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寒山拾得其人其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台山和合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0077
颗粒名称: 一、寒山拾得其人其事
分类号: K295.54
页数: 6
页码: 55-60
摘要: 寒山子(725?),陕西长安近郊咸阳人。寒山青少年时代聪颖,好诗文,骑射书数无所不窥,“学文兼学武,学武兼学文”,受过良好的、系统的儒家传统教育。他有妻室,过着优游的生活,曾有过“游猎向平陵。国使职非愿,神仙未足称。联翩骑白马,喝兔放苍鹰。不觉大流落,皤皤谁见矜”(一〇一)的豪放生活。并有经世济民的宏伟抱负,连代表国家出使的官职和无所不能的神仙也不乐意,可见他年轻时,多么清高,自命不凡。平陵乃西汉五陵之一,是富豪、贵族游猎、聚乐之所。(〇一四) 博览群经为的是能够仕途畅通,飞黄腾达,唯一的方法就是参加科举考试,寒山也不例外。但是,希望总和失望结伴而行。十几年过去了,仕途艰辛,寒山屡试不利。
关键词: 文化史 地方文化 天台县

内容

寒山子(725?—830?),陕西长安近郊咸阳人。家境还算富裕。寒山青少年时代聪颖,好诗文,骑射书数无所不窥,“学文兼学武,学武兼学文”,受过良好的、系统的儒家传统教育。他有妻室,过着优游的生活,曾有过“游猎向平陵。国使职非愿,神仙未足称。联翩骑白马,喝兔放苍鹰。不觉大流落,皤皤谁见矜”(一〇一)的豪放生活。并有经世济民的宏伟抱负,连代表国家出使的官职和无所不能的神仙也不乐意,可见他年轻时,多么清高,自命不凡。
  平陵乃西汉五陵之一,是富豪、贵族游猎、聚乐之所。“董郎年少时,出入帝京里。衫作嫩鹅黄,容仪画相似。常骑踏雪马,拂拂红尘起。观者满路傍,个是谁家子。”(一三七)他在这里,看到一幅幅仕女出游群戏图画:“城中娥眉女,珠珮珂珊珊。鹦鹉花前弄,琵琶月下弹。长歌三月响,短舞万人看。”(〇一四) 博览群经为的是能够仕途畅通,飞黄腾达,唯一的方法就是参加科举考试,寒山也不例外。“书判全非弱,嫌身不得官”(一一三),原来,按照唐代选举标准,他的仕途失利原因是个子不够高大丰伟。但他乃不灰心,尽管希望很渺茫,也要继续去碰碰运气。
  但是,希望总和失望结伴而行。十几年过去了,仕途艰辛,寒山屡试不利。
  尽管他是“雍容美少年,博览诸经史。尽号曰先生,皆称为学士”(一二九),但一次次考试,一次次看榜,都一次次失望。结果是“东守文不赏,西征武不勋” (〇〇七),仕途无望。岁月蹉跎,直到三十多岁,仍然两手空空,身无分文,惟有箱子里几本书。走到小吃店前,也不敢进去,“行到食店前,不敢暂回面”(一二〇)。寒山因为参加科举,成了“饥寒成至极”的贫士。
  因为从小读书,却不会种地,不懂手艺,又不能做官,便没有什么谋生手段,“未能得官职,不解秉耒耜。冬披破布衫,盖是书误己”(一二九)。
  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科场失利,就意味着被亲人———妻子兄弟所疏远。“少小带劲锄,本将兄共住。缘遭他辈责,剩被自妻疏。”(一一一)既然,科场失利,不被亲人接纳,寒山子之伤心谁也无法形容。
  科场失利,对他的打击已经够厉害了,没有想到的是世态如此炎凉,连家人和亲友也冷眼相看。寒山子伤心至极,只好“抛绝红尘境,常游好阅书”(一一一),选择四处漂泊的道路。
  寒山一路风餐雨宿,饥寒交迫,贫病交加。“吁嗟贫复病,为人绝友亲。瓮里长无饭,甑中屡生尘”,“蓬庵不免雨,漏榻劣容身”(一七四),时在磨石下藏身,时在道旁哭泣,行走在泥泞的路上,常常脚崴;坐下休息,偏又肚子疼痛。
  寒山一路漂泊,历尽艰辛,随着逃难的人群,逃向远离战火的江南以及东南沿海一带。他的所见所闻,他所经历的,正是当时安史之乱,连年战争,民不聊生的缩影。
  他在外流浪了几年,走了数千里路。到过荒无人烟的塞外,只看见滚滚黄沙;沿着长江两岸,唯见长江天际流。“出生三十年,当游千万里。行江青草合,入塞红尘起。”(三〇二)最终选择哪里呢?思前想后,始终没有找到理想的居所,惶惶不可终日。他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头脑聪明,才高学精,六艺皆通的人,为什么会沦落他乡,顶风冒雨,走南闯北,如水中浮萍,空中飞茅?原来是贫穷的缘故。“一人好头肚,六艺尽皆通。南见驱归北,西风趁向东。长漂如泛萍,不息似飞蓬。问是何等色,姓贫名曰穷。”(一四八) 最后,几经辗转,终于来到人间仙境天台山。“炼药空求仙,读书兼咏史。
