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清寺建成和禅宗的兴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台山和合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0060
颗粒名称: 1.国清寺建成和禅宗的兴起
分类号: K295.54
页数: 6
页码: 41-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国清寺建成和禅宗的兴起。
关键词: 文化史 地方文化 天台县

内容

(1)国清寺的建成智顗圆寂后,灌顶奉智顗遗书及《净名经文疏》至扬州见晋王杨广。晋王“五体投地,悲泪顶受”,随后派司马王弘送章安大师等回天台山,为智者设千僧斋,建国清寺。仁寿元年(601)寺宇初成,灌顶为首任主持。曾应诏带《法华玄义》及《净名经文疏》至长安,缮写校勘。晚年于会稽称心精舍讲说《法华》, 时人赞之“跨朗笼基超云迈印”。郡中有嘉祥吉藏,先曾疏解《法华》,闻灌顶之道,拜倒在灌顶足下。唐贞观六年(632)终于国清寺,寿七十二岁,腊五十二。
  谥总持尊者。一生著作甚丰,有《天台八教大意》、《智者大师别传》、《国清百录》、《南岳记》等。此外,灌顶集录智顗的著述成书,使流传于世,为天台宗的形成奠定了教宗典籍基础。他还协助完成国清寺的建造,并详细记录了智者大师的生平事迹,编辑《国清百录》为后世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资料。国清寺的建造成功,宣告佛教天台宗的彻底形成。灌顶既整理建立起智者的理论体系,又协助建造宣讲弘法天台教义的祖庭———国清寺。灌顶全面继承了智顗 的事业,使天台的学说得以久远传承。也因灌顶之力,天台宗在当时迅速发展。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灌顶才使天台宗得以正式形成。故天台宗尊灌顶为五祖。
  隋朝灭亡后,天台宗失去王权支持,影响力减弱。灌顶之后,唐初各个宗派相继兴起,天台宗止观学说受到强烈冲击,天台宗渐趋低落。然而天台宗学说却有强大生命力。它将大乘佛学的中道义理,与中国本土传弘的天道性命之学相衔接,将佛教的慈悲与中国传统的忠义、博爱等结合,在佛教理论领域遥遥领先,并影响了唐代佛教各大宗派的理论思想。
  (2)天台宗的圆融三谛天台宗的要旨,要在“三谛圆融”,一念三千。北齐慧文证“一心三观”,盖因读《大智度论》“一心中得”之文,而悟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之三智,实一心中一时得。道种智,即差别之智;一切智,即平等之空智;一切种智,即中道之智。三者即假、空、中。慧文所悟“一心中得”之《大智度论》。
  楼宇烈认为天台宗的核心便是“和合”: 天台宗是中国最早实现本土化的宗派,天台宗立足于印度中观学,沿“双遮双照”的中道路径,将诸法实相义理发挥至极,因此国清寺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其教义的特色主要包括一念三千说、一心三观说等,天台宗的圆融思想,核心是三谛圆融,此宗的主要思想是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天台宗在修持上,以止观著称,它强调“调生、调息、调心”,调心即从“多念———一念———无念”,最后达到身心的和谐, 这就是和合。① 天台宗的“中道”源于龙树的《中论·观四谛品》的“三是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①因为偈中有三个“是”字,故名三是偈。
  “三是偈”意思是说,因缘和合而生的宇宙万象,佛教认为都是“空相”,也可以叫做“假有”,如果看到了“性空”、“假有”,既不执着于“空”,也不执着于“有”(这叫不落两边),便是“中”,也就是把握了“中道”。天台宗的“中道”就是“圆中”,即“双遣双诠”的中道,即在“空”、“假”、“中”三谛的见解上是“圆融三谛”。空、假、中之三谛原本一体圆融,故智者大师倡导三谛圆融学说。
  天台宗的“中道”与儒家的“中庸”注重道德修养、宣扬不偏激、宣扬天赋道德观念的哲学思想有相通之处。《中庸》说: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② 《金光明玄义》、《金光明文句》被称为天台宗五小部之一,其母本《金光明经》同样强调“和合”:“从诸因缘,和合而有,无有坚实,妄想故起。”意思是:从诸因缘和合有,虚妄分别无坚实。又云: 本自不生,性无和合,以是因缘,我说诸大, 从本不实,和合而有。无明体相,本自不有, 妄想因缘,和合而有。无所有故,假名无明。
