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寒山文殊、拾得普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台山和合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0109
颗粒名称: (五) 寒山文殊、拾得普贤
分类号: K295.54
页数: 2
页码: 84-85
摘要: 寒山拾得身后被佛教称为文殊、普贤,盖源于伪闾丘序。序借丰干之口: “见之不识,识之不见。若欲见之,不得取相,乃可见之。寒山文殊,遁迹国清; 拾得普贤,状如贫子,又似风狂,或去或来,在国清寺库院走使厨中著火。”后来宋赜藏主编的《古尊宿语录》即载有丰干访五台山礼文殊的公案:丰干逢一老人,便问:“汝莫非就是文殊?”老人说:“岂有二个文殊?”丰干跪拜不起,老人忽然不见。
关键词: 文化史 地方文化 天台县

内容

寒山拾得身后被佛教称为文殊、普贤,盖源于伪闾丘序。序借丰干之口: “见之不识,识之不见。若欲见之,不得取相,乃可见之。寒山文殊,遁迹国清; 拾得普贤,状如贫子,又似风狂,或去或来,在国清寺库院走使厨中著火。”后来宋赜藏主编的《古尊宿语录》即载有丰干访五台山礼文殊的公案:丰干逢一老人,便问:“汝莫非就是文殊?”老人说:“岂有二个文殊?”丰干跪拜不起,老人忽然不见。
  文殊,全称为“文殊师利”或“曼殊室利”。“文殊”,意译为“妙”,师利意译为“首”、为“德”、为“吉”,故“文殊师利”之汉称为“妙首”、“妙德”、“妙吉”。据说他在诸大菩萨中智慧辩才第一,号称众佛之母。他的典型塑像是顶结五髻, 手持宝剑,坐莲花宝座,骑狮子,这是智慧、辩才、锐利的象征。他的美名尊号是“大智文殊”,住在五台山。
  普贤,其梵名为三曼跋陀罗,他是诸佛之子,主一切诸佛的理德、行德、与文殊的智德、证德相对。也就是说,普贤代表了“德”与“行”。“德”,据说他有延命之德;行,据说他发过十种广大行愿,要为佛教弘法工作。所以他的美名尊号是“大行普贤”。白象是他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故普贤骑六牙白象。住在四川峨眉山。
  在大乘佛教寺庙中,文殊与普贤作为胁侍,分列于释迦左右,其地位与迦叶、阿难相当。① 自伪闾丘序之后,寒山拾得就成为文殊、普贤的化身,化现于国清寺,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神僧。神圣的光环一旦戴上,后世便愈传愈神了。周濯街云: 寒山不仅极有文才,而其文才与众不同即谓文殊。拾得这个人心地善良,他关心每一个人,或者是他对每个人都能和睦相处,即所谓普贤。① 周濯街以为寒山文才好,又与众不同,即文才特殊称“文殊”。而拾得则心地善良,对每个人好,与每个人和睦相处,即“普贤”,乃“普遍贤惠”之意。周濯街《和合二仙》虽然是传奇小说,但对寒山是文殊,拾得是普贤的解说不无道理。反过来讲,伪闾丘序为什么不把寒山拾得说成佛教的其他神,而非要视寒山为文殊,拾得为普贤呢?序的造作者,可能正是出于这种考虑。

知识出处

天台山和合文化

《天台山和合文化》

出版地:上海

本书共包括五章,以和合观念发展脉落为主线,从微观看和合文化的发展,探究寒山拾得从普通的隐士、俗僧二大士,演变成为和合二圣成为和合文化象征的整个过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