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刋金仁山先生尚書注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書經注》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30005908
颗粒名称: 重刋金仁山先生尚書注序
页数: 1

内容

仁山先生著述見于柳侍制所撰行狀者尚書表
  注大學疏義論語集注考証孟子集証考証通鑑
  前編通鑑前編舉要昨非存橐仁山新稿仁山亂
  藁仁山噫藁等書尚書注十二卷則無明文惟云
  先生早歲所注尚書章釋句解巳成書矣云云當
  卽是書葢先生少作也元明以來流傳甚罕
  四庫書目及揅經室外集皆未著錄常熟張氏金
  吾藏書志祗載殘本六卷聞無錫秦文恭家有全
  書余求之數年而未見同治十年被
  命赴閩公餘之暇與祥符周季貺太守蒐訪遺書
  乃從福州陳氏得之卷中有秦蕙田印知卽秦氏
  舊藏也抄帙流傳譌奪甚夥爰爲校正付之梓人
  而序其端曰經之古莫如書經之不可信者亦莫
  如書孟子已言之矣何論孔傳古文出於東晉航
  頭舜典出于蕭齊乎然二帝三王之大經大法微
  言奧義胥于是乎在學者不欲聞唐虞三代之道
  則已茍欲聞唐虞三代之道舍是將何由先生爲
  朱子四傳弟子直接紫陽之緒其學以由博返約
  爲主不爲性理之空談經史皆有撰述尚書則用
  功尤深表注一書爲一生精力所萃是書卽表注
  之權輿訓釋詳明頗多創解如以血流標杵之杵
  爲鹵訓爲血流地濕以大卞之卞爲弁弁有端拱
  之義訓為禮雖若近于新奇實不悖于古訓與後
  世之穿鑿附會者異矣自若璩閻氏著尚書古文
  疏証學者多斥古文而崇今文發其端者宋吳氏
  書裨傳王氏書疑也先生受業于王氏而不掊擊
  古文葢猶守紫陽之遺訓焉
  光緒五年歲地屠維單閼陽月歸安陸心源序

知识出处

書經注

《書經注》

本書宋金履祥撰。履祥有《尚書表注》,《四庫》館臣已著錄。此書未見著錄,據柳貫撰《仁山行狀》「先生早歲所注《尚書》,章釋句解,已成書」云云,即指此書也。蓋爲履祥後來作《尚書表注》之權輿,於《麟經》用功亦深矣。若《高宗肜日》,孔安國《大傳》以爲「武丁祭成湯,有雉飛升鼎耳而雊。武丁問諸祖己,祖己曰:『雉者野烏也,不當升鼎。今升鼎者,欲爲用也。無則遠方將有來朝者乎?』故武丁内反諸己,以思先王之道。三年,編髮重譯至者六國。孔子曰:『吾於《高宗肜日》,見德之有報之疾也。』」《史記·商本紀》亦同。而仁山注此篇,以爲祖庚之時繹于高宗之廟而作。王國維舉殷虛卜辭三例以實其說,稱「仁山之說雖與《書序》及古今文家不同,然得其證于後出之卜辭,可知殷之史事在周世已若存若亡,此孔子所以有文獻不足之歎」云。然此書刻於何時,已不可考,元庚辰秋齊芳書院刻有二十二卷本,然已佚。清陸心源據無錫秦蕙田家藏本重鋟,收入《十萬卷樓叢書》,凡十二卷,依《尚書孔疏》本逐篇爲注,於舊說多所駁正。若以「血流漂杵」之「杵」爲「鹵」,訓爲「血流地濕」。以「大卞」之「下」爲「弁」,弁有「端拱」之義。其說多爲門人許謙氏著《讀書叢說》所採引。前有陸心源序,稱「雖若近于新奇,實不悖于古訓,與後世穿鑿附會者異矣。自若璩閻氏著《尚書古文疏證》,學者多斥古文而崇今文,發其端者宋吳氏《書稗傳》、王氏《書疑》也,先生受業于王氏而不掊擊古文,蓋猶守紫陽之遺訓」云云。可謂知言矣。是書未入胡刻《金華叢書》,蓋未之見也。

阅读

相关人物

黃靈庚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