  ……本无有生,亦无和合,不善思惟,心行所造。③ (3)鉴真传天台宗于日本天台宗东传日本始于唐代的鉴真大师。鉴真(687—763)大师,俗姓淳于, 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十四岁时于大云寺为沙弥,就高僧智满禅师学佛, 后又赴长安从天台宗五祖章安灌顶的弟子弘景律师受具足戒,学习戒律和天台教义,是灌顶的再传弟子。三年后返扬州。应日本僧人荣睿、普照邀请,鉴真赴日传佛。天宝十二年(753),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带去大量佛经、佛像等,其中包括天台宗的典籍。已经双目失明的他在传播律宗的同时,也大力弘扬天台教义,讲授医药知识,并治愈光明皇太后及圣武天皇之病。日本授予“大僧都”、“大和上”封号,称他为“过海大师”。其弟子台州开元寺高僧思托随师六次东渡,后在招提寺内宣讲天台教义,扩大了天台山佛教在日本的影响, 并用干漆夹苎塑了鉴真大师像,成为日本国宝。
  (4)湛然中兴天台宗九祖湛然(711—782),俗姓戚,常州晋陵荆溪(今江苏宜兴县)人。在儿童中超然有迈俗志。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17岁的他游学浙东,十八年从学左溪,习天台宗教义。38岁在宜兴净乐寺出家,又从会稽律宗名僧昙一学律。
  后在吴郡开元寺讲《摩诃止观》。玄朗圆寂,湛然住天台山国清寺,以中兴天台宗为己任,发挥祖述,撰天台三大部的注释等数十万言,使一家圆顿之教悉归于正。他显扬宗风,对抗诸宗,使天台宗复兴于世。有人称赞“荆溪不生,则圆义永沉矣”。《嘉定赤城志》称:“天宝、大历间优诏不起,晚归台,注天台教,今赤城释签岩是也。一日,说法竟,隐几而化,今号天台教主云。”① 湛然为天台宗中兴之祖,世称“荆溪大师”,又称“妙乐大师”,又称记主法师。湛然对天台学说的最大贡献,是把智顗的“性具善恶”说发展为“无情有性”说,批评华严宗只承认“有情有佛性”之说,认为木石等无情之物亦有佛性, 打破印度佛教以来的传统看法,发展了天台宗教义。“无情有性”的确立,使中国佛教与印度佛学的距离再次拉大,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湛然创立了天台宗新义,使天台宗焕然中兴。之后,慕名求法接踵而至天台山的有鉴真、日僧最澄等。
  (5)最澄归创日本天台宗最澄,俗姓三津首,幼名广野,日本近江国滋贺郡人。日本天台宗创始人。
  又称睿山大师、根本大师、山家大师、澄上人等。十五岁补国分寺僧缺而得度, 二十岁受戒。师行表,乃唐归北僧道璿的弟子。道璿,唐河南省许州人。又师事禅宗第六祖、北宗禅之祖大通禅师神秀的弟子华严寺普寂大师(651—739)。
  普寂,初从恒景学习法律,与鉴真同学。恒景,乃天台第五祖灌顶的弟子,从玉泉神秀。神秀所住的玉泉寺,系天台宗开山祖天台大师智顗创建,在大师故乡荆州。
  日本延历七年(788),他在比睿山建立了日枝山寺,即日本天台宗的根本中堂。在这里他潜心研读鉴真和思托带来的天台宗经籍,皈依天台妙旨,萌发了入唐求法的愿望。唐贞元二十年(804),率弟子义真等入唐至天台山,礼国清寺并至佛陇寺从行满求学。道邃亲手为最澄授圆教菩萨戒。
  最澄回国时,带去《法华经》等章疏一百二十八部,还携回王羲之等名家碑帖拓本十七种。回到日本后,最澄在比睿山大兴天台教义,正式创立日本佛教天台宗。公元822年,最澄圆寂,天皇批准在比睿山建立天台宗大乘戒坛,标志着日本天台宗形成。
  最澄也是最早在日本开辟茶园,揭开日本茶叶种植史序幕。最澄之后,其弟子圆仁、圆载等也先后入唐求法,为发展壮大日本天台宗作出贡献。
  (6)禅宗在天台兴起从唐遗则法师开始,禅宗在天台山逐渐兴起,且不断发展。
  遗则(773—830),俗姓长孙,京兆长安(陕西西安市)人。20岁依牛头山慧忠出家,得其心要。后南游天台,至佛窟岩隐居。赞宁《宋高僧传》载: 游天台,至佛窟岩,盖薜荔荐落叶而尸居,饮山流饭木实而充虚,虎豹以为宾,麋鹿以为徒,兀然如枯。其后剫木者见之,转相告,有慕其道者曰:“道者未有弟子。”相率为筑室,图佛安僧,蔚为精舍焉。故元和已来传则道者,又自以为佛窟学,佛窟之号,自则始也。一坐四十年,大官名侯赍书问讯檀舍,则未尝有报谢礼拜者,未尝而作起时。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4),遗则建造佛窟寺,在此弘扬禅法达40多年,从学者甚众。遗则善属文,其著作主要有《宝志释题》、《南游傅大士遗风序》及诗歌数十篇。其学被称为“佛窟学”,世号“佛窟禅师”。
  《天台山方外志》云: 佛窟遗则禅师遂南游天台,隐于瀑布之西岭。元和中慕道者日至,有弟子可素,遂筑室庐,渐成法席。佛窟之称,自师始也。僧问:“如何是那罗延箭?”师曰:“中的也。”忽一日告门人曰:“汝其勉之。”阅二日,趺跏而寂。后三年,塔全身于本山。唐韩乂有碑铭,存国清寺。① 又“佛窟寺,在三井西峰上,遗则卓庵居之。会昌中废。后为昭庆院,元复为佛窟寺”。② 遗则隐居天台山四十年,与寒山子隐居天台时代相当,而且卒年也在前后。所以当代有寒山子研究者甚至认为寒山子是遗则的化身。应该说,遗则是天台山禅宗发展的奠基人。

知识出处

天台山和合文化

《天台山和合文化》

出版地:上海

本书共包括五章,以和合观念发展脉落为主线,从微观看和合文化的发展,探究寒山拾得从普通的隐士、俗僧二大士,演变成为和合二圣成为和合文化象征的整个过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