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書經注》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30005919
颗粒名称: 禹貢
分类号: K221.04
页数: 2
页码: 一-二
摘要: 本段文本是对《夏史》中关于大禹治水的内容进行解读和概括。文中指出,大禹通过平水土的功绩,总以贡名识其成就,每州有赋、有贡、有篚,而贡则是夏后氏田赋的总名。大禹通过随山浚川、奠高山大川等手段,治理了洪水泛滥的问题,并制定了每州表镇和望祀之典。此外,文中还提到古时州域广阔,国小而多地无定名,禹贡所书山川皆因山以名其地,非谓专导其山。
关键词: 夏史 大禹治水 贡名

内容

夏史敘禹平水土之功總以貢名識其成也每
  州有賦有貢有篚而貢則夏后氏田賦之總名
  也故以爲名禹貢敘水土之事在唐虞之際禹
  謨敘功之事則在有虞之時舊皆名夏書以夏
  史之所述也夫子定書升禹謨於虞書以著三
  聖相傳之道也冠𠜍禹貢於夏書以明大禹有天
  下之本也
   禹𢾾土隨山刋木奠高山大川
  𢾾如𢾾治之𢾾有布置周徧之義禹一手足之爲烈亦布置規畫之有道耳隨山刋
  木禹功之始奠高山大川禹功之終其始洪水
  泛濫草木繁興禽獸逼人種藝無地禹於是隨
  山刋木使益掌火烈山澤而焚之奏庻鮮食且
  使民居高種藝以給粒食又以升高望遠規畫
  疏導其後懷襄之患悉定則又定其高山大川
  以爲每州表鎮望祀之典焉此禹功之終也又
  古者州域旣廣國小而多地無定名凡禹貢所
  書山川皆因山以名其地非謂專導其山也此
  讀禹貢之凡例今表見於此云

知识出处

書經注

《書經注》

本書宋金履祥撰。履祥有《尚書表注》,《四庫》館臣已著錄。此書未見著錄,據柳貫撰《仁山行狀》「先生早歲所注《尚書》,章釋句解,已成書」云云,即指此書也。蓋爲履祥後來作《尚書表注》之權輿,於《麟經》用功亦深矣。若《高宗肜日》,孔安國《大傳》以爲「武丁祭成湯,有雉飛升鼎耳而雊。武丁問諸祖己,祖己曰:『雉者野烏也,不當升鼎。今升鼎者,欲爲用也。無則遠方將有來朝者乎?』故武丁内反諸己,以思先王之道。三年,編髮重譯至者六國。孔子曰:『吾於《高宗肜日》,見德之有報之疾也。』」《史記·商本紀》亦同。而仁山注此篇,以爲祖庚之時繹于高宗之廟而作。王國維舉殷虛卜辭三例以實其說,稱「仁山之說雖與《書序》及古今文家不同,然得其證于後出之卜辭,可知殷之史事在周世已若存若亡,此孔子所以有文獻不足之歎」云。然此書刻於何時,已不可考,元庚辰秋齊芳書院刻有二十二卷本,然已佚。清陸心源據無錫秦蕙田家藏本重鋟,收入《十萬卷樓叢書》,凡十二卷,依《尚書孔疏》本逐篇爲注,於舊說多所駁正。若以「血流漂杵」之「杵」爲「鹵」,訓爲「血流地濕」。以「大卞」之「下」爲「弁」,弁有「端拱」之義。其說多爲門人許謙氏著《讀書叢說》所採引。前有陸心源序,稱「雖若近于新奇,實不悖于古訓,與後世穿鑿附會者異矣。自若璩閻氏著《尚書古文疏證》,學者多斥古文而崇今文,發其端者宋吳氏《書稗傳》、王氏《書疑》也,先生受業于王氏而不掊擊古文,蓋猶守紫陽之遺訓」云云。可謂知言矣。是書未入胡刻《金華叢書》,蓋未之見也。

阅读

相关人物

陸心源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