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图书馆
台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台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台山儒释道的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台山和合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0048
颗粒名称: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台山儒释道的发展
分类号:
K295.54
页数:
8
页码:
34-41
摘要:
魏晋南北朝的天台山是第一个三教融合的历史时期,最早描写天台山的是晋章安令孙绰,最早打通天台山与外界交通的是谢灵运,陶弘景在这里修道,昙猷在这里学佛。
关键词:
文化史
地方文化
天台县
内容
魏晋南北朝的天台山是第一个三教融合的历史时期,最早描写天台山的是晋章安令孙绰,最早打通天台山与外界交通的是谢灵运,陶弘景在这里修道,昙猷在这里学佛。1.孙绰《游天台山赋并序》首先传扬天台山的为儒家,以晋孙绰为先。孙绰的《游天台山赋》云: 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所以不列于五岳,阙载于常典者,岂不以所立冥奥,其路幽迥。或倒景于重溟,或匿峰于千岭。始经魑魅之途,卒践无人之境。举世罕能登陟,王者莫由禋祀。故事绝于常篇,名标于奇纪。
然图像之兴,岂虚也哉!非夫遗世玩道,绝粒茹芝者,乌能轻举而宅之?非夫远寄冥搜,笃信通神者,何肯遥想而存之?余所以驰神运思,昼咏宵兴,俯仰之间,若已再升者也。方解缨络,永托兹岭。不任吟想之至, 聊奋藻以散怀。
太虚辽廓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融而为川渎,结而为山阜。嗟台岳之所奇挺,寔神明之所扶持。荫牛宿以曜峰,托灵越以正基。结根弥于华岳,直指高于九疑。应配天于唐典,齐峻极于周诗。
邈彼绝域,幽邃窈窕。近智以守见而不之,之者以路绝而莫晓。哂夏虫之疑冰,整轻翮而思矫。理无隐而不彰,启二奇以示兆: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
睹灵验而遂徂,忽乎吾之将行。仍羽人于丹丘,寻不死之福庭。苟台岭之可攀,亦何羡于层城?释域中之常恋,畅超然之高情。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铃铃。披荒榛之蒙茏,陟峭崿之峥嵘。济楢溪而直进,落五界而迅征。跨穹隆之悬磴,临万丈之绝冥。践莓苔之滑石,搏壁立之翠屏。揽樛木之长萝,援葛藟之飞茎。虽一冒于垂堂,乃永存乎长生。必契诚于幽昧,履重崄而逾平。
既克隮于九折,路威夷而修通。恣心目之寥朗,任缓步之从容。藉萋萋之纤草,荫落落之长松。觌翔鸾之裔裔,听鸣凤之嗈嗈。过灵溪而一濯,疏烦想于心胸。荡遗尘于旋流,发五盖之游蒙。追羲农之绝轨,蹑二老之玄踪。
陟降信宿,迄于仙都。双阙云竦以夹路,琼台中天而悬居。朱阙玲珑于林间,玉堂阴映于高隅。彤云斐亹以翼棂,曒日炯晃于绮疏。八桂森挺以凌霜,五芝含秀而晨敷。惠风伫芳于阳林,醴泉涌溜于阴渠。建木灭景于千寻,琪树璀璨而垂珠。王乔控鹤以冲天,应真飞锡以蹑虚。骋神变之挥霍,忽出有而入无。
