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尚書集傳》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30005870
颗粒名称: 雍州
分类号: K221.04
页数: 2
页码: 三十一-三十三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关于中国九州、河源、济河、江汉、分合等问题的不同历史记载和解释。对于河源问题,新安王氏认为弱水黑水河水分行之道,黑水出自张掖,而弱水在北,积石在南,故黑水至三危可入海。对于济河江汉分合问题,唐孔氏认为济水入河与河流相乱,而汉孔氏知道截河过者以何浊南出还清故也。苏氏和曾氏认为以味别。林氏则认为济清而河浊,济少而河多,以清之少者会浊之多者不数步间则清者已化浊矣。至于济河分合问题,林氏认为二说皆未为确论。对于禹锡玄圭告成于天的问题,林氏认为禹锡玄圭是古代祭祀天地时使用的一种礼仪,因天色事天犹如苍璧。
关键词: 九州 河源 问题

内容

或問或以梁之旅平爲告成而祭雍之旣旅爲興役而祭何也
  曰此書皆所以紀成功耳祭固有告始者矣獨謂之告始則
  何以紀成功乎故知皆主告成言也觀下文九山刋旅可見
  梁旣言旅平故雍止言旣旅其蒙梁旅平之意而互見歟
  或問林氏以爲禹貢所叙九州事爲禹别九州自導岍以下爲
  隨山自導弱水以下爲䃒川自庶土交正以下爲任土作貢
  如何曰書序乃挈一篇之大㫖言之非指定其章句而截爲
  品目也導山導水乃因前九州内所說山川源委未盡故申
  述之若以此爲隨山䃒川任土作貢則前各州内所說山川
  貢賦皆非乎
  或問弱水黑水河水分行之道唐孔氏之說如何唐孔氏曰黑水出張掖而三危
  山在燉煌自燉煌而南黑水安能截回而南行盖河自積石以西多伏流地下故黑水得越而南也新安王氏曰非
  也以地之南北考之弱水出張掖在北自張掖西至流沙河
  水經積石在命城郡在南自積石北行而東三危在燉煌又在積
  石之西南故黑水至三危可南入海也
  或問河源新安王氏曰西漢時積石河關之外地屬羌戎至唐
  始知河源在吐蕃中故杜佑曰河從吐蕃西南數千里流而
  東北是爲積石之河佑之言略而未詳唐長慶中劉元鼎使
  吐蕃會盟見河之上流由洪濟梁西南行二千里水益狹春
  可涉夏秋乃能勝舟其南三百里三山中髙而四下曰紫山
  古所謂崑崙者也虜曰悶摩黎山東距長安五千里河源其
  間流澄而緩下稍合衆流色赤行益逺它水并注則濁河源
  東北直莫賀延磧尾殆五百里隱測其地盖劔南之西元鼎
  所經見如此然則河源於紫山東北出於積石葱領在積石
  之西北紫山在積石之西南鹽澤黄河元不相屬潜行地下
  之說妄也
  或問濟河江漢分合之辨如何唐孔氏曰濟水旣入河與河流相亂而漢孔氏知截河過者以何濁
  南出還清故也○蘇氏曾氏以爲以味别也詳見上文三江下○林氏曰二說皆未爲確論夫齊清而河濁濟少而河多以清之少者會
  濁之多者不數歩間則清者巳化爲濁矣旣合流數十里安能自别其清者以溢爲滎乎古之人盖有知水味者惟知其味之合而巳淄
  之味如此澠之味如彼淄澠合則其味又如此三沴亦然苟使淄澠旣合爲一器而使就一器之中别其半以爲之淄别其半以爲之澠
  則追易朱陸羽亦有所不能矣水合則味合安能復以味别而復出哉鄭漁仲謂漢水至大别入江經文止此而巳東匯澤而下皆脱文
  也導水至入河經文亦止於此夫經文難則缺之可也若以巳意增損經文其病又甚矣曰林氏本說自明
  白簡易見集傳註然其闢水味水色亦未爲盡夫水之合流兩邊
  並行而不相雜者有矣非如一器之内攪雜二水而爲一也
  蘇氏謂京口江至金山少北水味殊絶輕重亦異知是不相
  雜水之相合其流派之在左在右或清或濁亦有可辨處如
  濟入河漢入江或自一邊流入合流之後復自一邉流出固
  亦可辨濟河之清濁竊意二孔當親見之林氏南渡後人未
  必親見也或問晦庵之言如何晦庵曰漢旣入江則漢水巳終其匯爲彭蠡猶可言也其爲北
  江入海乃導江事也而屬之漢此不可曉曰觀林氏之說則可釋矣
  或問灃之說如何孔氏曰水名也○鄭氏曰此經導水自弱水以下凢言過言會者是水凢言至者或山或澤皆非水
  也此澧乃陵名即今長澧陵也曰據楚詞則澧爲水名明矣鄭氏以爲言至
  皆山與澤而水未嘗言至亦有理但經文未嘗有陵字而以
  爲澧陵則牽強矣或是地因澧以得名也如今言至錢塘豈
  是至錢塘江如言至吳江豈是至江中盖地因水以名者多
  矣故兩存之
  或問庶土交正底愼財賦成賦中邦林氏以爲交易折變而輸
  其賦於中邦且引後世轉漕京師之費以證之如何曰古者
  賦藏於天下惟王畿之賦則歸天子然猶鄉里有委積豈若
  後世盡輸天下之賦而納之京師哉此說不惟文義不順若
  支移折變而輸京師乃桑孔之遺智而唐世兩税貨錢輕重
  之弊所由生也豈聖人任土作貢之制哉
  或問三百里納秸服王氏夏氏之說如何王曰正在五百里之中便於畿内移用故使之
  納而服輸將之重○夏曰納秸追輕於粟米然曰輸將則足以償其所輸之輕矣曰王說秸服二字追难
  詳然後世郡縣約賦猶是官目漕運三百里去王畿不爲近
  若以爲五百里之中而便於畿内移用則是輸將於五百里
  之間不亦勞民乎此必不然兼服只是服役之義謂之服輸
  將則是增衍爲說於文義亦未安夏因王說而謂服輸將以
  償其所輸之輕則意愈差當時所以爲輕重者必有多寡之
  等而未必以輸將爲償也
  林氏曰禹錫玄圭以告成於天古者祀天地必用圭玄圭者盖
  天色因天事天猶蒼璧然也亦通

