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渡亭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楓山集》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15272
颗粒名称: 待渡亭記
分类号: K877.42
页数: 3
页码: 六十八-七十一
摘要: 本文记述了平渡是兰邑西北20里的一个市镇,是水陆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吴氏家族在这里经营盐业并成为巨富,但不忘初心,致力于行善积德。他们修路、建义渡、修亭、置田产等,以保障百姓过河的需求并维护设施。吴氏家族的善举被当地百姓称为“好善”,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他们的福报连连,正如徐宗仁、窦禹钧等人一样。
关键词: 碑记 中国 明代

内容

距蘭邑西北二十里有鎭曰平渡在浙南諸邑爲四
  達之逵當水陸之㑹商旅所集百貨所聚而鹽爲最
  夥關津在焉凡四方輿馬之經行負擔之往來日
  以千數居民數百家咸以貨殖爲業有吳君某者以
  鬻鹽爲巨賈而富甲一鄉其父某翁業雖謀利而不
  爲楊氏之爲我頗有濟人利物心人以善人目之至
  君纘承先志益修善行其鎭濱大溪自關下至津所
  雖不遠百數步而蹊徑崎嶮或雨濕泥滑則行者蹜
  足促步慮有傾跌不便於登降翁始命工伐石甃平
  其險爲數級以便人行而未能周也君遂益以巨石
  廣其所甃而爲周道人皆德之其溪水深廣不可厲
  揭人以小舟濟渡而厚取其直以爲利有貧困無路
  費者皆望洋不得渡至有爭渡而溺于水者翁始作
  舟爲義渡以普濟於眾而財力有限亦弗能久也君
  始爲可久之謀旣新其舟矣又募人操舟以主守其
  渡使舟不至於速毀且割地幾畝以衣食其人使彼
  有所資而渡者無取索之患自其艾年以至于耋歲
  且三紀而舟楫屢經修作而所濟未嘗廢也其渡之
  東岸曠無人居舟或未至人來渡者皆露立以俟或
  値暴風烈日雨雪不虞之變無所潛避其苦爲甚君
  又於其地作室數楹周以垣墻外立大門扁曰待渡
  之亭而設坐臥之具于亭中使晝行而倦者可以休
  息暮行而無歸者可以棲宿人又莫不以爲德焉然
  猶恐其久而或廢也又置田若干畝別贮其租而積
  之以爲異時修治舟楫及亭舍之資使其義渡永無
  廢革則雖一事之微而其濟物之念久而彌篤亦可
  嘉矣今君之孫琦具其顚末來告于予而文以訓示
  後人使勿忘其所有事焉非有志於繼述者乎予惟
  天地以生物爲心而貞元相繼謂之繼善人以濟人
  利物爲心而念茲在茲謂之好善天人之心同一善
  也苟人心能久於善則天心必福其善矣書稱作善
  降祥易稱積善餘慶夫祥之與慶皆福之大而命於
  天者也豈一朝一夕之善可以襲而取之哉故必曰
  作善積善欲人之念念不忘而久於其道若詩所謂
  永言配命者則多福不求而至矣昔徐宗仁好善而
  以鐵舟濟渡觸石不碎所濟非一時竇禹鈞積德行
  善而葬死嫁孤得遺不取所行非一善後皆壽延三
  紀貴及子孫彼非善之久於其道者能若是乎今君
  之爲是渡也經營措置周悉萬全自壯至老不厭不
  倦亦庶幾能久於其道者乃今壽躋八表貲累千金
  亦既獲天之福矣苟能推廣是心達於他事凡可濟
  人利物者無不爲焉則天之所福奚止于是耶又能
  推其所爲以敎于其家使子子孫孫皆能心君之心
  而行君之行愈久而無斁焉則天之所福又將使今
  之吳氏爲昔之徐竇矣豈止一身之富壽而已哉此
  予之所深望也故不辭而爲之記

知识出处

楓山集

《楓山集》

明章懋撰。懋有《枫山语录》,已著录。懋初在词垣,以直谏著名。今集中第一篇即其原疏。考元夕张灯,未为失德,词臣赓韵,亦有前规。而反覆力争,近乎伊川之谏折柳,未免矫激太过。然其意要不失于持正,故君子犹有取焉。至其生平清节,矫矫过人,可谓耿介拔俗之操。其讲学恪守前贤,弗逾尺寸,不屑为浮夸表暴之谈。在明代诸儒,尤为淳实。《明史》本传称,或讽之为文章,则对曰:“此小技耳,予弗暇。”有劝以著述者,曰:“先儒之言至矣,芟其繁可也。”盖其旨惟在身体力行,而于语言文字之间非所留意。故生平所作,止于如此。然所存皆辞意醇正,有和平温厚之风。盖道德之腴,发为词章,固非蜡貌栀言者所可比尔。

阅读

相关人物

章懋
责任者
胡鳳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