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古和合观萌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台山和合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0008
颗粒名称: 一、上古和合观萌芽
分类号: K295.54
页数: 2
页码: 1-2
摘要: “和”、“合”二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已单独出现。“和”字有两种左右组合形声字:一种是“从龠,禾声”的“龢”,最早见于甲骨文,它的本义是从三孔(或六孔、七孔)定音编管内吹奏出来的标准音,以便调和各种音响;另一种是“从口,禾声”的“咊”字或“和”字,最早见于金文,其本义是指音声相和,旋律合拍。“合”字是上下组合造型,“从亼,从口”,在甲骨文和金文里,“合”字像容器与盖子合拢之形。
关键词: 文化史 地方文化 天台县

内容

“和”、“合”二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已单独出现。“和”字有两种左右组合形声字:一种是“从龠,禾声”的“龢”,最早见于甲骨文,它的本义是从三孔(或六孔、七孔)定音编管内吹奏出来的标准音,以便调和各种音响;另一种是“从口,禾声”的“咊”字或“和”字,最早见于金文,其本义是指音声相和,旋律合拍。“合”字是上下组合造型,“从亼,从口”,在甲骨文和金文里,“合”字像容器与盖子合拢之形。
  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合”的本义是“合口”,即上下唇相合,有覆盖的意思。
  根据这两个字的本义,后来人们将“和”字理解成和谐、协调等,将“合”字理解成结合、合一、团聚等。“和合”包括人与天地万物的和合,部落之间、邦国之间的和合,家庭和合、朋友和合、夫妻和合等,即人与人之间的和合。
  “咊”,《汉语大字典》释“和”曰:“《说文》:‘咊,相应也。从口,禾声。’按: 后作和。”又“龢”:“同‘和’。”《篇海类编·器用类·龠部》:“龢,《左传》:‘如乐之龢。’又徒吹曰龢。今作和。又谐也,合也。”《吕氏春秋·孝行览》:“正六律, 龢五声,杂八音,养耳之道也。” 春秋时期开始“和”、“合”连用,“和合”概念是人们对社会生活各个层次、各种冲突现象和谐的认知的提升。从此以后,“和合”成了不同要素融合最为理想的结构存在形式,普遍受到各派思想家的推崇和重视。从此,“和合”这一传统哲学概念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广泛而深入地融合于中国文化之中。
  最早使用“和合”一词的先秦典籍是《国语》。《国语·郑语》云:“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五教”,韦昭注:“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意思是商契能和合五教,使百姓安身立命。契之所以能流芳史册,就在于他能和合五教。可见,“和合”追求的是多样性的统一。

知识出处

天台山和合文化

《天台山和合文化》

出版地:上海

本书共包括五章,以和合观念发展脉落为主线,从微观看和合文化的发展,探究寒山拾得从普通的隐士、俗僧二大士,演变成为和合二圣成为和合文化象征的整个过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