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14576
颗粒名称: 張正傳
分类号: I214.82
页数: 2
页码: 五至七
摘要: 明蘇伯衡撰寫的一篇傳記。
关键词: 别集 文集

内容

張孝子者名正字思中溫之平陽登瀛里人九歲父
  仲達喪鞠於母林十三歲母瘡發於額左角瘍醫視
  之曰此瘡惡不可言腫若至鼻雖秦越人不知爲計
  矣正憂懼蒼黃走城隍祠匍匐泣禱引刀刲股肉持
  還家鬻粥以食母瘡立愈初瘍醫見其母之瘡之愈
  而不知其愈也正食身股肉駭曰吾見患此瘡者十
  人十不救張母獨無恙何哉巳而其事頗聞人比之
  孝已正事母極孺慕之情事無鉅細不咨決不行年
  三十娶婦陳帷帳衾褥施于床者雜以錦繡正曰吾
  在襁抱時母推燥而就溼今吾母寢處何如而吾乃
  𥨊處此於吾安乎即以讓其母陳事姑稍懈正輒曰
  娶所以爲養也若不盡力奉吾母何以爾爲陳嘗有
  間言正曰我豈孝衰於妻子耶不然此言何自至白
  其母切責其妻其妻亦感悟更爲恭順之行洪武丁
  已秋母滯下伏枕血糞淋漓正時以手掬去之了無
  難色後六年春母疾病衆醫人人以爲切其脉察其
  證不可爲正曰吾聞父母有疾雖不可爲無坐視而
  不營捄之理驕于東嶽行祠復刲股和藥藥未進而
  母病革矣母没朝夕悲號感動聞者及既葬日至墓
  所未嘗不流涕於戲正可謂孝義人也己或曰吾見
  其孝矣烏在其為義也曰正持身端謹見人交通權
  貴漁貨賄以自肥愀然曰一時意誠快如子孫何其
  家無餘資鄉鄰故舊喪不能舉者必竭力周之而又
  率好義者往助之有葉本者家貧母老而病篤會有
  召命本且行恐母不諱無誰為收悲甚正曰而母誠
  不諱棺歛吾責也本行將半歲其母死正遂買棺收
  之本丁憂來歸數日亦死一子猶未晬收之亦正也
  如此凡十餘人可不謂之義也乎余友譚君濟翁素
  慎許可特推許正余固意其必有過人者及邑士林
  斌徐光為余道其事乃益知正之過人而譚君之推
  許不偶然矣昔閔損孝而孔子稱之匡章非不孝而
  孟子辯之豈為二子計哉聳善扶義庶夫人知所勸
  爾孔孟之時去古未遠也且猶如此況千百載之下
  乎若正者亦難能矣論著于篇余烏得而廢諸

知识出处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十六卷。明苏伯衡撰。苏伯衡,字平仲,浙江金华人。伯衡博学勤奋,元末时负誉于乡,明初,用为国子学录,后迁学正,著《苏平仲集》。是集凡十六卷,初刻于洪武年间,由林方直编辑。卷首有刘基洪武四年(1371)序、宋濂洪武十三年(1380)序。收文十五卷、诗一卷。其文颇受宋濂等人推重,宋濂在 《送平仲还乡序》称:“平仲辞章,体裁严比,姿态横逸,如春阳被物,或根或芗,或卉或条,或大或小,或圆或扁,各随其物而畅之,无有同者。”显然是过誉之辞。郑瑗《井观琐言》则称 “其用意太苦、遣辞太繁缛,不可为法,”道出了苏伯衡为文的弊病所在。其诗作较少,且无佳作。集末有洪武八年 (1375)胡翰跋语,称苏伯衡选为太学官,“居太学六年。”考《明史》称苏伯衡在丙午 (元至正二十六年,即1366年)为国子学录,苏伯衡所著《国子学同官记》称以丁未 (元至正二十七年,即1367年)升学正,其诗文又有庚戌 (明洪武三年,即1370年) 七月十日奉命编《摩国史口号》,则苏伯衡由学正擢编修,实在洪武三年(1370)上距丙午仅五年,是胡翰误将时间多记一年。是集为正统七年 (1442)处州 (今浙江丽水等地)推官黎谅所重刻,收入《四库全书》。还存有《金华丛书》(同治光绪本、民国补刊本) 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蘇伯衡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