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局方发挥一卷》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30001683
颗粒名称: 傷寒
分类号: R289.347
页数: 2
页码: 一至三
摘要: 朱彥脩列舉《和局劑方》中有關治傷寒之問題並進行論述解答。
关键词: 方剂 医学理论

内容

或曰仲景治傷寒著三百一十三方治雜病著金匱要略二十
   有三門厯代名方汗牛充棟流傳至今明效大驗顯然耳目今吾
  子致疑於局方無乃失之謬妄乎
  予曰醫之視病問證已得病之情矣然病者一身血氣有淺深體段
  有上下臓腑有内外時月有久近形志有苦樂資禀有厚薄能毒有
  可否標本有先後年有老弱治有五方令有四時某藥治某病某經
  用某藥孰為正治反治孰為君臣佐使合是數者計較分毫議方治
  療貴乎適中今觀局方别無病源議論止於各方條述證候繼以藥
  石之分兩脩製藥餌之法度而又勉其多服常服久服殊不知一方
  通治諸病似乎立法簡便廣絡原野冀獲一兎寧免許學士之誚乎
  仲景諸方實萬世醫門之規矩凖䋲也後之欲為方圓平直者必於
  是而取則焉然猶設為問難藥作何應處以何法許學士亦曰我善
  讀仲景書而知其意然未嘗全用其方局方制作將擬仲景耶故不
  揣荒陋敢陳管見倘䝉改而正諸實為醫道之幸今世所謂風病大
  率與諸痿證混同論治良由局方多以治風之藥通治諸痿也古聖
  論風論痿各有篇目源流不同治法亦異不得不辯按風論風者百
  病之長至其變化乃為他病又曰善行數變曰因於露風曰先受邪
  曰在腠理曰客曰入曰傷曰中厯陳五臓與胃之傷皆多汗而惡風
  其發明風邪係外感之病有臓腑内外虚實寒熱之不同若是之明
  且盡也别無癱瘓痿弱卒中不省僵仆喎斜攣縮眩暈語澁不語之
  文新舊所録治風之方凡十道且即至寳丹靈寳丹論之曰治中風
  不語治中風語澁夫不語與語澁其可一例看乎有失音不語有舌
  強不語有神昏不語有口禁不語有舌縱語澁有舌麻語澁治大腸
  風祕祕有風熱有風虚曽謂一方可通治乎又曰治口鼻血出夫口
  鼻出血皆是陽盛隂虚有升無降血隨氣上越出上竅法當補隂抑
  陽氣降則血歸經豈可以輕揚飛竄之腦麝佐之以燥悍之金石乎
  又曰治皮膚燥痒經曰諸痒為虚血不榮肌腠所以痒也當與滋補
  藥以養隂血血和肌潤痒自不作豈可以一十七兩重之金石佐以
  五兩重之腦麝香桂而欲以一兩重之當歸和血一升之童便活血
  一升之生地黄汁生血夫枯槁之血果能和而生乎果能潤澤肌肉
  之乾痩乎又曰治難産死胎血脉不行此血氣滯病也又曰治神魂
  恍惚久在牀枕此血氣虚病也夫治血以血藥治虚以補藥彼燥悍
  香竄之劑固可以刼滯氣果可以治血而補虚乎潤體丸等三十餘
  方皆曰治諸風治一切風治一應風治男子三十六種風其所主治
  甚為浩博且寒熱虚實判然逈别一方通治果合經意乎果能去病
  乎龍虎丹排風湯俱係治五臓風而排風又曰風發又似有内出之
  意夫病既在五臓道逺而所感深一則用麻黄三兩以發其表一則
  用腦麝六兩以瀉其衛而謂可以治臓病乎借曰在龍虎則有寒水
  石一斤以為鎮墜在排風則有白术當歸以為補養此殆與古人輔
  佐因用之意合吁臓病屬裏而用發表瀉衛之藥寧不犯誅伐無過
  之戒乎寧不助病邪而伐根本乎骨碎補丸治肝腎風虚乳香宣經
  丸治體虚換腿丸治足三隂經虚或因感風而虛或因虛而感風既
  曰體虚肝腎虚足三隂經虚病非輕小理宜補養而自然銅半夏葳
  靈仙荆芥地龍川練烏藥防風牽牛靈脂草烏羗活石南天麻南星
  檳榔等疏通燥疾之藥居補劑之大半果可以補虚乎七聖散之治
  風溼流注活血應痛丸之治風溼客腎經㣲汗以散風𨗳水以行溼
  仲景法也觀其用藥何者為散風何者謂行濕吾不得而知也三生
  飲之治外感風寒内傷喜怒或六脉沉伏或指下浮盛及痰厥氣虚
  大有神效治外感以發散仲景法也治内傷以補養東垣法也誰能
  易之脉之沈伏浮盛其寒熱表裏虚實之相逺若水火然似難同藥
  痰厥因於寒或能成功血氣虚者何以收救已上諸疑特舉其顯者
  耳若毫分縷析更僕未易盡也姑用寘之忘言

知识出处

局方发挥一卷

《局方发挥一卷》

一卷。元朱震亨撰。此书成于至元七年 (1347),约一万字。朱氏鉴于宋代编修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书所载,均以成药治病,不论病源,只于各方下条列证候,立法简便,只记用于所患证候,各药主治范围也有夸大之处,方中药物配伍也多于制方之法不合,而且多重用温补燥热之剂,失之过偏,因而根据该书中所存的重要问题列举三十一条,并逐一进行论述、解答,反对泥守旧说,提倡养阴、戒燥热的观点。指出 “病者一身血气有深浅,体段有上下,脏腑有内外,时月有久近,形态有苦乐,肌肤有厚薄,能毒有可否,标本有先后,年有老弱,治有五方,令有四时。某药治某病,某经用某药,孰为正治反治,孰为君臣佐使,合是数者,计较分毫,议方治疗,贵在适中”。必须辨证施治。其所论述,多结合其学术见解及临床治验案例加以发挥,着重阐发了作者主张滋阴降火法则的具体运用,是丹溪学派的一部重要理论著作,对后世影响颇著。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彥脩
责任者
吳中珩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