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仙传拾遗》首载寒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台山和合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0099
颗粒名称: 一、《仙传拾遗》首载寒山
分类号: K295.54
页数: 2
页码: 76-77
摘要: 寒山子事迹最早见于唐末天台道士杜光庭所撰的《仙传拾遗》卷三。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其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寒岩,因自号寒山子。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余首,多述山林幽隐之兴,或讥讽时态,能警励流俗。桐柏征君徐灵府序而集之,分为三卷,行于人间。十余年忽不复见。褐视其状貌,乃前之贫士也。① 杜光庭,字宾至,一说字圣宾,号东瀛子,处州缙云人。前蜀王建封为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上柱国蔡国公,赐号“广成先生”。据杜光庭记载,最早收集寒山子诗歌的是天台道士徐灵府, 且徐灵府还为诗集作序(序已失)。确切地说,徐灵府是第二个收集寒山子诗的人。
关键词: 文化史 地方文化 天台县

内容

寒山子事迹最早见于唐末天台道士杜光庭(850—933)所撰的《仙传拾遗》卷三。其文曰: 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历中(766—779)隐居天台翠屏山。其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寒岩,因自号寒山子。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余首,多述山林幽隐之兴,或讥讽时态,能警励流俗。桐柏征君徐灵府序而集之,分为三卷,行于人间。
  十余年忽不复见。
  咸通十二年,毗陵道士李褐性偏急,好凌侮人。忽有贫士诣褐乞食, 褐不之与,加以叱责,贫者唯唯而去。数日,有白马从白衣者云七人谒褐, 褐礼接之。因问褐曰:“颇相诏乎?”褐视其状貌,乃前之贫士也。逡巡欲谢之,惭未发言,忽语褐曰:“子修道未知其门,而好凌人侮俗,何道可冀? 子颇知有寒山子邪?”答曰:“知。”曰:“即吾是矣。吾始谓汝可教,今不可也。修生之道,除嗜去欲,啬神饱和,所以无累也。内抑其心,外检其身, 所以无过也。先人后己,知柔守谦,所以安身也。善推于人,不善归诸身, 所以积德也。功不在大,立之无怠,去而不贰,所以积功也。然后内行充而外丹至,可以冀道于仿佛耳。子之三毒未剪,以冠簪为$,可谓虎豹之鞟而犬豕之质也。”出门乘马而去,竟不复见。① 杜光庭(850—933年),字宾至,一说字圣宾,号东瀛子,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唐懿宗咸通(860—873)年间,来天台山学道,师从应夷节,习上清派服气之法,成为司马承祯五传弟子,自称“华顶羽人”。前蜀王建封为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上柱国蔡国公,赐号“广成先生”。
  据杜光庭记载,最早收集寒山子诗歌的是天台道士徐灵府(约761—843), 且徐灵府还为诗集作序(序已失)。确切地说,徐灵府是第二个收集寒山子诗的人。

附注

① (唐)杜光庭撰、罗争鸣辑校:《杜光庭记传十种辑校》,中华书局,2013年11月,第833— 834页。

知识出处

天台山和合文化

《天台山和合文化》

出版地:上海

本书共包括五章,以和合观念发展脉落为主线,从微观看和合文化的发展,探究寒山拾得从普通的隐士、俗僧二大士,演变成为和合二圣成为和合文化象征的整个过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