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图书馆
台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台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十二节 和合二圣最终确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台山和合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0196
颗粒名称:
第十二节 和合二圣最终确立
分类号:
K295.54
页数:
4
页码:
159-162
摘要:
清初,国清寺因年久失修,殿宇毁损、墙垣坍塌。康熙十八年(1679),大雄宝殿又塌圮。寺主祖愚募请旧施主许榜之孙许彻(原平)捐资重修。其后许彻曾孙许汝亦率昆季八人,各助银工十两。有司书“法祖为善”匾挂诸祠壁。
关键词:
文化史
地方文化
天台县
内容
清初,国清寺因年久失修,殿宇毁损、墙垣坍塌。康熙十八年(1679),大雄宝殿又塌圮。寺主祖愚募请旧施主许榜之孙许彻(原平)捐资重修。其后许彻曾孙许汝亦率昆季八人,各助银工十两。有司书“法祖为善”匾挂诸祠壁。
清初诸帝均提倡佛教,世宗胤禛尤重三宝。他将自己引为久居天台寒石山和国清寺的丰干、寒山、拾得的知音。雍正十一年(1733),诏令重建国清寺, 命工部郎中刘厚长督造。重修了三大殿和其他器堂室,历时两年竣工,世宗赐予御书匾额“庄严净域”。
乾隆元年(1736)四月初八撰刻的御碑,至今屹立在国清寺“鱼乐国”旁,对修建国清寺略有记述: 我皇考振宗风,昭宣觉海,不欲使古贤旧迹一旦即于淹废,爰发帑金, 易其旧而新之,仍命专官往董厥事,鸠工庀材。经始于雍正十一年癸丑八月,越乙卯八月,乃告成功。层檐列栋,金碧辉煌,盖顿还旧观,长存胜迹矣。② 雍正死后,乾隆撰御碑纪念此事,继续关注修建之事。1780年修庙门时, 原来的山门改为照壁,新建了朝东的山门。
雍正皇帝不但拨款重建国清寺,还亲自御选寒山诗歌一百二十余首,为御选寒山诗集。其御制序云: 寒山诗三百余首,拾得诗五十余首,唐闾邱太守写自寒岩,流传阎浮提界。读者或以为俗语,或以为韵语,或以为教语,或以为禅语,如摩尼珠,体非一色,处处皆圆,随人目之所见。朕以为非俗非韵非教非禅,真乃古佛直心直语也。永明云:“修习空花万行,宴坐水月道场。降伏镜里魔军,大作梦中佛事。”如二大士者,其庶乎?正信调直,不离和合因缘;圆满光华,周遍大千世界。不萌枝上,金凤翔翔;无影树边,玉象围绕。性空行实,性实行空;妄有真无,妄无真有。有空无实,念念不留;有实无空,如如不动。是以直心直语,如是如是。学者狐疑净尽,圆证真如,亦能有无一体,性行一贯,乃可与读二大士之诗。否则随文生解,总无交涉也。删而录之,以贻后世。寒山子云:“有子期,辨此音。”是为序。
雍正十一年癸丑五月朔月。① 通过历代儒道释三家以及民间民俗文化的倾力宣传,合力打造,和合文化遍及社会各个层面,和合理念深入民心,和合形象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雍正帝出于稳固政权,和合满汉文明的需要,在选编寒山诗集后, 亲自作序,并御封寒山为“妙觉普度和圣寒山大士”,拾得为“圆觉慈度合圣拾得大士”,合之为“和合二圣”。
在寒拾故事的生成演变进程中,寒山形象承载多种文化内涵,一直处于变动状态:佛门之寒山禅机勃发,道流之寒山无为清静,儒之寒山隐居逍遥,民间之寒山喜乐和合。就塑造寒山形象的作用而言,佛教着力至伟,伴随禅宗的发展而制造出禅门高僧、文殊的化身;儒家借助自身的地位、权势、威望,为禅门争锋助了一臂之力,居功第二;道教的争夺与再造,虽然成效甚微,但是仍未放弃对寒山的争夺和利用;普通百姓的民生祈求与渴望,和合理念和合信仰在社会各阶层各地广泛流行。以上四种力量彼此影响、交集作用、相互叠加,构成以寒山为中心的动态关系网络,最终雍正皇帝一纸敕命,便使寒山拾得走上神坛,成为和合二圣。
