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尚書集傳》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30005857
颗粒名称: 秦誓
分类号: K221.04
页数: 2
页码: 二十六-二十九
摘要: 本文记述了《秦誓》是秦穆公伐郑时的誓词,表达了他后悔过去贪图小利、听信谗言导致失败,并告诫将士要顺从古人的道理,不要因为眼前的利益而违背原则。文章还强调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
关键词: 秦穆公 郑时 誓词

内容

秦𥠇公伐鄭晉襄公帥色類反師敗諸崤户交反還言旋歸作秦誓
  蘇氏曰𥠇公名任好襄公歡文公子○愚曰崤晉阨險之地
  社預曰殽在弘農澠也縣○唐孔氏曰䅈鄭路經殷關而東禮征伐朝聘過人之功必遣使假道春秋僖公三十
  三年晉人及姜戎敗秦于殽左氏傳初晉文公秦𥡆公圍鄭鄭使燭之武說秦伯曰越國以鄙逺君知
  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舎鄭以爲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夫晋何厭之有旣東封鄭又欲肆
  其西封秦伯說與鄭盟使𣏌子戍之乃還子犯請擊之文公不可亦去之三十二年晋文公卒𣏌子自鄭使告于秦曰鄭人使我掌其此
  門之管若潜師以來國可得也𥡆公訪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逺非所聞也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蹇
  叔哭之曰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晋人禦師必於殽余収爾骨焉秦師遂東及滑鄭商人弦髙將巿於
  周遇之矯鄭伯之命以牛十二犒師孟明曰鄭有備矣不可兾也遂滅滑而還晋先軫曰秦違蹇叔而以貪勤民天奉我也襄公墨衰經
  以從戎敗秦師於殽陵獲孟明西乞白乙以帰襄公之母文嬴秦女也請而帰之秦伯素服郊次向師而哭曰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
  之罪也大夫何罪○按公羊糓梁傳諌伐鄭哭師百異奚亦在焉○吕氏曰潜師襲鄭書法宜曰
  襲而曰伐發其謀也師未加鄭移兵滅滑書法宜曰滑而曰
  鄭誅其心也秦不伐晉而襄公敗之乘人之隙者人亦乘之
  也愚日言崤以見𥡆公之貪而忘險還歸作誓傷於外者反於家動心忍性將
  進於善也胡氏春秋傳曰書序專取𥡆公悔過主於勸善其詞恕春秋備書秦晉用兵之失兼於懲𢙣其法嚴故人晉君而以
  狄視秦也秦𥡆悔過推是心以往便可進於帝王夫子取此書附
  於帝王之末所以誘進天下皆可至帝王之域也
  秦誓
  公曰嗟我士聽無譁予誓告汝羣言之首古人有言曰民訖自
  若是多盤責人斯無難惟受責俾如流是惟艱哉
  唐孔氏曰士羣臣通稱○譁說見費誓○愚曰誓告告之力
  也民人也○孔氏曰訖盡若順盤樂也○愚曰人盡自順是
  理則多盤樂或曰若是謂順其理之所是也○漢東平王蒼曰爲善最樂○吕氏曰惟人不能皆然此憂患之所由生
  公盖以前日取敗乃不順理所致○唐孔氏曰順理固樂然見人有非理而
  責之此無難也惟己有非理受人之責即能攺之如水之流
  下是帷艱哉吕氏曰受人之責苟私意有毫髮之未盡則聽諌必有毫毛之齟齬湔除滫治俾畧無扞格沛如順流豈
  易乎哉非真自克者不能爲此言○愚曰此皆古人之言深切公之病故公舉
  以爲羣言之首
  我心之憂日月逾邁若弗云來
  愚曰逾過也邁行之逺也弗猶不也憂歲月之迅逝若不再
  來恐追悔無及也
  惟古之謀人則曰未就予忌惟今之謀人姑將以爲親