  今日归寒山,枕流兼洗耳。”(三〇二)寒山来到天台县西70里的寒石山、寒岩山隐居起来。当时的天台山,如仙境一般。顾恺之《启蒙记》说:“度者见天台山蔚然凝秀双岭于青峰之上,有琼楼玉堂,瑶林醴泉,仙物异种。偶或有见者, 当时斫树记之,再寻则不复可得也。”① 哪里还有比天台山更好更适合寒山居住的地方呢?看到如此美好神奇的地方,寒山毫不犹豫地进入了天台山的深山老林,终于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家园。一见天台山这座名山,连七宝也不能比,寒山再也不想离开了。“自见天台顶,孤高出众群。风摇松竹韵,月现海潮频。下望山青际,谈玄有白云。野情便山水,本志慕道伦。”(二二九)“卜择幽居地,天台更莫言。猿啼溪雾冷,岳色草门连。折叶覆松室,开池引涧泉。已甘休万事,采蕨度残年。”(七八)从此,寒山就在天台寒石山生活了七十多年。
  “寒山”为天台“寒石山”与“寒岩山”之简称,始见于南朝宋孙诜的《临海记》:“(天台)寒石山,石室前有立室,参差五色,远望如绶带,旧传为绶带山。”② 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竺昙猷传》:“(赤城山)神曰:弟子夏帝之子,居此山二千余年。寒石山是家舅所治,当往彼住;寻还山阴庙”。③ 这是天台“寒石山” 地名的最早记载。
  史料记载,寒山子家乡长安附近也有一座“寒山”,他选择寒岩山隐居,以山名己,很明显寄托着对家乡的无尽思念之情。
  宋陈耆卿的《嘉定赤城志》载: 寒石山,在县西北七十里。寒山子尝居之,今呼为寒岩。前有盘石曰宴坐峰,上有拊石洞,……明岩,在县西北七十里。旧名暗岩,周显德中更今名。岩前峭壁屹立,亦号幽石。其下,窍穴逶邃,日光穿漏,中有僧全宰栖真洞。转北数步,怪石森然,上有两峰倒侧,号合掌岩。……由其北扪萝而下,至重岩,盘石品列,即三隐啸咏之地。常有光如月,号石月,寒山子诗所谓“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是也。寺东有响岩,或云扣之声铿然。① 寒山就卜居在“鸟道绝人迹”、“白云抱幽石”、“叠嶂不知重”的重岩下。这里没有喧嚣的车马,惟有草上的泣露,松间的吟风,那弯弯曲曲的崎岖山道,和形只影单的寒山。“吾家好隐沦,居处绝嚣尘。践草成三径,瞻云作四邻。助歌声有鸟,问法语无人。今日娑婆树,几年为一春”(〇〇四),“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碛碛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〇三一),便是寒山日常生活的写照。
  寒山居住在寒岩山的白云间,与世隔绝。这里用不到买下整座山也有使用权。因为这里杳无人烟。要想下山需要借助拐杖,要想上山需要攀登藤条。
  这里山清水秀,但是人上不来,只有鸟可以飞上峰顶参观。“自在白云间,从来非买山。下危须策杖,上险捉藤攀。涧底松常翠,溪边石自斑。友朋虽阻绝, 春至鸟鹳观。”(二二二) 他在寒岩的石洞中过着一种简单的人间生活。不计较物质生活,或与身边的山水对话,或与天上的白云聊天。夜晚在石床上禅坐,“自乐平生道,烟罗石洞间。野情多放旷,常伴白云闲。有路不通世,无心孰攀缘。石床孤夜坐, 圆月上寒山”(二二七)。
  寒山子以山水为伴,野兽为伍,生活虽然艰辛,但充满自然之趣,感觉到世俗社会所没有的逍遥、自在、快乐。如他自己诗云: 今日岩前坐,坐久烟云收。一道清溪冷,千寻碧嶂头。
  白云朝影静,明月夜光浮。身上无尘垢,心中那更忧。(二八三) 一自遁寒山,养命餐山果。平生何所忧,此世随缘过。
  日月如逝川,光阴石中火。任你天地移,我畅岩中坐。(一七一) 久住寒山凡几秋,独吟歌曲绝无忧。(一九四) 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