于是游览既周,体静心闲。害马已去,世事都捐。投刃皆虚,目牛无全。凝思幽岩,朗咏长川。尔乃羲和亭午,游气高褰。法鼓琅以振响,众香馥以扬烟。肆觐天宗,爰集通仙。挹以玄玉之膏,嗽以华池之泉。散以象外之说,畅以无生之篇。悟遣有之不尽,觉涉无之有间;泯色空以合迹, 忽即有而得玄。释二名之同出,消一无于三幡。恣语乐以终日,等寂默于不言。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① 晋孙绰(314—371)字兴公,中都(今山西平遥)人,曾任章安令,是参加王羲之兰亭修禊的诗人和书法家。尝作《天台山赋》,辞致甚工,初成,以示友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 《游天台山赋》撩开了天台山的神秘面纱,使天台山名扬天下,也由此从舆论上奠定了天台山风景名胜的特色即“佛国仙山,山水神秀”。孙绰赋中,儒道释并驾齐驱,充分体现了三教合一。
2.昙猷结茅修炼东晋僧昙猷最早来天台山结茅修炼,在天台山的灵异事迹颇多。
梁慧皎的《高僧传》记载东晋高僧昙猷居天台山时度石桥与神僧晤面于石室的传说,是中国汉地关于五百罗汉的最早传说。
宋陈耆卿的《嘉定赤城志》: 东晋昙猷:敦煌人,兴宁(363—365)中至天台。旧传赤城有五百大神居之,言辄降祸。猷至,遇一妪问途,忽有负而投诸渊者。猷飞锡救之, 水立涸,今干溪是也。方诵经,有猛兽巨蟒交见,猷不动。后有神诣猷逊谢,愿他徙。于是鼓角凌空而去。② 南宋释志盘编的《释氏通鉴·竺昙猷》亦有简略记载。《天台山方外志》还载有昙猷在赤城山制服白蟒精的故事。
昙猷自东晋兴宁年间入天台山,在天台山生活了大半生。他遍游台岳,开山建寺,弘扬佛法。先后于石桥山附近建造上、中、下三座方广寺,又在赤城山造中岩寺,在万年山建万年寺。他历尽艰辛,精诚不歇,创造了天台山“佛国”, 使天台山成为名副其实的佛教圣地。昙猷成为天台山“佛国”的开山鼻祖。难怪同时代的书圣王羲之也要前来拜访。太元末年,昙猷于赤城山石室圆寂,后人为其塑金身以供。
3.顾欢开馆授徒顾欢,字景怡,吴郡盐官(今浙江海宁)人。自幼好学,家贫,无力就学,乡中有学舍,欢于舍壁后倚听。八岁时,即诵《孝经》、《论语》等。及长,笃志于学。母亡,据称水浆不入口者六七日,庐于墓次,遂隐遁不仕。年二十就隐居在天台山。于天台山聚徒开馆,受业者常近百人。可以说顾欢是天台山的教化启蒙者。
《南齐书·顾欢传》载: 欢年二十余,更从豫章雷次宗谘玄儒诸义。母亡,水浆不入口六七日,庐于墓次,遂隐遁不仕。于剡天台山开馆聚徒,受业者常近百人。欢早孤,每读《诗》至“哀哀父母”,辄执书恸泣,学者由是废《蓼莪》篇不复讲。① 顾欢前半生治儒学,撰有《王弼易二系注》、《尚书百问》和《毛诗集解叙义》等。晚年服食,事黄老,崇奉道教,是上清派的信奉者和重要传人。顾欢是老子学一大家,撰有《老子义纲》、《老子义疏》。
《嘉定赤城志》载顾欢入“侨寓”类。《天台山方外志》云: 齐顾欢,盐官人,字景怡。年二十,隐居天台,开馆授徒。母亡,庐墓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辄执书痛哭。学者废《蓼莪》篇。台人或病疫以问欢,欢曰:“汝家有书否?”答曰:“止有《孝经》三章。”欢曰:“此益善,可取仲尼章置枕上。”如其言,果瘥。人问其故。曰:“善禳恶,正胜邪,此所以瘥。”高帝累召不起。① 顾欢隐居之地,今称为欢岙、欢溪,位于今坦头镇欢岙。顾欢见释、道二家互相非毁,欲辨其是与非,于宋末作《夷夏论》,以论释、道二家的是非优劣。
《夷夏论》以儒家的华夷之辨为出发点,尊崇道教,排抑佛教,借儒家“夷夏之防”的民族观否定佛教在中国传播。
