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官制增損如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敏齋稿》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30002713
颗粒名称: 唐官制增損如何
分类号: I264.4
页数: 2
页码: 三-四
摘要: 这段文字是在讨论唐代官制的繁简问题。作者认为,官制应该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适度的增损,而不是单纯以繁简为标准。作者指出太宗削减官制的措施并非简化官制的必然选择,事实上太宗对官制的调整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作者提到唐代官制的增损范围,并认为官制的合宜性取决于体统的明确和本末问题的重视,而非私意参与其中。作者指出,官制的繁简问题应该根据时代和实际情况来评判,并非一概而论。
关键词: 唐代 官制 繁简问题

内容

論官制於後世當原其體統之所在毋徒以繁簡爲言也夫官自簡
  而至繁者其勢易自繁而至簡者其勢難故自三代以降內外之官
  大抵有增而無損或所損者一二而增者千百矣然則論唐官制者
  將在所損乎在所益乎以唐之因仍隋舊其可損者固爲不少而太
  宗併省內外之官君子獨以爲無益於繁簡之數而徒以啟後世紛
  更之漸者要必有其故也世變之推移天下之務日滋而官亦隨眾
  則自繁而至簡蓋其勢之所甚難者太宗犯其難而卒無以禁其勢
  之復趨於繁無怪也而吾察其體統之未明而本末輕重猶有未滿
  人意是其所以損者祇其所必增而名號祿秩之末要亦未暇深論
  也唐官制增損如何請因史臣之言而試求其增損之大略可乎夫
  唐虞建官惟百夏商官倍周官三百六十此其大略也夷攷周官之
  書自三公九卿等而至於下士之微略計之當不啻萬餘人矣然則
  由簡而至繁自三代固然也先王因時制宜不敢自泥於上古而徒
  慕其名以爲高然而其所增者後世卒不能有以易則亦順乎理勢
  之當然而本末之有序輕重之有等體統不亂而繁簡適宜非若後
  世之以私意參乎其間則所增者未見其不可損而或出於損者則
  亦未保其不復增也呼責後世以繁簡失宜則唐之太宗不容無議
  而謂太宗遂能削其繁而從古昔之簡者則其事誠未易言也史臣
  謂唐之官制名號祿秩因時損益大抵多仍隋舊其以隋之選部爲
  吏部起部爲工部侍內曰納言諸司郞曰郞中名號之增損僅若此
  以文武兩階而視隋之十八班以上公七百石而視隋之九百石其
  祿秩之增損亦不過是固未足深計至若三師散騎常侍之屬廢於
  隋而置於唐而拾遺補闕之數倍多於舊是其有增而無損者君子
  亦固未以是爲唐病也何者時異事變而難易之勢不同也雖然其
  亦有繁簡之宜而太宗猶未之察歟夫官之不容於不增者豈其事
  之誠多耶體統不明而本末輕重未免紊亂則官雖增多而事益不
  辦也天下之事總於冢宰而分治於六曹體統所係莫重於此杜魏
  預朝政而宰相無正官靖勣同三品而中書無常員既有六尙書以
  擬周之六典又有九寺以倣漢之九卿是尙得爲知體要乎吾不意
  太宗定內外之官求爲至簡而三公九卿乃獨不勝其紛雜者何爲
  也權分而無統政滯而不行將見官以不足病其事事以不足病其
  官而向之七百三十員豈盡足以待天下賢才乎自是而後有員外
  同正之號有檢校口攝判知之名而景龍之際官紀太紊斜封墨勅
  之敝益不容言矣噫太宗自以爲知所損矣而其敝乃至於益增自
  以爲復古官矣而其後乃至於不可守此非知其制而不明其政乎
  吾觀光武中興之初內外之官悉猶簡約而於三公九卿之職任殆
  若贅員史臣美其節約之制而自知橐閣議者猶深譏之亦以其體
  統之未明而繁簡之失宜焉耳太宗其無乃類是歟太宗一代之英
  主也其慨慕古昔之意自漢以來未見其比而所就僅若此或者因
  是謂治天下無以古官爲意循陋習遵敝政且甘心焉此甚可歎也
  故吾有大恨一焉以爲西漢創業之初不能上接三代之文物而惟
  秦舊是安是其機之一失也至唐則又慕古而未至卒使後世徒有
  絕望三代之意而機又再失矣君子得不嘆息於斯

知识出处

敏齋稿

《敏齋稿》

《敏齋稿》,宋吕殊著。殊字愚叔,永康太平鄉人。敏齋,其號也。嘉定戊辰進士,初擢江陵教授,再調温州。劉後谿、葉水心交器重之。積官至朝奉郎。少時嘗上書林大中,極言和議之非,書載《敏齋稿》中。稿二卷,繇《太平吕氏文集》録出,略加編訂付梓。季樵胡宗楙。

阅读

相关人物

呂殊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