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書經注》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30005973
颗粒名称: 君陳
分类号: K221.04
页数: 3
页码: 十一-十六
摘要: 本文讲述周成王对君陈的训诫,强调了君王应当以德行治理国家,敬畏上天,顺应民意,严格要求自己,并且对殷商遗民采取宽容和温和的政策。君陈应该效法周公的训诫,秉持明德,致力于政治和道德修养。
关键词: 君陈 周公 德行

内容

王若曰君陳惟爾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
  有政命汝尹兹東郊敬哉
  克施有政論語作施於有政君陳令德孝恭惟
  其孝則在内能友愛于兄弟在外能施于有政
  葢本立則善推之也成王營洛邑爲東都此云
  東郊葢主鎬京而言陳氏謂主東都王城而言
  則下都商民所居謂之東郊尹正也
  昔周公師保萬民民懷其德往愼乃司兹率厥常
  懋昭周公之訓惟民其乂
  師敎之保安之周公以德敎安其民民方思之
  君陳治洛但率循其治勉明其訓則其民自治
  不必別有作爲也
  我聞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爾尙式時周公之猷訓惟日孜孜無敢�逸�豫凡人
  未見聖若不克見旣見聖亦不克由聖爾其戒哉
  至治馨香四語吕氏謂周公精微之訓葢成王
  聞諸周公者也治道之極和氣發達感通神明
  謂之馨香非黍稷荐祭而謂之馨香也葢淸明
  之德則自然精華發達無非和氣也明德言其
  本至治言其效式時猷訓惟日孜孜無敢逸𨓜豫
  與由聖之戒皆勉君陳以明德之事也君陳逮
  事周公令德昭聞但患其間斷則爲人欲所昬
  又患其玩於見忽於行則明德不續矣兼常人
  之情雖莫不有好德景行之心而少有克已蹈
  道之力以周公聖人不間今古孰不願見而不
  可得然當時親見周公者亦不少而少有能學
  爲周公者葢恃有聖人玩於習見而省察克治
  之功不能自加此其所當戒也
  爾惟風下民惟草圖厥政莫或不艱有廢有興出
  入自爾師虞庶言同則繹
  此已下告之以至治之事也爾惟風下民惟草
  風行草偃不疾而速此卽至治馨香之謂故必
  謹所以感之者是以圖厥政不可不艱難謹重
  也故於政事廢興之際出則與國人入則與僚
  友共虞度之師眾之言周矣則又思繹之葢在
  我之德旣明則不蔽於私而又有以度之此政
  之所以善也
  爾有嘉謀嘉猷則入告爾后于内爾乃順之于外
  曰斯謀斯猷惟我后之德嗚呼臣人咸若時惟良
  顯哉
  葛氏曰成王殆失斯言矣欲其臣善則稱君人
  臣之細行也然君旣有此心至於有過則將使
  誰執哉禹聞善言則拜湯攺過不吝端不爲此
  言矣嗚呼此其所以爲成王與
  愚謂此成王因師虞之訓而述君陳之素行也
  君陳前日必嘗爲親近之臣獻納之任其爲人
  如此故成王嘉之然人臣如此固爲良德而人
  主不可示此意向也下文予曰辟爾惟勿辟予
  曰宥爾惟勿宥其諸以此此章之意勉君陳之
  所未及與
  王曰君陳爾惟𢎞周公丕訓無依勢作威無倚法
  以削寬而有制從容以和
  𢎞弘周公之訓以訓民不可執周公之法以責民
  葢立法特以禁民而用之則又必有寛制從容
  於法之外者君陳未必依勢倚法而成王言此
  葢勢者我之所乘而法者我之所執一以喜怒
  之私加之卽易爲威虐故上之人常欲忘勢而
  論法常主於與民則庶無此過寛而有制則寬
  意常行於法之中又非廢法以爲寛也從容以
  和則其忘勢近民亦非勉强勉强則不能和矣
  蔡氏曰此篇言周公訓者三曰懋昭曰式時至
  此則曰弘𢎞周公丕訓欲其益張而大之也吕氏
  曰繼前人之政者苟止以持循因襲爲心其所
  成必降前人數等惟奮然開拓期以光大前業
  然後僅能不替葢逭始之與繼成其力大不同
  也
  殷民在辟予曰辟爾惟勿辟予曰宥爾惟勿宥惟
  厥中
  上文述君陳善則稱君故此又勉君陳以執法
  揆理勿徇其君之意也中者審其輕重隨其時
  措之宜無過不及也
  有弗若于汝政弗化于汝訓辟以止辟乃辟狃于
  姦宄敗常亂俗三細不宥
  此終上文辟宥之意刑不泛加凡懲一而可以
  止百者則刑之關係者大而所犯者細小懲而
  大警誠不可宥也
  爾無忿疾于頑無求偹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濟
  有容德乃大簡厥修亦簡其或不修進厥良以率
  其或不良
  承上文用刑之意而又以寬和終之君陳之治
  東郊不惟殷民凡殷士之在官者與凡庶正之
  官皆屬焉無忿疾于頑指民也無求偹于一夫
  指官也頑者所未化偹者謂所未能事必有所
  忍則能有所成就量必有所容則德乃廣大修
  謂職業修舉良謂行義温純於職業則兼簡其
  修廢使人勸功於行誼則進其賢者以率化之
  則人勵行
  惟民生厚因物有遷違上所命從厥攸好爾克敬
  典在德時乃罔不變允升于大猷惟予一人膺受
  多福其爾之休終有辭於永世
  斯民之生理無不具可謂厚矣但誘於習俗爲
  物所遷耳然其心不從上之命而從上之好今
  欲敎之以復其所本厚則不惟在於政敎聲色
  之末而實在吾攸好如何敬典者厚典庸禮深
  信篤好之意在德者躬行心得之眞攸好如此
  則民心觀感時乃罔不變化其氣習物欲之蔽
  而允躋於大道之中矣章首明德惟馨之意葢
  如此
  呂氏曰君陳之命周公則旣沒矣成王眞得實
  逭之學當於是篇求之周公之没也龐臣碩輔
  尙多立於朝而分正東郊成王獨以屬之君陳
  是獨何哉斯時也東郊治體所宜盡循周公之
  典使付之舊臣則諸老固非作聰明亂舊章者
  然平日與周公比肩同功慮其兢兢循守者或
  未專固微有自用之意於其間則於治體已有
  間矣不若畀𢌿之後進端懿之人則一意奉承不
  敢毫髮增損成王微指葢在此也至于成終之
  任開闔變化非四世元老莫能之故康王必付
  之畢公焉成康之於治體其觀時義者精矣

