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孝義集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14587
颗粒名称: 吳氏孝義集序
分类号: I214.82
页数: 2
页码: 二十七至二十九
摘要: 明蘇伯衡為吳氏孝義集撰寫的一篇序。
关键词: 别集 文集

内容

孝義里在諸暨縣節孝鄉即南宋賈恩所居里也恩
  事見會稽志而里實由恩以名里之吳氏其先世居
  開化鄉之峽上宋熙寧中玄丘居士泗由峽上來遷
  而孝義之有吳氏自此始傳十一世至筠西翁宗元
  而家益裕族益大乃同室廬以處合釜㸑以食通其
  有無共其休戚子孫遵之今且五世矣閨門之内秩
  秩乎其肅穆也羣從之間抑抑乎其慈良也小大之
  政井井乎其有倫紀也吉凶之禮鑿鑿乎其中榘度
  也鄰里之中諄諄乎其盡恩禮也僕隸之微循循乎
  其能謹勑也道其里指其門而相告曰此居孝義里
  而行義無愧前烈者確乎人人無間言也筠西之孫
  鉞念作始之難而懼保終之不易尚冀來者無替詔
  謀而相與繼述之此孝義集之所以編也親親之道
  莫大乎昭本始故譜圖先之閑家之方莫急於守先
  訓故家教家範次之文辭所以鋪張德美者也故記
  序銘贊次之而歌行附焉墓誌所以埀示悠久者也
  故碑銘行狀次之而輓詩附焉人之交也各以其類
  觀其交際而其人之賢否攸見故尺牘次之犬人畜
  也性於孝感於人而然也故孝犬録次之釐為八卷
  繕寫成帙因其鄉先達桂仲晦請余為之序予觀天
  下之物厚其積而後其勢隆浚其源而後其流遠世
  家之澤有引而無替未有不由子孫之善繼善述者
  也善繼述者將何所致其力哉亦惟盡心於日用彛
  倫之所當為者而已耳是故父慈而子孝夫義而婦
  順兄友而弟恭上和而下睦家之肥也父子之慈孝
  夫婦之義順兄弟之友恭上下之和睦孰使之性使
  之也性本於天而人同此理故賈氏之於吳氏姓雖
  異而孝義之行若出一人自南宋至于今時雖殊而
  孝義之聞若在一時性之在我雖異時異姓之人猶
  且同之何獨至於同時同姓之人而不同乎是集之
  編其名蓋有由矣夫以八卷之書不忘其所始則觀
  是集之人其可忘其所本乎故能充孝義之性斯能
  盡孝義之實盡孝義之實斯能延孝義之慶延孝義
  之慶斯不失為孝義者之後而可以居孝義之里詩
  書所稱聿脩厥德追配前人鉞寧不望之來裔乎尚
  懋勉之不然徒有是編也亦末矣

知识出处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十六卷。明苏伯衡撰。苏伯衡,字平仲,浙江金华人。伯衡博学勤奋,元末时负誉于乡,明初,用为国子学录,后迁学正,著《苏平仲集》。是集凡十六卷,初刻于洪武年间,由林方直编辑。卷首有刘基洪武四年(1371)序、宋濂洪武十三年(1380)序。收文十五卷、诗一卷。其文颇受宋濂等人推重,宋濂在 《送平仲还乡序》称:“平仲辞章,体裁严比,姿态横逸,如春阳被物,或根或芗,或卉或条,或大或小,或圆或扁,各随其物而畅之,无有同者。”显然是过誉之辞。郑瑗《井观琐言》则称 “其用意太苦、遣辞太繁缛,不可为法,”道出了苏伯衡为文的弊病所在。其诗作较少,且无佳作。集末有洪武八年 (1375)胡翰跋语,称苏伯衡选为太学官,“居太学六年。”考《明史》称苏伯衡在丙午 (元至正二十六年,即1366年)为国子学录,苏伯衡所著《国子学同官记》称以丁未 (元至正二十七年,即1367年)升学正,其诗文又有庚戌 (明洪武三年,即1370年) 七月十日奉命编《摩国史口号》,则苏伯衡由学正擢编修,实在洪武三年(1370)上距丙午仅五年,是胡翰误将时间多记一年。是集为正统七年 (1442)处州 (今浙江丽水等地)推官黎谅所重刻,收入《四库全书》。还存有《金华丛书》(同治光绪本、民国补刊本) 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蘇伯衡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