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選唐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14588
颗粒名称: 古詩選唐序
分类号: I214.82
页数: 2
页码: 二十九至三十二
摘要: 明蘇伯衡為撰寫的一篇古詩選唐序。
关键词: 别集 文集

内容

詩之有風雅頌賦比興也猶樂之有八音六律六呂
  也八音六律六呂樂之具也風雅頌賦比興詩之具
  也是故樂工之作樂也以六律六呂而定八音詩人
  之作詩也以賦比興而該風雅頌但詩人作詩之初
  因事而發於言不若樂工作樂之初先事而為之制
  焉耳於戲韶簫也大夏也大武也以至于秦魏齊諸
  國其樂之作也陳之以八音和之以律呂未嘗不同
  也而其音則未嘗同也商也周也魯也以至于𨚍鄘
  衛諸國其詩之作也經之以風雅頌緯之以賦比興
  未嘗不同也而其音則未嘗同也樂音之有治有忽
  不係八音六律六呂而係世變詩音之有正有變係
  風雅頌賦比興而不係世變哉夫惟詩之音係乎世
  變也是以大小雅十三國風出於文武成康之時者
  則謂之正雅正風出於夷王以下者則謂之變雅變
  風風雅變而為騷些騷些變而為樂府為選為律愈
  變而愈下不論其世而論其體裁可乎李唐有天下
  三百餘年其世蓋屢變矣有盛唐焉有中唐焉有晚
  唐焉晚唐之詩其體裁非不猶中唐之詩也中唐之
  詩其體裁非不猶盛唐之詩也然盛唐之詩其音豈
  中唐之詩可同日語哉中唐之詩其音豈晚唐之詩
  可同日語哉昔襄城楊伯謙選唐詩為唐音録蜀郡
  虞文靖公序之慨夫聲文之成係於世道之升降而
  終之以一言曰吾於伯謙之録安得不歎夫知言之
  難也蓋不能無憾焉無他文之日降譬如水之日下
  有莫之能禦者故唐不漢漢不秦秦不戰國戰國不
  春秋春秋不三代三代不唐虞自李唐一代之詩觀
  之晚不及中中不及盛伯謙以盛唐中唐晚唐别之
  其豈不以此乎然而盛時之詩不謂之正音而謂之
  始音衰世之詩不謂之變音而謂之正音又以盛唐
  中唐晚唐並謂之遺響是以體裁論而不以世變論
  也其亦異乎大小雅十三國風之所以為正為變者
  矣詩與樂固一道也不審音不足以知樂不審音則
  何以知詩伯謙之於音如此則其於詩也可見矣此
  文靖之所以不能無憾也歟平陽林敬伯蚤歲誦文
  靖之序深有槩乎其衷及遊國學質諸博士貝延琚
  劉子憲而知唐音去取出其嗜好也其友蒙隂縣簿
  暇日乃更選焉非有風雅騷些之遺韻者不取也得
  七百六首随其世次釐為六卷以所選皆五七言古
  詩故目為古詩選唐敬伯之言曰竊聞詩緣情而作
  者也其部則有風雅頌其義則有賦比興其言或三
  或四或五或六或七其篇或長或短初曷嘗拘拘於
  其間哉又曷嘗曰我為風為雅為頌也因事而作出
  於國人者則曰風出於朝廷者則曰雅用之宗廟郊
  社者則曰頌又曷嘗曰我為賦為比為興也成章之
  後直陳其事則曰賦取彼譬此則曰比托物起意則
  曰興如斯而已矣奈何律詩出而聲律對偶章句拘
  拘之甚也詩之所以為詩者至是盡廢矣故後世之
  詩不失古意惟有古詩而今於唐詩亦惟選古律以
  下則置之而況唐之詩近古而尤渾噩莫若李太白
  杜子美至於韓退之雖材高欲自成家然其吐辭暗
  與古合者可勝道哉而唐音乃皆不之録今則不敢
  不録焉余偉其論之確識之夐而選之精也是以備
  著之於戲此詩選勝於唐音遠甚使文靖復生而見
  之寧不快於其意必有以發揮敬伯之用心者矣惜
  乎九原莫作顧使余序其篇端也

知识出处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十六卷。明苏伯衡撰。苏伯衡,字平仲,浙江金华人。伯衡博学勤奋,元末时负誉于乡,明初,用为国子学录,后迁学正,著《苏平仲集》。是集凡十六卷,初刻于洪武年间,由林方直编辑。卷首有刘基洪武四年(1371)序、宋濂洪武十三年(1380)序。收文十五卷、诗一卷。其文颇受宋濂等人推重,宋濂在 《送平仲还乡序》称:“平仲辞章,体裁严比,姿态横逸,如春阳被物,或根或芗,或卉或条,或大或小,或圆或扁,各随其物而畅之,无有同者。”显然是过誉之辞。郑瑗《井观琐言》则称 “其用意太苦、遣辞太繁缛,不可为法,”道出了苏伯衡为文的弊病所在。其诗作较少,且无佳作。集末有洪武八年 (1375)胡翰跋语,称苏伯衡选为太学官,“居太学六年。”考《明史》称苏伯衡在丙午 (元至正二十六年,即1366年)为国子学录,苏伯衡所著《国子学同官记》称以丁未 (元至正二十七年,即1367年)升学正,其诗文又有庚戌 (明洪武三年,即1370年) 七月十日奉命编《摩国史口号》,则苏伯衡由学正擢编修,实在洪武三年(1370)上距丙午仅五年,是胡翰误将时间多记一年。是集为正统七年 (1442)处州 (今浙江丽水等地)推官黎谅所重刻,收入《四库全书》。还存有《金华丛书》(同治光绪本、民国补刊本) 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蘇伯衡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