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合旗山下常乐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安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041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合旗山下常乐寺
分类号: I059.9
页数: 2
页码: 101-102
摘要: 本文讲述了自章安至东逻,一条公路直往北到古桥;再由古桥向北,转入一条较小的公路,路名古常线,在两公里终点处,树木掩映之中有一座大寺院,这就是著名的常乐寺。常乐寺,在章安杨司合旗村合旗山南麓。忽然间,周围山上出现了持枪执戟的山兵和耀眼的旌旗,海贼仓皇逃遁,于是人们把这座山称作合旗山。南宋时期,寺内高僧讲经说法,故又称之为常乐讲寺。清顺治十八年,清廷颁发迁海令,常乐寺被迁弃,僧房遭拆毁,僧人被赶走。1983年,僧道源入主常乐寺,罄个人积蓄三千元,在各级政府和众檀越的支持和帮助下,维修了寺房。常乐寺是台州市对外开放寺院,近年来接待了大批国际友人、旅外华侨、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有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 佛教文学 宗教文学

内容

自章安至东逻,一条公路直往北到古桥;再由古桥向北,转入一条较小的公路,路名古常线,在两公里终点处,树木掩映之中有一座大寺院,这就是著名的常乐寺。
  常乐寺,在章安杨司合旗村合旗山南麓。相传隋末章安大师在摄静寺讲经,适逢海贼前来抢劫,僧众百姓骚动逃躲,而章安大师依旧安详地讲说《大般涅槃经》经义。忽然间,周围山上出现了持枪执戟的山兵和耀眼的旌旗,海贼仓皇逃遁,于是人们把这座山称作合旗山。寺始建于北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初名崇福寺;治平三年(1066),改名为常乐寺。旧时寺院规模很大,僧众繁多,香烟缭绕,香客不绝。南宋时期,寺内高僧讲经说法,故又称之为常乐讲寺。
  清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颁发迁海令,常乐寺被迁弃,僧房遭拆毁,僧人被赶走。到了康熙九年(1670),僧性达回到旧址重建。这段时期,百业凋敝, 百姓异常贫困,椒北一带亦日渐荒芜,人口稀少。复建的常乐寺,也只能是一座小山寺,再没有过去那样的规模了。到晚清时期,寺屋又渐渐破败,快要倾圮。宣统三年(1911),寺院又作了一次维修。至20世纪70年代,僧人散尽, 仅存寺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恢复了宗教政策。1983年,僧道源入主常乐寺,罄个人积蓄三千元,在各级政府和众檀越的支持和帮助下,维修了寺房。后来,又相继改建了大殿,修复了东西厢房,又新建香积,奠定大雄宝殿基础。寺外则接通专电,并专门造公路到古桥,通联椒北公路。
  常乐寺山门外是照壁,山门上额“常乐讲寺”,两旁对联“经说法华,指义群生圆觉;声闻常乐,结缘福地合旗”。进山门后,东边为放生池,池旁有石亭。
  再进为二道山门,门联“金绳开觉路,宝筏渡迷律”。再进为天王殿。过天王殿为大殿、两厢,东厢房楼上建有客房,设施完备,供香客住宿及休憩。过大殿为后院,左右厢房,均有楼。院后为大雄宝殿,后院左厢房东为香积厨,右厢房西为长生堂。大雄宝殿东有祖师塔和道源法师塔,塔置亭中,亭前建有影堂。
  常乐寺是台州市对外开放寺院,近年来接待了大批国际友人、旅外华侨、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有较大的影响。

知识出处

章安史话

《章安史话》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地:2017

本书从多个板块讲述章安(现台州椒江区)的历史。内容包括:章安简史、海上丝路、文化教育、历史街区、桥梁水利、名人史事、章安诗选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