  玉氏曰古之謀人謂以先王之道爲謀者孔氏曰謂蹇叔等也今之謀
  人謂苟一時之利爲謀者唐孔氏曰謂𣏌子等也○吕氏曰忌語辭也如
  抑鬯弓忌之類公自述其過謂非不知其爲古之謀人徒謂
  其不能就巳而違之非不知其爲今之謀人姑樂其順己而
  親之
  𨿽則云然尚猷詢兹黄髮則罔所愆
  孔氏詩䟽曰老人髮白而復黄○孔氏曰前𨿽則云然今庶
  幾謀問此黄髮則無所過吕氏曰尚者庶幾而不敢必用力知難者之言
  畨畨音波良士旅力旣愆我尚有之仡仡許乙反勇夫射御不違我
  尚不欲惟截截善諞言俾君子易辭我皇多有之
  張氏曰畨畨老成之稱新安王氏曰皤老人白貎疑皤番通用○旅膂通用說見君牙
  ○孔氏曰愆過也○張氏曰有者納用之也蘇氏曰不弃之謂有仡仡
  壯勇貎○夏氏曰不違中的合度無有違失○馬融曰截截
  辭語截削省要也○說文曰諞便巧言也○新安王氏曰諞
  言能變亂是非雖君子亦爲之變志易辭○蘇氏曰皇暇也
  多如人以是多之多多○張氏曰尚有良士務德不務力也
  林氏曰指蹇叔百里奚之徒勇夫不欲尚謀不尚技也愚曰指孟明等也不多有諞
  言貴實不貴言也林氏曰指𣏌子之徒○吕氏曰𥡆公之心一復好惡從而一變方寸旣攺羣動皆新自此將無
  事乎曰尊老貴德之心欲其保養而不復替喜功生事之習欲其防閑而不復萌邪侫之徒雖巳知厭欲其絶去本根而不復植當從事
  者方自此始
  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介音界臣斷丁亂反斷猗於宜反無他吐何反技大綺
  反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巳有之人之彦聖其心
  好之不啻失豉反如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孫黎民亦職
  有利哉
  三山陳氏曰昧昧有深沉之意○新安王氏曰微小曰介○
  吕氏曰斷斷專慤貎○葉氏曰猗語𦔳○吕氏曰昧昧之思
  深潜篤至故言君子小人之情狀甚眞言治亂之狀甚决小
  知者大受之賊斷斷無他技則賊之者寡葉氏無按尹能容人之技故其
  心廣大易直休休然其如有容固心之本體所以迫隘忌克
  者小知賊之也其如者莫測其限量而難乎形容也○愚曰
  美士曰彦通化曰聖技藝之末也聖德之盛也合小大而言
  好又甚於若巳有矣○夏氏曰口之所稱有限心之所好無
  窮○愚曰是眞實能容非勉強也○黎民說見堯典○張氏
  曰亦者有彼而又有此之辭愚曰亦反辭也而含不盡之意○孔氏曰職主也
  ○愚曰好善之至如此則才德並用流澤無窮亦職有利甚
  言其利益也吕氏曰時蹇叔百里奚在秦而猶曰如有一介臣豈非善端初後畧見二帝三王之規模思得大受之士以共
  此而於二三臣者有所未足乎當是時安得眞懦大人迎其善端而廣充之
  人之有技冐莫報反疾以惡去声之人之彦聖而違之俾不達是不
  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孔氏曰冐蔽疾害也○愚曰惡憎違背也不達俾才德者不
  得通達吕氏曰小人之於君子不推疾之惡之違之而巳今慮百圖非使之不能自達其心終不巳○孔氏曰
  殆危也○孟子曰好善優於天下不祥之實蔽賢者當之蘇氏
  曰前一人如房玄齡後一人如李林甫○禮記大學一介作一个猗作𠔃是能作
  寔能亦職作尚亦冒作媢不達作不通
  邦之杌五骨反隉五結反曰由一人邦之榮懹亦尚一人之慶
  張氏曰杌如木之動摇隉如阜之圯壤○愚曰榮木茂盛也
  ○蘇氏曰懷安也○夏氏曰邦之不安由用一人如後所稱
  者邦之安榮亦頼一人之慶如前所稱者○愚曰𥡆公深悔
  前日用人之失故思得有容之士爲之輔相也新安王氏曰𥡆公作誓之後文
  二年有彭猗之師三年有伐晉之師七年有令狐之師十年有伐晋之師十三年有紛曲之師兩國暴骨春秋所深貶盖過而不攺春秋
  不得赦其罪悔過美意書亦不得廢其言也

