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尚書集傳》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30005871
颗粒名称: 甘誓
分类号: K221.04
页数: 1
页码: 三十三-三十四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关于禹、启、益三人在中国历史传说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们与禅让制和治水的关系。
关键词: 甘誓 历史传说 地位

内容

或問馬氏以建子建丑建寅爲三正如何曰新安王氏辨之巳
  詳王曰蘇氏以爲堯舜以前有以子丑爲正者有扈不用夏之正朔是叛也其說不然堯之擾時以寅爲正月舜禹因之至商乃以十
  二月爲歲首至周以十一月戚首堯舜之前安有丑正子正者乎使其果爲不用正朔亦豈應
  言三正乎曰夏氏謂董仲舒言舜紹堯攺正朔如何曰漢儒
  多喜言攺正朔經内舜禹初無此也
  或問汝不恭命唐孔氏林氏謂我旣奉天汝當奉我則此命當
  作君命也曰凡上無所係而獨言命者如賜不受命之命則
  是天命也上承君而言則王命也今上言恭行天之罰而下
  繼言不恭命作天命說尤有味兼天命之命自可兼王命意
  味今姑以無垢說爲主附孔說焉
  袁氏曰未祧之廟其主難以移動遷廟追巳祧興師載其主而
  行亦所以奉祖宗之命也至於祫褅祧亦與焉只是䟽爾漢
  儒康衡韋元成輩論祧廟皆一切掃除之豈理也哉亦善
  或問林氏說孥戮林曰顔師古注漢書孥戮戮之以爲孥也猶囚孥正士之孥正合罪人不孥
  之意今兼吕說何也曰林說固善但上旣言戮于社以指其
  人之身而又戮爲孥隷則文意重疊若施於湯誓之孥戮又
  恐太輕豈軍法而無殺戮之刑乎臨陣軍刑不可與常刑比
  若戮辱及子誓師亦未害也
  或問禹言予荒度土功啓呱呱而泣予弗子夫啓生於禹治水
  之時而益與禹共奏鮮食禹治水在舜攝位之初舜攝位三
  十年即位五十載而後禹嗣位禹薦益於天七年而後啓嗣
  位于時啓當八十餘歲乃堯舜禪位之年也而益之年又踰
  於啓多矣豈不可疑乎曰文王壽九十七方其受命作周巳
  踰八十武王壽九十三克商二年而崩其時亦九十矣衛武
  公九十而戒於國塆王享國百年而作吕刑古之聖賢年彌
  髙德彌邵又適當天下之責故不得辭非可與後世例論而
  疑其老也

知识出处

尚書集傳

《尚書集傳》

宋陳大猷撰。自序稱「既集《書傳》,復因同志問難,記其去取曲折,以成此編」。則此編本因《集傳》而作。今《集傳》已佚,存者惟此兩卷。朱彝尊《經義考》引張雲章之言,謂「大猷,東陽人。登紹定二年進士,(案「紹定」,刻本誤「紹興」,今改正。)由從仕郎歷六部架閣,著《尚書集傳》。又有「都昌陳大猷者,號東齋,饒雙峰弟子。著《書傳會通》,仕爲黃州軍州判官」。乃陳㵆之父,與東陽陳氏實爲兩人。彝尊附辨其說,則謂「鄱陽董氏《書傳纂注》,列引用姓氏於陳氏《書集傳》,特注明東齋字,未可定《集傳》爲東陽陳氏之書,而非都昌陳氏之書。納喇性德作是書《序》,則仍從雲章之說」。案:董鼎《書傳纂注》所引,其見於輯錄者有《東齋書傳》、《復齋集義》,其見於《纂注》者則一稱「復齋陳氏」,仍連其號:一稱「陳氏大猷」,惟舉其名。(案是書標氏標名例不畫一,大抵北宋以前皆稱其氏,南宋以後則入朱子學派者稱某氏,不入朱子學派者雖王十朋、劉一止皆稱其名。)所列大猷諸說,此書不載,蓋皆《集傳》之文。惟《甘誓》「怠棄三政」一條採用此書,亦稱陳氏大猷。則所謂「陳氏大猷」者,卽此人而非東齋矣。又此書皆論《集傳》去取諸說之故,與朱子《四書或問》例同。董鼎書於《禹貢》「冀州」引《東齋書傳》一條,謂「與蔡《傳》所謂「梁州錯法」不合,然蔡亦似未的」云云,於此書之例當有辨定,而書中不一及之。知其《集傳》無此條矣。且此陳大猷爲理宗初人,故所引諸家僅及蔡、沈而止。其稱朱子曰「朱氏晦庵氏」,持論頗示異同。至論《堯典》「敬」字一條,首舉「心之精神謂之聖」,此《孔叢子》之語。而楊簡標爲宗旨者,其學出慈湖,更無疑義。若都昌陳大猷乃開慶元年進士。(見其子㵆《禮記集說序》)當理宗之末年,時代旣後。又大猷受業饒魯,魯受業黃榦,榦受業朱子,淵源相接。尊朱子若神明而視楊氏若敵國,安有是語哉?彝尊蓋偶見董鼎注東齋字,而未及核檢其書也。今參考諸說,仍定爲東陽陳大猷之書,著於録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十一《尚書集傳或問提要》)。案:宋有兩陳大猷,一爲東陽陳大猷,號文獻,即著此書者。一是都昌陳大猷,號東齋。未可相混也。是書未爲胡鳳丹《金華叢書書目提要》所錄。其版本今存者有《書集傳》十二卷,《或問》二卷,元刻本,國家圖書館藏。此本亦《續修四庫全書》及《中華再造善本》所據底本也。大猷用朱子釋經之門法,用東萊《讀詩記》條例,輯諸說附以己意而成此書。卷首有「綱領」、「書始末」、「書序」、「傳注傳授」、「集傳條例」「進書集傳上表録本」等,卷一「堯典」、「舜典」,卷二「大禹謨」、「皋陶謨」、「益稷」卷三「禹貢」、「甘誓」、「五子之歌」、「胤征」,卷四「商書」、「湯誓」、「仲虺之誥」、「湯誥」、「伊訓」、「太甲」、「咸有一德」,卷五「盤庚」、「說命」、「高宗肜日」,卷六「西伯戡黎」、「微子」、「泰誓」、「牧誓」、「武成」,卷七「洪範」、「金滕」、「大誥」、「微子之命」、「康誥」、「酒誥」、「梓材」,卷九「召誥」、「洛誥」、「多士」、「無逸」,卷十「君奭」「蔡仲之命」、「多方」、「立政」,卷十一「周官」、「顧命」、「康王之誥」,卷十二「冏命」、「呂刑」、「文侯之命」、「費誓」、「秦誓」。《或問》爲上下二卷,設主客之問答也。《集傳》未見胡氏父子收録,蓋其未之見也。四庫館臣稱「内府藏本」,未知所據本。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