乡枫山清修寺,今藏坊前沈氏):‘台州临海县明化乡孝让里家子西保受菩萨戒弟子叶净住并妻翁觉圆男承禄、承辇同男妇等,舍钱乙十贯,造石函盛贮舍利,入此现身山塔□内永充供养,并添造塔。时宝元二年己卯十月记于。’案《嘉定志》明化乡管里二,其一孝逊,此称孝让,盖避宋讳。俗传宋高宗航海至金鳌山,渡椒江,问舟人住居何处,舟人手指南岸。上曰:‘此汝家子耶?’后遂呼其地为家子。秦锡淳采入临海新志稿轶事门。考高宗航海在建炎四年庚戌,是记作于宝元二年,先九十二年已有是称,足订俗说之伪。记以于字煞尾,盖不谙文义者所为。” 法 兴 院法兴院,旧志称在临海县东南一百三十里,宋治平元年(1064)建,建炎四年(1130)赐额。早已废弃。
  附: 《嘉定赤城志》载:法兴院,在县东南一百三十里,治平元年建,建炎四年赐额。
  《临海县志》载:法兴院,在县东南一百三十里,宋治平元年建,建炎四年赐额(《嘉定赤城志》)。
  摄 静 寺摄静寺在章安街道梓林山兵陈宅村,始建于南朝梁时,有一位嘉法师是章安著名僧人,寺初建时名栖道,在当时非常出名。陈时改名摄静寺,寺里有一位高僧慧拯法师,章安大师灌顶就是跟随他出家的。章安大师俗姓吴,字法云,原籍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父亲吴备,南朝陈时任章安令,遂居于章安。
  故灌顶又有章安大师、章安尊者之号。始生三月,即能随母称三宝名,七岁从慧拯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南朝陈至德元年(583)到天台山修禅寺师从智" ,侍左右直至智" 去世。智" 的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均由他记录整理成书,智" 思想多经他传播才得以流传。著述有《涅盘玄义》《涅盘疏经》《天台八教大意》《国清百录》《观心论疏》。弟子有智威等。
  隋末章安大师在寺内讲经,因地名山兵,故又俗称山兵寺。北宋治平三年(1066),摄静寺改名为无碍院。明嘉靖时,因倭寇骚扰严重,仅存佛像及碑记。
  清顺治十七年(1660),僧圆镜、良文重修。晚清时期,寺院荒废。20世纪70年代,最后二名僧人出走后,寺址彻底破坏,残存僧舍改建为陈宅小学。近年来, 定能法师进入摄静,发心重新。现已建成天王殿以及准备连接大雄宝殿的月台等,殿宇雄伟,已初具规模。2008年11月,台州市椒江区人民政府公布摄静寺为椒江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附: 《临海县志》载:无碍寺,在县东南一百三十四里,旧名栖道,梁时嘉法师建。隋改摄静(旧传僧灌顶尝升座讲经,时海寇拥兵入,见持帜戟者甚盛,身皆丈余,骇而窜)。遂又名山兵。宋治平三年改无碍院(院有佛像,旧传章安客舣舟江浒,挽之不下,遇一僧云:“吾挽乃可。”因略以指撮取,舟遂行。继共载至回浦,僧忽堕水,须臾浮出一石,乃此像也。)。嘉靖间仅存佛像碑记。清顺治间,僧圆镜、良文重建(《府志》)。
  宝积尼院宝积尼院,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后唐时建,宋建炎四年赐额(《嘉定赤城志》)。
  按:宝积尼院早已废弃,原址不明。
  妙相尼院妙相尼院,在县东一百三十里。宋宣和中尼德基舍庵建。建炎巡幸,询高僧,或以住持惠定对,遂赐额(石公孺为之记。《嘉定赤城志》)。
  按:妙相尼院早已废弃,原址不明。
    附:宋《嘉定赤城志·版籍门·寺观》寺院田地摘录
  单位:亩
  以上是对今章安及附近数公里范围内,宋以前即已存在的古寺院的有关文献考证。从上述内容看,今存最重要的还应属崇梵寺,其放生池是中国佛教最早的放生池。其次则是摄静寺、延恩寺、清修寺、惠安寺、常乐寺等。已废寺院中,惠因寺、大中祥符寺等均极具文化内涵。

知识出处

章安史话

《章安史话》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地:2017

本书从多个板块讲述章安(现台州椒江区)的历史。内容包括:章安简史、海上丝路、文化教育、历史街区、桥梁水利、名人史事、章安诗选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