正如刘大可所言: 神是人创造出来的,神的功能也是人所赋予的,神明世界是人间社会的一种复制。于是,当一尊神被创造出来后,人们又按照人间社会的人伦关系塑造神明的各种附祀神、配偶神、子孙神、兄弟神等。① 表现在绘画艺术上,即和合二仙图逐渐增多。清华嵒的《和合二仙图》,立轴,设色纸本。图中二仙踞坐于古松下,前置折枝荷花莲房并一小盒。二仙含笑谛视;一仙着红衣,另一仙手扶童子肩。童子手捧桃及荷花作敬献状。
和合二仙的绘画作品一直是画家喜欢的题材,自明末清初一直延续到近代、现当代,如黄慎有《和合二仙》,罗聘有《寒山拾得图》,王元勋有巨幅《和合二仙图》,胡锡珪有《和合二仙图》,清末民初黄震有多幅《和合二仙》及《寒山拾得图》,当代范曾亦有《寒山拾得图》。
胡锡珪的《和合二仙图》,画一仙腿置荷花,左手持牡丹,右手放飞蝙蝠;另一仙捧盒,盒中盛莲子。二人戏于玉兰树下。画面淡雅,充满富贵祥和气氛。
这一时期的和合二仙画作,寒山拾得形象已经从先前的狂逸之态的中老年人演变为童子相,面带笑容,天真活泼。二仙手持之物从早期寒山画的纸卷和扫帚被荷与盒取代了,以应“和合”之意,成为和合二仙典型的身份特征。这些和合二仙画充满鲜明的民俗色彩和喜庆气氛,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欢和热爱。
因此,和合二仙形象出现在民间各个方面,涉及建筑、婚俗、日常器具、工艺品,如雕塑、年画、织锦等。天真烂漫的和合二仙伴随在人们身边,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和合理念自中华文化诞生之日起,就贯穿始终,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历代的儒士、释子并高道弘扬和合文化,使和合理念从上层深入到普通民众中间, 并为广大民众所接受。普通民众则渴望有能使万事如意的和合神来保护自己,万回被人们寄予希望成为和合神。后因寒山拾得亲如兄弟,被儒道释三教合力打造,被民俗倾力传扬,终为雍正皇帝敕封为和合二圣,正式成为和合神。
和合二圣的诞生经历了从上至下,再自下而上,被确立;又从上至下,被民众广泛接受,形成了固定和合信仰的过程。和合二圣,成为人们心目中美好愿望的寄托者。
如崔小敬所说:“随着和合二仙传说与信仰的流行,和合二仙造型的寒山画蔚然成风,成为寒山绘画之林中的一枝后起之秀,并以其美好的寓意、与民俗相结合的鲜活生命力一直延续至今。2005年7月台湾新党代表团访问大陆,中国人民大学回赠的礼物中即有著名国画大师徐悲鸿之子徐庆平所作《和合图》一幅,可谓意味隽永。”①
附注
② 丁天魁:《国清寺志》,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年,第10页。 ① 《御选寒山拾得诗》二卷,清光绪二年(1876)扬州藏经院版本,转引自陈耀东《寒山诗集版本研究》第211页。 ① 刘大可:《传统与变迁:福建民众的信仰世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3月,第33页。 ① 崔小敬:《寒山:一种文化现象的探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158页。
知识出处
《天台山和合文化》
出版地:上海
本书共包括五章,以和合观念发展脉落为主线,从微观看和合文化的发展,探究寒山拾得从普通的隐士、俗僧二大士,演变成为和合二圣成为和合文化象征的整个过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