此文一出,立即遭到佛徒及其信仰者的强烈反对,纷纷著文反驳,形成南朝齐初一场规模颇大的道释论争。这场论争,促进佛教吸收儒道之长,进一步在中国站稳脚跟,融入中国社会;同时,也推进了道教吸取佛教之长,为道所用。换言之,这场论争促进儒道释三家相互取长补短,渐趋融合。
4.智顗开创天台宗陈、隋之际,高僧智顗入天台山创立了法华宗,因宗《法华经》而名,因在天台山,故亦名天台宗。智者大师在天台建有十二道场,使佛教大播,影响深远。
智顗(538—597),颖川人,字德安,俗姓陈,号智者大师。中国天台宗的开宗祖师。18岁依湘州果愿寺法绪出家,从法绪学律仪,再从慧旷学律,复到大贤山习《法华经》等。
陈文帝天嘉元年(560),慧思禅师到兴州(河南光山县)大苏山,即往顶拜。
智顗夜以继日刻苦学习。陈光大元年(567)遵师嘱同法喜等27人至金陵弘法。陈太建元年(569),陈主请智者主瓦官寺,开讲《法华经》题,树立教义宗旨,奠定一宗基础。
唐道宣的《续高僧传》云: #以梦中所见通告门人,咸曰:“此乃会稽之天台山也。圣贤之所托矣。昔僧光、道猷、法兰、昙密,晋宋应达无不栖焉。”因与慧辩等二十余人夹道南征,隐沦斯岳。② 陈太建七年(575),秋九月初,智者入天台,历游天台山水。智者游佛陇, 感定光之梦,即于定光庵之北峰———华顶峰创立伽蓝。太建八年(576),智者居佛陇,安贫乐道。寺院里有放生池,自智者大师始。此举又得到陈宣帝的首肯,并敕旨云:“严禁采捕,永为放生之池。” 至德三年(585)应陈后主诏请,回金陵讲授《大智度论》、《法华经》。隋开皇十一年(591),晋王杨广为扬州总管,遣使至庐山奉迎,智顗前往扬州,十一月二十三日于总管大听事设千僧斋授菩萨戒法,为杨广授菩萨戒。杨广尊之为“智者”,智者尊杨广为教观“总持”。
开皇十五年(595)春,应晋王请,又到扬州,居禅众寺,撰《净名经疏》。智者离开天台山12年后,再回天台,重整山寺,习静林泉。开皇十七年(597),杨广遣使请出山,行至石城入寂。智者大师圆寂后归葬于天台山佛陇真觉院,即今“智者塔院”。
智顗广弘教法,强调止观双修,创五时八教的判教方法,主张一念三千、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以《法华经》为中心,开创了一套完整的天台宗思想理论体系。这标志着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天台宗思想体系的确立。
智者大师在天台山建造的寺院有十二所,其中有龙山集云院、太平兴国寺、天封寺、西竺院、禅林寺、善兴寺、大慈寺、螺溪院等。
智者入灭后,隋开皇十八年(598)晋王杨广承智顗遗愿建立天台寺,隋大业元年(605)改名国清寺。
国清寺的建立,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个宗派佛教天台宗的真正确立。
5.“和合”与天台宗建立从智顗的宗教实践来看,天台宗的创立成功完全是南北融合、中外贯通、儒道释和合的结果,也是吸收、创新、发展的成果。智顗分析甄别研究了印度的宗教理论,结合南北朝时期宗教的实际状况,和合儒道释三教,和合南北江淮平原和天台山区世族文化,和合南北佛教之长,创造性地提出一整套理论体系,创立了中国佛教天台宗。
(1)天台山是理想的修炼处所。天台山远离隋的京城,处于东海一隅,且风景秀丽,神仙窟宅,充满神奇神秘,令人遐想宏思,被誉为海上仙山之一。吴赤乌年间,天台山就有道观、寺庙,就有高僧大德隐居修禅学道,还是五百罗汉的道场,在东晋时期就是儒释道共生共荣的地方,是理想的研习修炼悟道的好地方。
