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故翰林待制承務郎兼國史院編修官柳先生行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柳待制文集二十卷附录一卷》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30003351
颗粒名称: 元故翰林待制承務郎兼國史院編修官柳先生行狀
分类号: K81
页数: 2
页码: 三至六
摘要: 柳貫所撰《柳待制文集》內附錄之元故翰林待制承務郎兼國史院編修官柳先生行狀。
关键词: 行状 生平事迹

内容

本貫婺州路浦江縣通化鄉胡塘裡
  曾祖考藴
  妣童氏
  祖考補之宋迪功郎嘉興府崇德縣主簿
  妣金氏考金宋忠翊郎高郵軍高郵縣令皇元贈奉訓大夫淮安路泗
  州知州飛騎尉追封浦江縣男
  妣兪氏追封浦江縣君
  先生諱貫字道傳姓柳氏其先出於有熊至展禽仕魯為士師食采
  柳下因以為姓自後子孫寖盛世家河東宋建炎中先生七世祖鑄
  始從趙忠簡公鼎自河東遷杭子森複自杭遷婺之浦江森三傳至
  藴生崇德縣主簿補之崇德生高郵縣令金高郵先生父也以咸淳
  六年庚午秋八月一日生先生於烏蜀山私第先生素有異質雖未
  成人時即不苟取嘗隨高郵遊神祠拾人所遺金珠可直萬緡密伺
  其求而還之高郵驚異甫及冠遣受經於蘭溪仁山金公履祥仁山
  遠宗徽國朱文公之學先生刻意問辨即能究其旨趣而於微辭奧
  義多所發揮既又從鄉先生方公鳳與粵謝公翺括吳公思齊遊歷
  考先秦兩漢以來諸文章家大肆于文開闔變化無不如意先生曾
  不自以為足複裹糧出見紫陽方公回淮陰龔公開南陽仇公遠句
  章戴公表元永康胡之純長孺兄弟益諮叩其所未至諸公皆故宋
  遺老往往嘉先生之才無不為之傾盡隆山牟公應龍得太史李心
  傳史學端緒且諳勝國文獻淵源之懿儀章官簿族系如指諸掌先
  生又往悉受其說自是先生之學絶出而名聞四方矣國朝大德四
  年庚子先生年三十一始用察舉為江山縣學教諭至大元年戊申
  遷昌國州學正江山乃大山窮絶之境昌國則邈焉雲海島嶼中先
  生皆以詩書變其俗考滿至京中書左丞張公思明一見輒器重俾
  諸子師事之當時號為名公卿者爭相延譽如恐弗及吳文正公澂
  嘗語人曰東陽柳君卿雲甘雨也天下士將被其澤程文憲公钜夫
  以墨一丸授之曰文章正印今屬子矣延佑四年丁巳先生年四十
  八銓曹以士論所歸特授湖廣等處儒學副提舉未上六年己未改
  國子助教階將仕佐郎至治元年辛酉陞博士轉將仕郎諸生敬之
  如神明其後散之四方幾千餘人去為良禦史名監司者甚衆泰定
  元年甲子先生年五十五遷太常博士陞徵事郎時方承平稽古禮
  文之事次第竝舉遇有所討論先生為權准古今敷繹詳致廷議莫
  不多之勲戚大臣請諡者三百余人文移山積先生為之質行定名
  三月皆畢臨江守李侯倜為部使者所劾他使者力辨其誣後官至
  集賢侍講法應得諡其子欲入金沒臨江事先生辭之卒明其非罪枋
  國者欲以其祖配享孔子廟禮官承望風旨唯恐有忤先生毅然持
  不可事遂寢有神降於洺郡長吏列上儀曹請錫封爵中書下其事
  先生以為神奸能鼓民不治將亂請檄所部禁戢之沅陵歲貢包茆
  四十餘匭茆輕舟搖押行吏多沉江死先生建言請損其三之二附
  他貢以輸浙東西每三歲更造漕舟民甚苦之舟一滲輒棄不視先
  生白相臣建船司以修治之其當新者聽給沒入贓吏錢母病民會
  有力沮者不行監察禦史馬公祖常薦先生堪任風憲章再上弗報
  三年丙寅先生年五十六以文林郎出為江西等處儒學提舉龍興
  郡學久廢不治先生請宰府新之聘延名儒孫轍為學者師士風為
  之複振他書院不藉於禮官者亡慮數十其出納布粟從提舉署主
  領一員司之有力者常闕貨求檄至則乾沒為奸先生盡罷遣分隸
  所在學官提舉朝夕饍歲進米凡八十石皆取于諸生餼廩中先生
  謝不受後來莫有敢追襲其弊者黃冠師建三靈廟以侵學地浮屠
  據東湖書院田二百三十畝而贏先生皆為複之葺漢先賢徐孺子
  墓立宋高士蘇雲卿祠古碑碣所紀有關於名教者必訪求而重刻
  焉凡可以扶世導民者無不為也豐城學徒挾奸以持校官短長時
  主教者又不知以職自振每用計相傾先生各坐以其罪聞者心服
  南康倉吏坐飛糧株連逮系者百餘家省憲二府檄先生讞其獄先
  生為鉤擿隱伏所平反者甚多滿秩而歸杜門不出者十餘年先廬
  數間僅蔽風雨而饘粥或不繼先生處之裕如也先生雖居岩壑海
  內仰之猶如魯泰山作鎮海隅莫不以其出處為斯文隆替之候風
  紀行部必過門承問而去至正元年辛巳先生年七十二朝廷更化
  徵用老成台閣近臣有以先生名聞于上者於是有旨以翰林待制
  承務郎兼國史院編修官起先生於家先生即冠帶見使者退謂人
  曰吾今幸親禁近得陳堯舜之道以贊太平之治死不恨矣會貢
  舉法複行江浙行中書留主文衡二年壬午夏五月至官僅七閲月
  竟以一病不起實冬十一月九日而先生年七十三矣省台樞府而
  下皆來歸賻館閣之士至於灑泣集賢大學士吳公直方國子博士
  吳公師道與經筵檢討危公素共經紀喪事禦史中丞張公起岩在
  成均為同僚友至是哭之尤哀塚孫頴奉靈輤南還諸公相與陳奠
  都門見者皆諮嗟隕涕三年癸未冬十二月二十二日與夫人盛氏
  合葬通化鄉荊山之阡盛氏累封浦江縣君先十二年卒子男三卣
  同因孫男三秬頴穆秬夭女一所著書有文集若干卷金石竹帛遺
  文若干卷近思錄廣輯三卷字系二卷藏于家先生局度凝定燕居
  默坐端嚴若神即之如入春風中久與之處未嘗見疾言遽色雖有
  桀驁者瞻其德容莫不氣奪而意消孝友本乎天性季弟實出為人
  後遇之有恩不翅在家者生平以奬進人材為巳任諄諄為勸誘至
  老不倦人有一善播之唯恐不亟士類咸樂歸之讀書博覽強記自
  禮樂兵刑陰陽律曆田乘地志字學族譜及老佛家書莫不通貫國
  朝故實名臣世次言之尤為精詳善楷法工篆籀京兆杜公本謂其
  妙處不減李陽冰為文章有奇氣舂容紆徐如老將統百萬兵雖旗
  幟鮮明戈甲焜煌不見有喑嗚叱吒之聲若先生者庶幾有德有言
  為一代之儒宗者矣先生既沒同門友戴良既著哀頌一篇以泄無
  窮之悲複恐先生之群行湮沒無以顯白於來世俾濓狀之濓雖不
  敏受先生之教為深因不讓而蒐羅缺逸評隲成章以附家乘之後
  雖言之不文幸無媿辭它日太常特為定諡史官特為立傳尚有采
  於此雲至正五年十月日門人金華宋濓謹狀

