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继诗题原为《夜泊松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台山和合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0150
颗粒名称: 三、张继诗题原为《夜泊松江》
分类号: K295.54
页数: 4
页码: 116-119
摘要: 张继《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①有人说张继一绝开创了姑苏寒山寺,使之成为名胜古迹。其实张继诗并未言寒山寺。
关键词: 文化史 地方文化 天台县

内容

张继《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①有人说张继一绝开创了姑苏寒山寺,使之成为名胜古迹。其实张继诗并未言寒山寺。
  唐人记载的张继诗题是《夜泊松江》。张继(725?—779?)(据《国学数字文化网》,另据《百度知道》在线回答称其死于“大历末年”即779年),字懿孙, 排行二十,出身于一个世代诗人的文人家庭。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他考中进士,此后仕履不详,两年后,安史乱起,他避乱南下,后又在吴越一带漂泊, 到过严州、会稽、苏州等地。有《张祠部诗集》。
  唐建中元年(780),文学家高仲武编成《中兴间气集》二卷,为现存十种唐人选唐诗之一。选录了自唐至德元载(756)至唐大历末年(779)的诗,包括钱起等二十六位诗人一百三十二首。因所选皆是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代宗中兴时期的作品,故以“中兴”为名。大部分是“大历十才子”派流连光景、送别题咏的篇章。其书仿照《河岳英灵集》的体例,对每位诗人略加评述。
  高仲武,字达夫,渤海(今山东滨县)人。高仲武的生活年代与张继同时, 在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里,选了张继三首诗,其中包括《夜泊》,但诗题却是《夜泊松江》。与张继同时代的高仲武选录张继的诗,诗题作《夜泊松江》,应当是最有说服力的。
  范成大的《吴郡志》,虽收录张继诗,排在张祜诗之后,但诗题也作《夜泊》, 很显然,范成大对张继的诗题非常怀疑,没有直录《枫桥夜泊》,只作《夜泊》。
  正因为所录诗题作《夜泊》,给后人留下谜团,或许范成大没有见到《中兴间气集》。《吴郡文粹》载张继此诗则作《晚泊》。② 因此,有理由相信张继诗题最初就是《夜泊松江》而非《枫桥夜泊》。
  从诗的内容看,张继亦非泊于枫桥。张继亦非泊于枫桥,理由很简单, 因为这里是贩贸所集的米市豆市,离县衙不到十里,来姑苏者根本没有必要在枫桥住宿,所以此处没有驿站。范成大的《吴郡志》载:“枫桥,在阊门外九里道旁,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事具枫桥普明院。”①注意《吴郡志》所说的“憩”字,是在这里休息一下,而不是“宿”、“住”、“晚泊”之类。
  “枫桥,在阊门西七里,地与长邑合治,为水陆孔道,贩贸所集,有豆市、米市,千总驻防。”(乾隆《苏州府志》)旧时有“欲知豆米钱,打听枫桥价”之说。当地诸老说:“自阊门至枫桥十里,舟樯云集,唱筹邪许之声,宵旦不绝,舳舻衔接,达于浒墅。”②宵旦不绝的邪许之声,怎么能使过往客商安心夜泊于枫桥下? 再说,北宋前还称“封桥”,张继怎么能夜泊枫桥呢?张继诗句里“江枫”当为“江村”。
  王珪写刻的《枫桥夜泊》诗碑已失,也没有拓本传到今天,不知有无文字异同。南宋时龚明之的《中吴纪闻》,提到这首诗,第二句作“江村渔火对愁眠”。
  明代苏州书家文徵明再写张继诗刻石。此碑已经漫漶不清,清经学家俞樾(曲园)重书刻张继诗碑。
  俞樾这块碑的正面写张继诗,后附跋语云:“寒山寺旧有文待诏所书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岁久漫漶。光绪丙午,莜石中丞于寺中新葺数楹,属余补书刻石。俞樾。” 碑阴还刻有附记八行,行二十一字,行书。文曰: 唐张继《枫桥夜泊》诗,脍炙人口,惟次句“江枫渔火”四字,颇有可疑。
