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古代章安的手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安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027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古代章安的手工业
分类号: K295.54
页数: 2
页码: 13-14
摘要: 本文讲述了章安的手工业,在东汉时开始发展,到六朝时期进入繁荣,主要是陶瓷业和制砖业。受越窑青瓷的影响,章安的瓷器也主要是青瓷。产品胎骨粗厚坚实,呈灰白色,火候较高,击之声音铿锵。大多胎釉细致,结合紧密,釉色滋润光泽,少数有褐色。章安还是六朝时期陶瓷器的集散中心,从现在的鲎山到长嘉峙山、水退基一带的河床断面及地坎考察情况来看,红烧土、灰烬、瓦砾、印纹硬陶、灰陶、青瓷碎片等随处可见。此时章安的手工业中,已有铜、铁的冶炼铸造。历代以来,章安还是最大的食用盐转运中心。古代章安的手工业尚有属于家庭生产的织绢、织布、蒲席等。
关键词: 椒江区 地方史

内容

章安的手工业,在东汉时开始发展,到六朝时期进入繁荣,主要是陶瓷业和制砖业。
  陶瓷烧造起始于商周,到东汉后期渐渐成熟。受越窑青瓷的影响,章安的瓷器也主要是青瓷。近年来,在椒江太和山发现东汉窑址,旧时记载章安有马车港窑址,另外分布于章安附近的六朝窑址有溪口铁场的岙里坑、安王山窑址,涌泉西岙的方岸窑址,城东的五孔岙窑址等。主要产品有罍、罐、瓶、壶、钵、碗、洗、炉、鼎、砚、盘等10余类20余种。青瓷器物的原料,大多为出自附近的高岭土。装饰手法以模印为主,刻划次之,还有堆塑、镂孔等。纹饰有弦纹、花蕾纹、斜格纹、席纹、重菱纹、叶脉纹、羽毛纹、波浪纹等。产品胎骨粗厚坚实,呈灰白色,火候较高,击之声音铿锵。大多胎釉细致,结合紧密,釉色滋润光泽,少数有褐色。其中的精致产品,器胎相对较薄,施淡青色釉,工艺精湛,似缥青于水,光洁可以鉴人。
  章安还是六朝时期陶瓷器的集散中心,从现在的鲎山到长嘉峙山、水退基一带的河床断面及地坎考察情况来看,红烧土、灰烬、瓦砾、印纹硬陶、灰陶、青瓷碎片等随处可见。特别是河中,每逢挑河,伴随而出的陶瓷器碎片不计其数。可见这一带如不是窑址所在,就是运输之中的碎片弃积之处。
  六朝时期章安的制砖业也相当发达。从历年出土的古墓葬和古遗址中发现的砖瓦看,当时的烧造工艺水平很高,质地坚硬,形制多样,纹饰种类也很多。砖有精制和普通之分,精制砖泥质精细,烧造火候到家,产品极为坚硬,砖形匹头也大;普通的为粗制品,质量稍差。形制有方砖、楔形砖、空心砖,纹饰有羽毛纹、钱纹、兽面、人神面、鹿、鸟、兽、虫、龙、虎、鱼等,并与几何图案组合, 也有少数画像砖,描绘田猎生活。花纹砖的另一面,往往为文字,大都是年号月日、制作人、墓主等纪时、纪事类。书体多样,有篆、隶、真及带行笔的书体, 书法水平较高。瓦有板瓦、筒瓦等,瓦当上有图案或文字。
  此时章安的手工业中,已有铜、铁的冶炼铸造。前些年,在涌泉上山冯出土了一批数量较多的铜块,旁边伴随有红烧土及坩埚残片等,应是一处手工业制造铜器的作坊遗址。在今梓林花园村附近,有一矿渣堆积处,面积很大,虽然尚未经研究部门化验,但属于铁或铜等金属的冶炼废弃物应无问题。另外, 今临海的溪口铁场,古代就是专门炼铁和制造铁器的地方。
  制盐业,是沿海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盐业在朝廷所收税赋中占有很大比例。章安濒江连海,有渔盐之利,靠海煮盐,由政府专门指派盐官收税。章安古代即有盐监,唐代在今黄礁西新亭地方设立新亭监,唐肃宗至德二年(757) 进士、著名诗人顾况就曾担任过新亭盐监。
  历代以来,章安还是最大的食用盐转运中心。旧时在蔡桥建有食盐总廒, 再分送、行销至省内的临海、天台、仙居、东阳、永康、武义、缙云等县,多余部分海运至海宁盐官,由总所配销。
  六朝时期,章安出产的芒屩也非常有名。芒屩是一种以麻编织的精制草鞋,穿着舒适,专供士大夫阶层临风啸傲。六朝士子大都崇尚“黄老之学”,一批人热衷于炼丹,服药以后,身穿宽袍大袖,脚穿芒屩,徜徉于青山绿水之间, 散发心中丹热之气。据史书记载,梁代临海郡太守王筠离任时,带走的芒屩就有“两舫”之多。
  古代章安的手工业尚有属于家庭生产的织绢、织布、蒲席等。

知识出处

章安史话

《章安史话》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地:2017

本书从多个板块讲述章安(现台州椒江区)的历史。内容包括:章安简史、海上丝路、文化教育、历史街区、桥梁水利、名人史事、章安诗选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