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林子山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14626
颗粒名称: 贈林子山序
分类号: I214.82
页数: 2
页码: 十一至十四
摘要: 明蘇伯衡為贈林子山寫的一篇序。
关键词: 别集 文集

内容

人之生不幸而失身或為農圃負販或為百工技藝
  或為皁隸倡優否則不幸或病狂易或癡騃或冥頑
  而或矇或瞶或瘖或跛則其最不幸者也而吾之生
  也幸而不跛不瘖不聵不矇且幸不冥頑不癡騃不
  病狂易于凡皁隸倡優也百工技藝也農圃負販也
  幸皆不失身為之則吾之有生也夫豈易哉又況羣
  于萬物而靈于萬物齒于衆人而賢于衆人與天地
  並立相為終始者乎于此見吾生之甚不易也古之
  士知生之如此其不易也是以慄焉而不寧汲汲焉
  務以遷善補不足俛焉日夜自強而不敢以斯須而
  肆焉忘道苟頹然而不省宴然佚居侈然飽食而頑
  然不務進脩而懵然不聞大道吾見其面墻而立冥
  行妄蹈與矇者瞶者瘖者跛者奚以異師心自用戾
  常失正與病狂昜者癡騃者冥頑者奚以異其名為
  士而其失身固有甚于為農圃負販者為百工技藝
  者為皁隸倡優者雖曰萬物之靈終亦必與草木鳥
  獸衆人同歸于腐壞澌盡泯沒而已尚何參天地而
  相與終始之望乎嗟夫士之貴賤在聞道道之存亡
  在所學世降習汚天下之士於是始以為士之貴者
  在乎爵位之崇高威權之隆赫意氣之充溢名譽之
  光輝而相率馳騁於俗學以追世好之不暇其於道
  之存亡一切不暇顧也脱有偭流俗而希賢哲務正
  學而遵古道者出乎其間舉天下之士不以為迂濶
  則以為計左不相與詆之則相與咲之矣矧肯舍其
  學而與之共學乎嗚呼此亦不思夫有生之不易而
  已矣此亦甘心為草木鳥獸衆人之歸而已矣不亦
  大可悲也夫於斯時也而有人焉能自拔于今之人
  求合于古之士即文獻之邦就當世之碩儒以講求
  洙泗濂洛之學為已事若子山者豈苟慕其名哉豈
  要譽于士林哉豈將以眩遠近之聽聞哉其殆灼知
  生之不易而不忍為草木鳥獸衆人之歸也云爾推
  此志也則子山誠亦超于人而有合于古矣何取于
  余也顧乃不忘下問而求益焉余也雖嘗抗顔一日
  為國子師然自幼侍遊他邦中遭海内變故憧憧焉
  挈挈焉加之近歲不幸而矇且瞶焉而於鄉學昧昧
  焉則其於道亦可見矣將安所進於子山乎獨念夫
  有形則必有神神者何精華果銳之氣也凡物莫不
  恃之以立而人為甚古之君子幼而壯壯而老老而
  至於死道以為己任足乎内無待乎外不淫於富貴
  不詘於貧賤不奪於禍福不撓於憂患不回於勢利
  不愧於俯仰皆是氣之所為也而不可不養也是氣
  也在人在天地一也朝氛之絪緼彌六合而薄三辰
  非不勃然盛矣然不崇朝而銷液矣詎足恃乎雖在
  天地猶然況在人乎夫是以貴乎有所養也故曰其
  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乎天地之間
  此余不敢以疾疢而不加勉也余之所願學者如此
  子山其謂斯何苟有意焉尚勉旃以從事則不患鋭
  于始而消沮于終可以䆒有為之志而極其材力之
  所至遊於高明之域不在余則在子山矣又何任重
  道遠之慮哉

知识出处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十六卷。明苏伯衡撰。苏伯衡,字平仲,浙江金华人。伯衡博学勤奋,元末时负誉于乡,明初,用为国子学录,后迁学正,著《苏平仲集》。是集凡十六卷,初刻于洪武年间,由林方直编辑。卷首有刘基洪武四年(1371)序、宋濂洪武十三年(1380)序。收文十五卷、诗一卷。其文颇受宋濂等人推重,宋濂在 《送平仲还乡序》称:“平仲辞章,体裁严比,姿态横逸,如春阳被物,或根或芗,或卉或条,或大或小,或圆或扁,各随其物而畅之,无有同者。”显然是过誉之辞。郑瑗《井观琐言》则称 “其用意太苦、遣辞太繁缛,不可为法,”道出了苏伯衡为文的弊病所在。其诗作较少,且无佳作。集末有洪武八年 (1375)胡翰跋语,称苏伯衡选为太学官,“居太学六年。”考《明史》称苏伯衡在丙午 (元至正二十六年,即1366年)为国子学录,苏伯衡所著《国子学同官记》称以丁未 (元至正二十七年,即1367年)升学正,其诗文又有庚戌 (明洪武三年,即1370年) 七月十日奉命编《摩国史口号》,则苏伯衡由学正擢编修,实在洪武三年(1370)上距丙午仅五年,是胡翰误将时间多记一年。是集为正统七年 (1442)处州 (今浙江丽水等地)推官黎谅所重刻,收入《四库全书》。还存有《金华丛书》(同治光绪本、民国补刊本) 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蘇伯衡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