知识出处

柳待制文集二十卷附录一卷

《柳待制文集二十卷附录一卷》

元代诗文别集。20卷。柳贯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简称为《待制集》。卷首有危素、苏天爵、余阙所写的3篇序,余阙序写于至正十年(1350)。卷1—2为五言古诗,卷3为七言古诗,卷4为五言近体,卷5—6为七言近体,卷7为制、诰、表、笺、状、祝文、策问,卷8为谥议,卷9为碑铭、颂,卷10-11为墓志铭,卷12为墓志铭、塔铭、墓表、砖志,卷13为铭、辞、赞、箴、传、书,卷14-15为记,卷16为序,卷17为序、引、说,卷18-19为题跋。卷20为行状、祭文、诔、启,并有宋濂写于至正十一年(1351)的跋语。卷末是附录,所录都是有关柳贯的传记资料。据本书序跋,可知系余阙于至正十年自柳贯之子柳卣处得到柳贯文稿,约其门人宋濂、戴良编次为20卷。尚有未编入的诗907首、文248篇,编为别集20卷,未刻,藏于其后人家中。可知本集是经过筛选的,只保存了约三分之一的诗,约二分之一的文。柳贯早年诗文不自存稿,40岁以后始留文稿,并编为《北游》、《西雝》、《容台》、《钟陵》等7集,现存《柳待制文集》就是选自上述7种稿本。本集有元至正年间刊本,被影印编入《四部丛刊》,是流传较广的善本。

阅读

相关人物

宋濓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