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和合可以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台山和合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0218
颗粒名称: 一、和合可以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分类号: K295.54
页数: 5
页码: 185-189
摘要: 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呼吸空气,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饮水,那么,人类就将灭绝。中国哲学非常强调“天人合一”,“天,即自然。天人合一”,其实就是人和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易经·彖传上·乾》曰: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所谓“太和”,即阴阳会合冲和之气。《易经》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造成了中国古代一种人与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以瓦特的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以来,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
关键词: 文化史 地方文化 天台县

内容

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呼吸空气,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饮水,那么,人类就将灭绝。
  中国哲学非常强调“天人合一”,“天,即自然。天人合一”,其实就是人和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易经·彖传上·乾》曰: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所谓“太和”,即阴阳会合冲和之气。
  易卦由天、地、人“三才”构成,它十分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统一。《易经》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
  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有人之道,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孔子提倡“天命论”,把“天命” 奉为万物的主宰,要人们“尊天命”“畏天命”;老子主张“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造成了中国古代一种人与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漫长历史中,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较小,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的状态。随着人类的发展,人口逐渐增加,生产工具的不断发明,生产力日益提高,自然相继被人类征服利用或改造摧毁,原始的自然生物圈不断退缩。
  以瓦特的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以来,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的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尤其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资本的扩张,入侵原始、贫穷国家并建立殖民统治,疯狂掠夺其资源,给地球带来了可怕的灾难。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沙漠化,自然灾害加剧,“城市病”等等全球性问题不断产生并发展着,地球已经千疮百孔。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也没有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本来就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中国的生态环境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近几十年来,我国为了负载过多的人口,争取更多的空间,生产足够的粮食,人们侵占河滩,围湖造田,毁林(草)开荒;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水需求,人们建起一个又一个蓄引提工程,让黄河断流,让海河干涸,把地下含水层疏干,利用每一滴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污水、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入江河湖泊;为了GDP的增长,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胡乱开采矿产资源, 盲目开发房产项目,大量毁损良田等,导致环境污染严重,水资源匮乏,地质灾害不时发生,有的地区重金属、土壤污染比较严重,雾霾笼罩等等,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存、生活。
  法国库埃说: 所有人类已知动物———除人类自身外,寿命都在其成熟期的8倍以上。人类成熟期为21岁,用其他动物的尺度衡量,则人类至少要活168 岁。而人类恰恰相反,发明出许许多多的烹饪法,以使得我们在各方面都能被某个消磨时间的坏点子所困扰。人类远离了自然,也正为此而付出代价。① 人们远离了自然,违背了自然规律,不与自然和合,给自己到来了严重后果。
  在这种形势下,人们不得不反思经济指标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发展、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人们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人类开始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物质生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精神生活;发展生产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坏生态;人类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须保护生态平衡。如果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资源能源、清洁的空气和水等要素,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会失去载体和基础,进而整个人类文明都会受到威胁。
  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存在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亦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全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也意味着环保运动由群众性活动上升到了政府行为。伴随着人们对公平(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作为社会发展目标认识的加深以及对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达成共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随之形成。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在其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结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由此可知,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2003年,在许多国家执政的社会党国际成员党在《圣保罗宣言》中提出了“新的发展观”,认为环境问题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同等重要,主张把生态、经济和社会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所提到的“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之一。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社会的要事全社会的职责,即政府与全民共同的职责。
  孟子对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曾有很高的评价: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① 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每个人的应有职责。环境保护,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事,同样也是每个人的基本职责,因为环境与每个人休戚相关,所以保护环境,努力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职责。
  和圣寒山子就是古代人与自然亲近和谐的典型。寒山子生活在天台寒岩,距县城七十里。山高林密,易匿兽踪。寒山子所写“复有朦胧处,松萝相连接。此中多伏虎,见我奋迅鬟。手中无寸刃,争不惧慑慑”,正是遇虎的实录。
  但寒山子并不因此而以火烧山、斫树芟林或邀众驱虎,而是“庭芜更不芟”、“云路烟深绝客来”,尽量保持原生态自然环境。于是由人自“家住绿岩下”、兽自栖息丛林中,进而至于“猿啼畅通内,虎啸出人间”,终于臻达“石林临碧沼,相共唱山歌”这样人与各种生物睦邻友好的境界。
  寒山子热爱寒石山,爱护这里的一草一木,寒石山给了他优美的环境和原汁原味的绿色食物,二者亲密相处,共享生存的乐趣,以致他宁可丢弃原有的名字,而要以山自名。

知识出处

天台山和合文化

《天台山和合文化》

出版地:上海

本书共包括五章,以和合观念发展脉落为主线,从微观看和合文化的发展,探究寒山拾得从普通的隐士、俗僧二大士,演变成为和合二圣成为和合文化象征的整个过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