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宋人颂扬寒山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台山和合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0087
颗粒名称: 二、宋人颂扬寒山子
分类号: K295.54
页数: 6
页码: 66-71
摘要: 所列名单里的许多人,在政坛上呼风唤雨,在文坛上可圈可点,都是时代的风云人物。他们推崇寒山子,给社会各阶层的影响非同小可。这与宋儒所倡导的“穷理正心”和“格物致和”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此其诗受到宋代禅林和文士的普遍青睐。② (一) 王安石推崇寒山诗王安石有首《寄吴氏女子》诗,提到寒山子。③诗中以为末有拟作寒山体诗,而“觉汝耳目荧”。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关键词: 文化史 地方文化 天台县

内容

宋代诗人普遍推尊寒山诗,如王安石、杨杰、张景修、苏东坡、杨时、黄庭坚、晁补之、许景衡、叶梦得、吕本中、曾几、曹勋、胡仔、王十朋、洪迈、陆游、范成大、朱熹、周必大、楼钥、戴复古、薛师石、陈耆卿、洪适、王迈、刘克庄、王应麟等数十位达官贵人。所列名单里的许多人,在政坛上呼风唤雨,在文坛上可圈可点,都是时代的风云人物。他们推崇寒山子,给社会各阶层的影响非同小可。如胡安江所说: (他们)都对寒山诗赞赏有加:或唱和、或赠答、或拟作、或教授、或吟诵、或刊刻、或品评……这与宋儒所倡导的“穷理正心”和“格物致和”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此其诗受到宋代禅林和文士的普遍青睐。② (一) 王安石推崇寒山诗王安石有首《寄吴氏女子》诗,提到寒山子。诗曰:“……诸孙肯来游,谁谓川无舲。姑示汝我诗,知嘉此林坰。末有拟寒山,觉汝耳目荧。因之授汝季, 季也亦淑灵。”③诗中以为末有拟作寒山体诗,而“觉汝耳目荧”。
  王安石撰有《拟寒山拾得二十首》诗。拟作即以寒山子的诗风,模仿寒山子通俗易懂的白话体写作。如拟寒山诗第七首云: 我读万卷书,识尽天下理。智者渠自知,愚者谁信尔? 奇哉闲道人,跳出三句里。独悟自根本,不从他处起。①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县城盐埠岭(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封荆国公,北宋丞相、新党领袖。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王安石是达官贵人里第一个拟作寒山诗的,这些拟寒山诗,通俗易懂,仿佛老百姓的顺口溜,对后世有极大影响。
  南宋刘克庄的《勿矢集》论寒山诗及王安石的拟寒山体诗时,高度评价寒山诗“流出于肺腑”,“如巧匠所斲,良冶所铸”。同时非常推崇王安石的人格魅力,认为“惟大儒王荆(公)拟其体似之,他人效颦不公(能)近傍也,荆公素倔强,非苟下人者”②,其拟寒山诗方能“流出于肺腑”。后李壁(1157—1222)为王安石的《拟寒山拾得二十首》诗作注。
  稍后,苏东坡因“苏州定慧长老守钦,使其徒卓契顺来惠州,问予安否,且寄《拟寒山十颂》。语有璨、忍之通,而诗无岛、可之寒”,于是“甚嘉之,为和八首”。
  其后,王十朋(1112—1171)、施元之(?—1176)分别为苏东坡的《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并引》作注。
  王安石、苏东坡之后,喜欢用寒山体来拟作诗歌的文人不断出现。
  (二) 国清寺建造三贤堂北宋初期,天台山国清寺内已经建起了三贤堂,以纪念丰干、寒山、拾得。
  “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日僧寂昭弟子念救,又捐资重建国清寺,并建三贤堂,祀丰干、寒山、拾得三大士。”③ 宋熙宁五年(1072)即日本延久四年五月十三日,日本天台宗高僧成寻(1011—1081)一行至天台山求法,次日午时参礼三贤院:“三贤者,丰干禅师、寒山菩萨、拾得菩萨,弥陀、普贤、文殊化现。禅师旁有虎,二大士是俗形也。三贤唐贞观年中相次垂迹于国清寺。”①这是最早记录“三贤堂”的史料。
  张景修的《三贤堂》诗: 是国清寺,宜乎天下闻。水声常夜雨,山气即朝云。
  今古三贤隐,仙凡两路分。唐人书画在,明日更殷勤。② 张诗里最有价值的是点明了当时的国清寺已经有描绘寒山拾得的唐人书画存在。
  杨杰的《天台三贤堂》诗直接以三隐或者三贤的名字为题: 丰 干从来清净土,鼎足圣贤聚。骑虎归故乡,世人犹未悟。
  寒 山家住天台寺,云岩万丈潭。本来人不识,饶舌是丰干。
  拾 得拾得原无姓,山前拾得来。常携一敝帚,不为扫尘埃。③ 杨杰(?—1094),字次公,江苏无为人,自号“无为子”。少年登科,官尚书主客郎,官至两浙提点刑狱。杨杰到过天台,尝为天台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作序文。他把三贤丰干、寒山、拾得作为诗歌描写主体。
  杨杰之《丰干》诗突出骑虎;《寒山》诗用闾丘胤寻访寒拾,寒拾称丰干饶舌的典故;《拾得》诗则强调拾得携帚扫尘之特征。其中“丰干骑虎”与“拾得持帚”,为后世画家描绘三隐及四睡提供了典型特征。
  曾几的《初至天台》始以三隐称丰干、寒山、拾得云: 寒岩三隐者,在眼谁能青。
  庶几闾丘守,胸次明渭泾。
  向来耳闻耳,斗讼终朝听。
  净洗尘俗状,数上参云亭。① 曾几(1084—1166),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曾几于绍兴二十六年三月二十日,以左朝请大夫知台州(《嘉定赤城志·秩官门二》),对所管属的天台相当了解,其《初至天台》就写到石梁、桐柏金庭、寒岩三隐,及闾丘太守寻访寒拾之事。
  3.黄庭坚喜书寒山诗黄庭坚特别喜欢寒山诗,“观寒山之诗,亦不遐寝饭矣”,且常常书写寒山体诗。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后世称他黄山谷,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书法家。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一幅宋黄庭坚书《庞居士寒山子诗》。文曰: 我见黄河水,凡经几度清。水流如激箭,人世若浮萍。痴属根本业, 爱为烦恼坑。轮回几许劫,不解了无明。寒山出此语,举世狂痴半。有事对面说,所以足人怨。心真语亦直,直语无背面。君看渡奈河,谁是喽罗汉。寄语诸仁者,仁以何为怀。归源知自性,自性即知来。
  此卷,纸本,尝入宋绍兴甲库。后乃归秋壑(即贾似道)。图记三:上为“悦生”,下“长”字,最下乃其姓名。南宋末年,贾似道被杀,从贾府中抄出,入官。此卷用笔凝练,富有韵致,结字险绝,攲中带稳。常出奇笔,打破布白,错落有致,动感强烈。此为黄庭坚书法代表作。
  黄庭坚很喜欢书写寒山诗以赠友人。故宋释惠洪云:“山谷论诗,以寒山为渊明之流亚。”①据陈耀东先生粗略统计,黄庭坚书、示、赠寒山诗者有五六处之多。黄庭坚的《于任运堂试张通笔,为法耸上座书寒山子、庞居士诗》云: 寒山出此语,举世狂痴半。百事对面说,所以足人怨。
  心真语亦直,直语无背面。君看渡河口,谁是喽罗汉? 寄语诸仁者,仁以何为怀?归源知自性,自性即如来。② 此段文字比上述所书《庞居士寒山诗》少前面8句,后12句个别字稍有差异。黄庭坚恨不得自己成为寒山子,即使把自己当作是寒山子转世也高兴。
  其《戏题戎州作遇真》诗云:“前身寒山子,后身黄鲁直。颇遭俗人恼,思欲入石壁。”自己还想与寒山子那样隐入石壁,以免遭受世俗带来的烦恼。
  天台国清寺后山崖上,至今还留有黄庭坚书寒山子的“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的摩崖石刻。
  4.朱熹以寒山诗教授弟子朱熹(1130—1200)晚年时特别喜欢寒山子诗,在教授弟子时也注意寒山诗。
  淳熙十六年(1189),国清寺住持志南和尚刊刻《寒山子诗集》,曾引起宋大儒朱熹的重视,朱熹写信给志南,希望他雠校刊刻寒山诗,令字画稍大,便于观览。《朱晦庵与南老帖》一说: 五月十三日,熹悚息启上,久不闻动静,(《集》无以上15字)使至,特辱惠书,获审此日住山安隐为慰。
  天台之胜,夙所愿游。往岁仅得一过山下,而以方有公事,不能登览, 每以为恨。……二刻亦佳作也,但搀行夺市,恐不免失故步耳。
  《寒山子诗》,彼中有好本否?如未有,能为雠校刊刻,令字画稍大,便于观览,亦佳也。寄惠黄精、笋干、紫菜多品,尤荷厚意。偶得安乐茶,分去(《集》作上字)廿瓶,并杂碑刻及唐诗三册,漫附回。便幸视至(《集》有要字)。(以下31字《集》缺)相望千里,无由会面,临书驰情,千万自爱,不宜。熹悚息启上。① 朱熹发现关心寒山子诗的刊刻,首次问志南禅师有无好的传本,如果能够刊刻得字画稍大,便于观览,亦佳也。后再次询问寒山诗有无刻成,如果刻成的话,叫志南早日寄来。并书寒山子诗“养子未经师,不及都亭鼠。何曾见好人,岂闻长者语。为染在薰莸,应须择朋闾。五月败鲜鱼,勿令他笑汝”②以赠。