  闲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一八二) 可贵一名山,七宝何能比?松月飕飕冷,云霞片片起。
  疴匝几重山,回还多少里。溪涧静澄澄,快活无穷已。(二六四) 寒山子在天台山不知过了多少年,“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〇三一)。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独坐异乡的异客,难免也要思念家乡。“独坐常忽忽,情怀何悠悠。” 面对清泉松风明月崇山峻岭,难免自我惋惜。“天生百尺树,剪作长条木。
  可惜栋梁材,抛之在幽谷。年多心尚劲,日久皮渐秃。识者取将来,犹堪柱马屋。”(一四七) 有一天晚上寒山忽然梦见自己回到家乡,见到久别的妻子,妻子正在织布,分别多年,因为鬓毛已经花白,不是原来的颜色,连亲人也看不出来了。
  “昨夜梦还家,见妇机中织。驻梭如有思,擎梭似无力。呼之回面视,况复不相识。应是别多年,鬓毛非旧色。”(〇一〇) 有时也难免思念以前的朋友,与朋友一起乐山登高望远,一起乐水荡桨泛舟,相聚在琵琶谷里,鸣琴于鹦鹉洲头。欢度过了多少时光,可如今只有一个孤身老头坐在松树下,浑身直打寒颤。独坐之时,听到舟中渔歌,愁思顿生。
  他在天台山住了三十年后,忽然思念亲人,便心血来潮,不远千里赶回家乡去探望亲友。但是带给寒山的只是更多的伤感,因为大半亲友已经与世作别,入黄泉了。回来之后,独坐寒岩山,形只影单。“一向寒山坐,淹留三十年。
  昨来访亲友,太半入黄泉。渐减如残烛,长流似逝川。今朝对孤影,不觉泪双悬。”(〇四九)风烛残年之人,感到孤独悲伤,潸然泪下。
  时光飞逝,岁月荏苒。在天台山度过六七十年之后,寒山已经是百岁老人,朋友都已进了坟墓,满头白发的他,心情反而平静下来。“昔日经行处,今复七十年。故人无来往,埋在古冢间。余今头已白,犹守片云山。为报后来子,何不读古言。”(二九六)“老病残年百有余,面黄头白好山居。布裘拥质随缘过,岂羡人间巧样模。心神用尽为名利,百种贪婪进己躯。浮生幻化如灯烬,冢内埋身是有无。”(一九七)此时的寒山,已经是人到终年,万事皆休。
  寒山子的大半生在天台寒岩山度过,曾去天台各地游玩,去国清寺与拾得取饭,戏耍。登华顶观光,“闲游华顶上,日朗昼光辉。四顾晴空里,白云同鹤飞”(一六七)。寒山子在长期的生活经历中,领悟到生命的有限,宇宙的无限, 在与丰干、拾得的交往以及与高僧的认识过程中,加深了学佛的认识,决心学佛解脱。“闲自访高僧,烟山万万层。师亲指归路,月挂一轮灯。”(一六六) 寒山子终老在寒岩,后人特意在寒岩建塔纪念。《天台山方外志》载: 寒岩塔,在寒山寺石洞侧。寒山子入灭后,有梵僧杖锡拾黄金锁子骨。或问所以,对曰:“吾拾文殊菩萨舍利归西天耳。”后人于此建塔。①

附注

①周绍良主编:《全唐文新编·徐灵府〈天台山记〉》,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2741页。 ②(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山水门》,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9月,318页。 ③ (梁)慧皎:《高僧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第75页。 ① (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山水门》,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9月,第318—321页。 ① (明)释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塔庙考》,百通香港出版社2001年12月,第2页。

知识出处

天台山和合文化

《天台山和合文化》

出版地:上海

本书共包括五章,以和合观念发展脉落为主线,从微观看和合文化的发展,探究寒山拾得从普通的隐士、俗僧二大士,演变成为和合二圣成为和合文化象征的整个过程。

阅读

相关人物

寒山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