知识出处

尚書集傳

《尚書集傳》

宋陳大猷撰。自序稱「既集《書傳》,復因同志問難,記其去取曲折,以成此編」。則此編本因《集傳》而作。今《集傳》已佚,存者惟此兩卷。朱彝尊《經義考》引張雲章之言,謂「大猷,東陽人。登紹定二年進士,(案「紹定」,刻本誤「紹興」,今改正。)由從仕郎歷六部架閣,著《尚書集傳》。又有「都昌陳大猷者,號東齋,饒雙峰弟子。著《書傳會通》,仕爲黃州軍州判官」。乃陳㵆之父,與東陽陳氏實爲兩人。彝尊附辨其說,則謂「鄱陽董氏《書傳纂注》,列引用姓氏於陳氏《書集傳》,特注明東齋字,未可定《集傳》爲東陽陳氏之書,而非都昌陳氏之書。納喇性德作是書《序》,則仍從雲章之說」。案:董鼎《書傳纂注》所引,其見於輯錄者有《東齋書傳》、《復齋集義》,其見於《纂注》者則一稱「復齋陳氏」,仍連其號:一稱「陳氏大猷」,惟舉其名。(案是書標氏標名例不畫一,大抵北宋以前皆稱其氏,南宋以後則入朱子學派者稱某氏,不入朱子學派者雖王十朋、劉一止皆稱其名。)所列大猷諸說,此書不載,蓋皆《集傳》之文。惟《甘誓》「怠棄三政」一條採用此書,亦稱陳氏大猷。則所謂「陳氏大猷」者,卽此人而非東齋矣。又此書皆論《集傳》去取諸說之故,與朱子《四書或問》例同。董鼎書於《禹貢》「冀州」引《東齋書傳》一條,謂「與蔡《傳》所謂「梁州錯法」不合,然蔡亦似未的」云云,於此書之例當有辨定,而書中不一及之。知其《集傳》無此條矣。且此陳大猷爲理宗初人,故所引諸家僅及蔡、沈而止。其稱朱子曰「朱氏晦庵氏」,持論頗示異同。至論《堯典》「敬」字一條,首舉「心之精神謂之聖」,此《孔叢子》之語。而楊簡標爲宗旨者,其學出慈湖,更無疑義。若都昌陳大猷乃開慶元年進士。(見其子㵆《禮記集說序》)當理宗之末年,時代旣後。又大猷受業饒魯,魯受業黃榦,榦受業朱子,淵源相接。尊朱子若神明而視楊氏若敵國,安有是語哉?彝尊蓋偶見董鼎注東齋字,而未及核檢其書也。今參考諸說,仍定爲東陽陳大猷之書,著於録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十一《尚書集傳或問提要》)。案:宋有兩陳大猷,一爲東陽陳大猷,號文獻,即著此書者。一是都昌陳大猷,號東齋。未可相混也。是書未爲胡鳳丹《金華叢書書目提要》所錄。其版本今存者有《書集傳》十二卷,《或問》二卷,元刻本,國家圖書館藏。此本亦《續修四庫全書》及《中華再造善本》所據底本也。大猷用朱子釋經之門法,用東萊《讀詩記》條例,輯諸說附以己意而成此書。卷首有「綱領」、「書始末」、「書序」、「傳注傳授」、「集傳條例」「進書集傳上表録本」等,卷一「堯典」、「舜典」,卷二「大禹謨」、「皋陶謨」、「益稷」卷三「禹貢」、「甘誓」、「五子之歌」、「胤征」,卷四「商書」、「湯誓」、「仲虺之誥」、「湯誥」、「伊訓」、「太甲」、「咸有一德」,卷五「盤庚」、「說命」、「高宗肜日」,卷六「西伯戡黎」、「微子」、「泰誓」、「牧誓」、「武成」,卷七「洪範」、「金滕」、「大誥」、「微子之命」、「康誥」、「酒誥」、「梓材」,卷九「召誥」、「洛誥」、「多士」、「無逸」,卷十「君奭」「蔡仲之命」、「多方」、「立政」,卷十一「周官」、「顧命」、「康王之誥」,卷十二「冏命」、「呂刑」、「文侯之命」、「費誓」、「秦誓」。《或問》爲上下二卷,設主客之問答也。《集傳》未見胡氏父子收録,蓋其未之見也。四庫館臣稱「内府藏本」,未知所據本。

阅读

相关人物

秦穆公
相关人物
郑时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