(2)隐居天台山可以进退自如。智顗立志学佛,是他家庭遭际的小环境与社会朝代更替的大环境两方面结合产生的。北周的灭佛,严重影响了他的思想,后至金陵弘法。本以为金陵是个理想地方,但是随北周大批僧人过江, 鱼龙混杂,使金陵僧众情况复杂,他进行认真反省后,选择了远离金陵的天台山暂隐。陈宣帝发现且支持他来天台山,并割始丰县调以充众费。智顗选择了天台山,是基于进可以至金陵面见陈主,退可以还山自由研修的考虑。因为天台山属越地,离金陵不远,能屈能伸,进退自如。陈朝灭后,智顗与隋王朝的关系既融合又各具戒备之心就证明了这一点。
(3)融合南北方之长。智顗进入天台山,带着北方氏族(北方战乱本身导致许多氏族南迁)的思想理念,从地理环境来说,兼容北方南方仕宦之风、南北的风土人情,博采北方禅佛的思维方式和慧文、慧思的修行方法等,把北禅之长与南禅之长有机地糅合在一起,把北方佛学重禅定与南方佛学重智慧结合起来,形成“定慧双修”、“一心三观”、“圆融三谛”一套完整的天台宗理论,以自己的修行来实践和推行这一理论,并获得成功,使天台宗成为中国佛教的第一个宗派。天台山成了名副其实的佛教天台宗祖庭。
(4)智顗吸收道教的丹田、炼气等方法。智顗在继承慧思禅学理论的同时,也把慧思禅学中吸收和融合古代中、印两国的神仙思想继承下来,“还进一步将道教的丹田说、炼气法等当作止观、安心的一种方法。北魏时期佛、道在思想上的互相渗透为隋唐以后两教的进一步融合提供了依据”。“智顗的天台隐居,完成了对数百年止观佛教的反省,提出了如何克服佛教危机、摆脱末法影响的具体方案。”① (5)儒家思想烙印深刻。智顗出身仕宦世家,儒家的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等观念,深深烙在智者大师的脑海里。在天台山隐居期间初步完成了理论创建之后,出山去金陵,就是欲以佛教理论来拯救陈王朝。结果不到四年,隋军就攻陷金陵,陈后主被俘。智顗又一次经历了家国破亡的悲痛。虽然隋晋王杨广于金陵设千僧会,请智顗为他授菩萨戒,并请授法名。智顗授杨广为“总持”菩萨,晋王则送予“智者大师”称号。但是,智顗与隋朝之间始终保持若即若离状态。他不愿为隋朝所用,表明了传统的儒家“忠”、“孝”、“名节” 等观念在他身上继续产生作用,也表明了南朝的世族政治和文化政策在智顗 身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这是一种正统的王朝观念。
综上所述,智顗创立天台宗,博采众长,即融合儒、道之精华,融合南北禅学之长处,并以在天台山的宗教修习来践行自己的理论。简言之,佛教天台宗的建立是圆融三教的结果。正如潘桂明等所说: 智#对于中国佛教的贡献,是他借《法华经》“会三归一”之说,在综合南北朝学派异说、总结各种佛教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中国佛教的第一个宗派,系统地展示了隋唐佛教的发展方向,使“中国化”的佛获得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原则。……智#的佛学总结了南北朝,又超越了南北朝。
他是改造印度佛教最有成就的中国学者之一,是中国化佛教的真正开创者。①
知识出处
《天台山和合文化》
出版地:上海
本书共包括五章,以和合观念发展脉落为主线,从微观看和合文化的发展,探究寒山拾得从普通的隐士、俗僧二大士,演变成为和合二圣成为和合文化象征的整个过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