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庵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14635
颗粒名称: 清泉庵記
分类号: I214.82
页数: 2
页码: 三十至三十一
摘要: 明蘇伯衡為清泉庵寫的一篇記。
关键词: 别集 文集

内容

洪武十六年春余客平陽厭闤闠之喧囂思得寂寞
  之地澄坐滌慮焉余友前蒙隂縣主簿林敬伯乃相
  與之縣南嶺門之清泉庵初取道林氏屋側復折而
  逕朱陳二氏居之前後以入庵為屋若干間大山屏
  其東天妃祠峙其南祠之祝史廬於其西劉氏園於
  其北湫隘猶民家耳前則東山九凰諸峯森秀環列
  暖翠飛襲庭戶使人有夐塵之思固自可樂也庵僧
  曰東源順師嚴重簡默對坐移時視瞻不苟類有道
  者余心異而喜之暮返而朝往於此兼旬矣乃知師
  年十八得度傳法于虛白日公後三十有三年為洪
  武戊申司藏鑰江心其夏指揮何公高其行言於郡
  禮請住持神山禪寺又三年謝去其徒栖于歸元七
  年敬伯尊人彦輝與詹仲輝者以兹庵久虛率里人
  延致之人固疑師之不屑也而師欣然不拒夫領衆
  叢林升坐說法號為長老而居之不擇乃爾不惟不
  擇居而安完其缺興其廢未嘗不盡心焉此豈非有
  道者哉師以庵未有記具石求記而吳君元範又為
  之請乃書曰庵剏于宋淳熙間名正因堂檀越吳氏
  始居此者曰正覺大師傳六世而至太古聞元至正
  甲午燬於寇太古罄其私槖經營興復甫樹前殿未
  及視其成而報緣盡矣師狥衆之請來主此則戊午
  夏也塗塈前殿建後殿闢僧堂翼以兩廡嚴像設其
  中皆出於師以介清泉坊改今名永業僅五畝凡瓶
  錫之集香花燈燭之供日用食飲之需皆仰衆施亦
  惟師道行足以起人敬信以故施者相踵也師縣之
  萬全鄉人俗吳氏云

知识出处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十六卷。明苏伯衡撰。苏伯衡,字平仲,浙江金华人。伯衡博学勤奋,元末时负誉于乡,明初,用为国子学录,后迁学正,著《苏平仲集》。是集凡十六卷,初刻于洪武年间,由林方直编辑。卷首有刘基洪武四年(1371)序、宋濂洪武十三年(1380)序。收文十五卷、诗一卷。其文颇受宋濂等人推重,宋濂在 《送平仲还乡序》称:“平仲辞章,体裁严比,姿态横逸,如春阳被物,或根或芗,或卉或条,或大或小,或圆或扁,各随其物而畅之,无有同者。”显然是过誉之辞。郑瑗《井观琐言》则称 “其用意太苦、遣辞太繁缛,不可为法,”道出了苏伯衡为文的弊病所在。其诗作较少,且无佳作。集末有洪武八年 (1375)胡翰跋语,称苏伯衡选为太学官,“居太学六年。”考《明史》称苏伯衡在丙午 (元至正二十六年,即1366年)为国子学录,苏伯衡所著《国子学同官记》称以丁未 (元至正二十七年,即1367年)升学正,其诗文又有庚戌 (明洪武三年,即1370年) 七月十日奉命编《摩国史口号》,则苏伯衡由学正擢编修,实在洪武三年(1370)上距丙午仅五年,是胡翰误将时间多记一年。是集为正统七年 (1442)处州 (今浙江丽水等地)推官黎谅所重刻,收入《四库全书》。还存有《金华丛书》(同治光绪本、民国补刊本) 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蘇伯衡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