知识出处

書經注

《書經注》

本書宋金履祥撰。履祥有《尚書表注》,《四庫》館臣已著錄。此書未見著錄,據柳貫撰《仁山行狀》「先生早歲所注《尚書》,章釋句解,已成書」云云,即指此書也。蓋爲履祥後來作《尚書表注》之權輿,於《麟經》用功亦深矣。若《高宗肜日》,孔安國《大傳》以爲「武丁祭成湯,有雉飛升鼎耳而雊。武丁問諸祖己,祖己曰:『雉者野烏也,不當升鼎。今升鼎者,欲爲用也。無則遠方將有來朝者乎?』故武丁内反諸己,以思先王之道。三年,編髮重譯至者六國。孔子曰:『吾於《高宗肜日》,見德之有報之疾也。』」《史記·商本紀》亦同。而仁山注此篇,以爲祖庚之時繹于高宗之廟而作。王國維舉殷虛卜辭三例以實其說,稱「仁山之說雖與《書序》及古今文家不同,然得其證于後出之卜辭,可知殷之史事在周世已若存若亡,此孔子所以有文獻不足之歎」云。然此書刻於何時,已不可考,元庚辰秋齊芳書院刻有二十二卷本,然已佚。清陸心源據無錫秦蕙田家藏本重鋟,收入《十萬卷樓叢書》,凡十二卷,依《尚書孔疏》本逐篇爲注,於舊說多所駁正。若以「血流漂杵」之「杵」爲「鹵」,訓爲「血流地濕」。以「大卞」之「下」爲「弁」,弁有「端拱」之義。其說多爲門人許謙氏著《讀書叢說》所採引。前有陸心源序,稱「雖若近于新奇,實不悖于古訓,與後世穿鑿附會者異矣。自若璩閻氏著《尚書古文疏證》,學者多斥古文而崇今文,發其端者宋吳氏《書稗傳》、王氏《書疑》也,先生受業于王氏而不掊擊古文,蓋猶守紫陽之遺訓」云云。可謂知言矣。是書未入胡刻《金華叢書》,蓋未之見也。

阅读

相关人物

陸心源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