知识出处

尚書集傳

《尚書集傳》

宋陳大猷撰。自序稱「既集《書傳》,復因同志問難,記其去取曲折,以成此編」。則此編本因《集傳》而作。今《集傳》已佚,存者惟此兩卷。朱彝尊《經義考》引張雲章之言,謂「大猷,東陽人。登紹定二年進士,(案「紹定」,刻本誤「紹興」,今改正。)由從仕郎歷六部架閣,著《尚書集傳》。又有「都昌陳大猷者,號東齋,饒雙峰弟子。著《書傳會通》,仕爲黃州軍州判官」。乃陳㵆之父,與東陽陳氏實爲兩人。彝尊附辨其說,則謂「鄱陽董氏《書傳纂注》,列引用姓氏於陳氏《書集傳》,特注明東齋字,未可定《集傳》爲東陽陳氏之書,而非都昌陳氏之書。納喇性德作是書《序》,則仍從雲章之說」。案:董鼎《書傳纂注》所引,其見於輯錄者有《東齋書傳》、《復齋集義》,其見於《纂注》者則一稱「復齋陳氏」,仍連其號:一稱「陳氏大猷」,惟舉其名。(案是書標氏標名例不畫一,大抵北宋以前皆稱其氏,南宋以後則入朱子學派者稱某氏,不入朱子學派者雖王十朋、劉一止皆稱其名。)所列大猷諸說,此書不載,蓋皆《集傳》之文。惟《甘誓》「怠棄三政」一條採用此書,亦稱陳氏大猷。則所謂「陳氏大猷」者,卽此人而非東齋矣。又此書皆論《集傳》去取諸說之故,與朱子《四書或問》例同。董鼎書於《禹貢》「冀州」引《東齋書傳》一條,謂「與蔡《傳》所謂「梁州錯法」不合,然蔡亦似未的」云云,於此書之例當有辨定,而書中不一及之。知其《集傳》無此條矣。且此陳大猷爲理宗初人,故所引諸家僅及蔡、沈而止。其稱朱子曰「朱氏晦庵氏」,持論頗示異同。至論《堯典》「敬」字一條,首舉「心之精神謂之聖」,此《孔叢子》之語。而楊簡標爲宗旨者,其學出慈湖,更無疑義。若都昌陳大猷乃開慶元年進士。(見其子㵆《禮記集說序》)當理宗之末年,時代旣後。又大猷受業饒魯,魯受業黃榦,榦受業朱子,淵源相接。尊朱子若神明而視楊氏若敵國,安有是語哉?彝尊蓋偶見董鼎注東齋字,而未及核檢其書也。今參考諸說,仍定爲東陽陳大猷之書,著於録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十一《尚書集傳或問提要》)。案:宋有兩陳大猷,一爲東陽陳大猷,號文獻,即著此書者。一是都昌陳大猷,號東齋。未可相混也。是書未爲胡鳳丹《金華叢書書目提要》所錄。其版本今存者有《書集傳》十二卷,《或問》二卷,元刻本,國家圖書館藏。此本亦《續修四庫全書》及《中華再造善本》所據底本也。大猷用朱子釋經之門法,用東萊《讀詩記》條例,輯諸說附以己意而成此書。卷首有「綱領」、「書始末」、「書序」、「傳注傳授」、「集傳條例」「進書集傳上表録本」等,卷一「堯典」、「舜典」,卷二「大禹謨」、「皋陶謨」、「益稷」卷三「禹貢」、「甘誓」、「五子之歌」、「胤征」,卷四「商書」、「湯誓」、「仲虺之誥」、「湯誥」、「伊訓」、「太甲」、「咸有一德」,卷五「盤庚」、「說命」、「高宗肜日」,卷六「西伯戡黎」、「微子」、「泰誓」、「牧誓」、「武成」,卷七「洪範」、「金滕」、「大誥」、「微子之命」、「康誥」、「酒誥」、「梓材」,卷九「召誥」、「洛誥」、「多士」、「無逸」,卷十「君奭」「蔡仲之命」、「多方」、「立政」,卷十一「周官」、「顧命」、「康王之誥」,卷十二「冏命」、「呂刑」、「文侯之命」、「費誓」、「秦誓」。《或問》爲上下二卷,設主客之問答也。《集傳》未見胡氏父子收録,蓋其未之見也。四庫館臣稱「内府藏本」,未知所據本。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