附注

①胡安江:《寒山诗:文本旅行与经典建构》,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03页。 ②(宋)王安石:《临川文集·古诗》,第6页,《四库全书》1105册,第2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6月。 ①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6491页。 ②(宋) 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2536页。 ③丁天魁: 《国清寺志大事记》,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年10月,第462页。 ①(日成寻:《新校参天台五台山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1月,第51页。 ②(宋)林师葳:《天台续集》,第26页,《文渊阁四库全书》153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6月,第493页。 ③同上。 ①(明) 释传灯:《天台山方外志》,百通香港出版社,2001年12月,第3页。 ①(宋) 释惠洪:《石门文字禅),第15页,(四库全书:1116册,中华书局,1987年6月,第517页。 ②台湾故宫博物院:《故宫书法》,第十辑下,第18- -24页,1967年11月。 ①项楚: (寨山诗注).中华书局,2013年7月第994- 995页。 ②(宋) 黎靖德;《朱子语类》,第9页,《四库全书》70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6月,第810页。

知识出处

天台山和合文化

《天台山和合文化》

出版地:上海

本书共包括五章,以和合观念发展脉落为主线,从微观看和合文化的发展,探究寒山拾得从普通的隐士、俗僧二大士,演变成为和合二圣成为和合文化象征的整个过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