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歸元禪寺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14633
颗粒名称: 太平歸元禪寺記
分类号: I214.82
页数: 2
页码: 二十五至二十八
摘要: 明蘇伯衡為太平歸元禪寺寫的一篇記。
关键词: 别集 文集

内容

平陽有新寺曰太平歸元其䂓模雄傑鉅麗環邑之
  境唐宋以來列刹皆未能或過之元後至元中邑長
  者吳君良佐之所剏也其為事甚偉而其為力亦勤
  矣今四十有五年吳君卒亦十二年於兹而未有登
  載其子常孫平若恐來者不知所自爰礱石介鎮撫
  譚君濟翁求余為之記吳君素好施與每歲夏秋之
  交輒發粟周其鄉鄰嘗造舟飛雲渡廪篙師操以
  濟往來者買地一區縣北搆亭其間殯不能葬者既
  而自謂此足以行吾義未足以率人為善且吾儕生
  長安樂于太平之世皆上之賜也願藉佛力以報焉
  而縣之西雅山之下其地沖爽以居佛誠宜於是以
  至順壬申夏度地八十餘畝夷高而增卑堙窪而支
  阤使平正如一遂以後至元已卯秋八月乙未興役
  中為大佛寶殿四阿崇三十有六尺益其尺十四以
  為廣深視廣不及二尺左右翼之深廣如之殿之後
  法堂祖師祠侍者寮居左檀越祠首座寮居右法堂
  之後觀音閣又後為茶堂為方丈殿之前山門三間
  門東門西翼以夾各二為維那知客之寮夾之東西
  各一樓東樓搆經一大藏庋焉西樓範銅為鉅鐘縣
  焉門之外臺門臺門之前為放生池其上為梁其前
  樹扶闌又前列七成浮圖而其數如成皆美石為之
  左右廡各十有七間自法堂屬千門中左廡為伽藍
  祠而廡後曰庫廳曰行堂曰廚院在焉曰東庵曰倉
  司又在其後中右廡為會善祠而廡後曰旃檀林曰
  選佛場曰照堂在焉曰西庵曰湢圊又在其後殿而
  方丈方丈而門外至于臺門内至于庖湢與夫作役
  之舍屋以間計通百有六十有八凡事佛之儀物奉
  僧之器用制所宜有者罔不精備而穹垣厚礎脩術
  崇階稱之木石瓴甓釘灰丹漆匠傭之直為四十萬
  五十緡為米九千八百石佛菩薩阿羅漢以至護法
  天王之像設悉塗以黄金為金百十有八兩以至正
  乙酉春二月甲戌訖功而比丘智通實始終効其勞
  是秋迎致逆川順禪師主之又割田千二百畝為恒
  產勑賜今額定為十方禪院仍下璽書護持則明年
  夏四月也帝師亦錫吳君號正心德大圜悟居士云
  尚論其世盖有元豐豫之際於時郡邑間厚積之家
  百倍吳氏富埒封君者固多皈心真乘喜施不靳者
  亦未嘗無之名藍上刹方興土木之功捐十金資之
  以田數十百畝助其不及則自以為輕財好施而人
  亦與之輕財好施之名觀吳君獨力自任以濟登慈
  風斯下矣自昔為浮圖氏建大寺市大田非王公則
  戚畹也吳君一布衣男子耳十餘年而能為王公戚
  畹之所為此其材且智為何如抑聞之寺落成之日
  吳君年未六十即寘家事不問作樓四楹於方丈之
  西埀入處之焚香默坐閱月踰時不出戶二十載猶
  一日年八十有四一日閲般若經終卷遽入室延寺
  衆語之曰老居士今行矣幸大衆稱揚佛號訣别合
  掌随衆稱揚而逝夫離俗去智䆒竟生死偉特如是
  豈非所謂知施實相起慈悲心發願回向具足方便
  成就無上菩提佛果者與孰得以造寺功德為人天
  小善有漏之因而議之哉常等克念父祖之勤勞汲
  汲為求文昭示寺僧使知剏始之不易而相與保守
  於無窮亦可謂賢孝子孫矣

知识出处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十六卷。明苏伯衡撰。苏伯衡,字平仲,浙江金华人。伯衡博学勤奋,元末时负誉于乡,明初,用为国子学录,后迁学正,著《苏平仲集》。是集凡十六卷,初刻于洪武年间,由林方直编辑。卷首有刘基洪武四年(1371)序、宋濂洪武十三年(1380)序。收文十五卷、诗一卷。其文颇受宋濂等人推重,宋濂在 《送平仲还乡序》称:“平仲辞章,体裁严比,姿态横逸,如春阳被物,或根或芗,或卉或条,或大或小,或圆或扁,各随其物而畅之,无有同者。”显然是过誉之辞。郑瑗《井观琐言》则称 “其用意太苦、遣辞太繁缛,不可为法,”道出了苏伯衡为文的弊病所在。其诗作较少,且无佳作。集末有洪武八年 (1375)胡翰跋语,称苏伯衡选为太学官,“居太学六年。”考《明史》称苏伯衡在丙午 (元至正二十六年,即1366年)为国子学录,苏伯衡所著《国子学同官记》称以丁未 (元至正二十七年,即1367年)升学正,其诗文又有庚戌 (明洪武三年,即1370年) 七月十日奉命编《摩国史口号》,则苏伯衡由学正擢编修,实在洪武三年(1370)上距丙午仅五年,是胡翰误将时间多记一年。是集为正统七年 (1442)处州 (今浙江丽水等地)推官黎谅所重刻,收入《四库全书》。还存有《金华丛书》(同治光绪本、民国补刊本) 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蘇伯衡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