  宋龚明之《中吴纪闻》作“江村渔火”,宋人旧籍可宝也。此诗宋王郇公曾写以刻石,今不可见,明文待诏所书亦漫漶,“江”下一字不可辨。筱石中丞属余补书,姑从今本,然“江村”古本不可没也。因作一诗附刻,以告观者:郇公旧墨久无存,待诏残碑不可扪。幸有中吴纪闻在,千金一字是江村。俞樾。③ 俞樾(1821—1907)清末学者,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道光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晚年讲学杭州诂经精舍,在苏州建有曲园小居。光绪丙午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筱石中丞是江苏巡抚陈夔龙。陈夔龙见状也写了一段题记,刻在俞樾碑侧。正书五行,行三十二字。文曰: 张懿孙此诗,传世颇有异同。题中枫桥,旧误作封桥。《吴郡图经续记》已据王郇公所书订正。诗中“渔火”,或误作“渔父”,雍正辑《全唐诗》所据本如此。然注云:“或作火”,则亦不以“父”为定本也。《中吴纪闻》载此诗作“江村渔火”,宋人旧籍,足可依据。曲园太史作诗以证明之,今而后此诗定矣! 光绪丙午,余移抚三吴,偶过此寺,叹其荒废,小为修治,因刻张诗,并刻曲园诗,以质世之读此诗者。贵阳陈夔龙。① 《中吴纪闻》作者龚明之(1091—1182):南宋苏州昆山(今属江苏)人,字希仲,一作熙仲,号五林居士。年六十始举乡贡,以特恩廷试,年已八十二。吴士在朝者以孝义荐之,得荐监南岳庙。以孝行著名于乡里。淳熙五年(1178), 乡人请于朝,授宣教郎,致仕。居昆山黄姑别墅,作“期颐堂”。② 龚明之的生活年代与孙觌仅差几年,其《中吴纪闻》乃宋人旧籍“可宝也”,这就是俞樾在按今本书写张继诗后,还要再写附记及作诗的原因所在。俞樾认为张继诗的“江枫渔火”乃“江村渔火”。综上可见,张继诗的原貌应当是《夜泊松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村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诗中“寒山寺”皆非实指,多指荒凉冷落的山。
  既然诗题是《夜泊松江》,诗中也没有“枫桥”,甚至连“枫”字也没有,因此, 张继诗与枫桥毫无关涉,故张继诗中“寒山寺”实是泛指“荒凉冷落之山上的寺院”。唐人许多诗句所提到的“寒山”,绝大部分解作“荒凉冷落幽僻之山”。
  (详见本章第一节)。
  除张继诗外,《全唐诗》中共有三首诗言及“寒山寺”,即韦应物(约737— 791后)《寄恒璨》诗、刘言史(约742—813)《送僧归山》以及僧皎然《闻钟》。
  韦应物的《寄恒璨》诗云:“心绝去来缘,迹住人间世。独寻秋草径,夜宿寒山寺。今日郡斋闲,思问楞伽字。”①韦应物,京兆万年(西安)人,贞元四年(788)始任苏州刺史三年,人称韦苏州。除这首《寄恒璨》外,还有《宿永阳寄璨律师》、《简恒璨》等诗。其《寄璨师》云:“林院生夜色,西廊上纱灯。时忆长松下,独坐一山僧。”②璨师、璨律师即恒璨,居住在安徽来安县某寺。可见,韦应物此诗所咏当为唐代永阳(今安徽省来安县)秋日景物人事,“寒山寺”系泛指荒凉幽静冷落之山寺。后来的好事者把《寄恒璨》的诗题改为《宿寒山寺》,本来与今寒山寺无关的诗,俨然成了颂寒山寺之诗。
  刘言史的《送僧归山》诗云:“楚俗翻花自送迎,密人来往岂知情。夜行独自寒山寺,雪径泠泠金锡声。”③很明显,诗意说的是楚地冬日山寺情景,诗中“寒山寺”与今苏州寒山寺亦了无干系。这两首诗可作为张继诗中“寒山寺”并非专指的旁证。
  皎然的《闻钟》诗曰:“古寺寒山上,远钟扬好风。声馀月树动,响尽霜天空。永夜一禅子,泠然心境中。”④首句“古寺寒山上”,句中“古”与“寒”对举,意即“荒凉寒寂的山上有座古老的寺庙”。句中的“寒山”,分明不是指寒山子或者寒山寺,倘若指寒山子或者寒山寺的话,那么是寒山寺建在古寺上面,还是“寒山”建在古寺上?还是古寺建在寒山子身上?无论如何解释都是非常可笑的。
  他有一首《寒山》诗: 侵空撩乱色,独爱我中峰。无时负轻策,闲行蹑幽踪。
  众山摇落里,寒翠更重重。⑤ 诗人所写的寒山,很明显是荒凉冷落的山,如果说实指的话,倒像是写寒山子隐居天台的寒岩。

附注

①《全唐诗),中华书局,1985年1 月,第2721页。 ②叶昌炽: 《寒山寺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第1页。 ①(宋)范成大:《吴郡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第246页。 ②香港文化产业出版社:《国际文化产业网寒山寺》。 ③叶昌炽:《寒山寺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第44-45页。 ①叶昌炽: (寒山寺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第44-45 页。 ②(宋) 范成大:《吴郡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第395页。 ①《全唐诗》,中华书局。1985年1月,第1920页。 ②同上,第1921页。 ③同上,第5328页。 ④同上,第1920页。 ⑤同上,第 9246页。

知识出处

天台山和合文化

《天台山和合文化》

出版地:上海

本书共包括五章,以和合观念发展脉落为主线,从微观看和合文化的发展,探究寒山拾得从普通的隐士、俗僧二大士,演变成为和合二圣成为和合文化象征的整个过程。

阅读

相关人物

高仲武
相关人物
俞樾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