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銘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14571
颗粒名称: 王銘傳
分类号: I214.82
页数: 4
页码: 三十六至四十一
摘要: 明蘇伯衡撰寫的一篇傳記。
关键词: 别集 文集

内容

廣威將軍指揮王公名銘字子敬和州人歲乙未平
  章豫國俞公起兵於無為之海子口以應今上公往
  從之豫國公一見公大奇之留居帳下夏六月從攻
  下采石磯乘勝取太平而元中丞蠻子海牙復以兵
  屯采石丙申三月豫國公與常恐武王合兵攻之公
  以驍勇俾居奇兵之列正兵方與之合公率諸奇兵
  大譟𢷬之其衆不能支遂破其水寨三月從攻陳也
  先營於殷巷拔之進克建康鎭江七月僞吳張士誠
  軍薄鎭江擊走之追奔至江陰石牌而還八月從攻
  常州會青軍叛去與僞吳軍合乃還軍援大將軍徐
  公於牛塘丁酉三月從攻下宜興七月與僞吳軍大
  戰於太湖流矢中左臂引刀出鏃復戰勇氣彌厲豫
  國公勞之曰力戰而創不恤壯士壯士李陵賢將也
  其麾下士裹創而戰固當顧予何人而得此於爾哉
  八月從攻朱州判軍於石牌戊戌四月復從豫國公
  繫通州拔黃橋鵝項張榮等寨有白金文绮之賜遂
  從攻雙刀趙於池州之樅陽冬十有二月從上親征
  婺州庚子五月偽漢陳友諒軍大太平犯龍灣從豫
  國公迎擊敗之逐北至外石公獨馳入其陣敵攢槊
  剌公傷頰而公轉旋三周殺傷過當流血淋漓不顧
  也賜文绮銀椀各一上察公忠謹辛丑六月拔於行
  伍以備禁衛佩刀劍侍左右無寒暑朝夕頃刻不離
  八月從上取江州癸卯八月僞漢軍犯南昌上親督
  諸將往討之公被堅執銳扈從遇友諒於彭蠡湖之
  康郞山聯舟酣戰湖水盡赤友諒軍敗退保鞋山我
  舟蔽江面扼湖口者旬有五日友諒軍乏食出禁江
  口求戰又大敗之友諒中矢死兩戰公賈勇爭先功
  爲多尋分遣諸裨將撫定荆湖公往英山縣諭沈頭
  陀等曰爾主連城數十方地萬里精兵百萬大艦數
  千猶不能全而一旦送死禁江口爾等保區區尋丈
  之險況能久生涉今大兵四出追討僞漢遺孽爾不
  早歸順尙安所逃死乎弗聽遂加兵諸壁壘悉平有
  功擢管軍百戸甲辰三月從黑丁指揮往擊廬州七
  月克之八月往援安豐乙巳五月從常忠武王攻下
  安陸襄陽九月還攻秦州閏十月克之丙午夏四月
  轉擊淮安又下其秋上命諸將攻浙西公從常忠武
  王直趨湖州之毗山與敵兵水陸鑒戰敵兵敗北直
  抵城下公與有功僞丞相張士信悉境內精兵來援
  屯於舊館出我師之背忠武玉簡伉徤士由大全港
  繞入東阡復出敵背爲奇兵以分其勢且塡壅溝港
  絕其歸路公在行挺戈先驅盡晝夜之力又敗其援
  兵僞元帥徐義之衆於鳥鎭冬十月舊館降十有一
  月湖州亦下遂攻蘇州大小之戰數十丁未九月蘇
  州破擒士誠師還而公以十月分兵守禦松江洪武
  元年春被旨佐翁德指揮守禦太倉二年二月制授
  昭信校尉依舊管軍百戸四月從翁指揮捕倭寇海
  上遇於海門縣之上幇及其未陣麾衆衝擊之所殺
  不可勝計生獲數百人以獻復有白金文綺之賜三
  年七月泉州漳州不靖從平章廖公往撫之悉定其
  地四年二月都試百戸用鎗之精無與公敵者與百
  戸尤宣角三合三勝立除武略將軍太倉衛管軍副
  千戸後二月召至闕下超拜宣威將軍長淮衞指揮
  僉事五年八月詔若曰溫亦東南重鎭苟非其人豈
  堪付托其以長淮衛指揮僉事王銘爲其衞僉事公
  拜命以九月莅溫審利害度先後而施張弛舒慘之
  功威行惠流而遠近爲之易視改聽常再奉旨造海
  舟數十艘心計指授井井有條吏無所售其奸民用
  不擾瑞安民周廣三等盜弄兵三魁私鬻者眾至六
  百餘人殺巡檢公選士授以方略盡獲而誅之乃上
  奏曰臣所領鎭岸大海而控島夷城池樓櫓因陋就
  簡非獨不足以壯國勢卒有風潮之變抑將何以禦
  之勢須改爲臣敢以聞報下以七年八月繕城而陶
  甓甃之延衺三千餘丈高視舊益三之一旣崇飾雉
  堞攺作各門層樓便宏敞鉅麗與城相稱又每若干
  步爲敵樓三間環城之上凡五十餘樓以八年十月
  浚濠自南門至東門以丈計之一千而嬴其深與廣
  皆倍於初又剏二堰聞曰南關曰堰頭爲蓄洩之限
  以九年十月增築外垣首起海神山尾屬郭公山爲
  丈二千有奇其高與濶各十有二尺由是海水縱暴
  患不及城矣換廣威將軍錫以世襲制書則十一年
  四月也十四年冬十月括寇吳達三等搆亂犯平陽
  瑞安公出兵捕之比延安侯唐公統大軍至則寇之
  就誅夷者十六七矣延安侯五閱月而戢寧一方奏
  凱還京寔公力之以焉十六年春公得告往和州改
  葬先公先夫人且行郡之耆庶塡道畱行揚言曰吾
  士民賴公而老者得其養少者得其長傷殘疲憊者
  得其休息奈何舍我去焉不得前公慰遣之則皆垂
  
  涕以別及公還自和州男女無老稚爭相遮迎咸欣
  
  欣然有喜色郡守長相顧曰吾屬爲天子牧民民視
  
  吾屬去來漠然不以爲意王指揮職乎軍者民其去
  
  也戚而於其來也喜乃爾豈聲音笑貌之所能爲哉
  
  吾屬愧王指揮多矣
  
  史氏曰凡人之才有所長者必有所短是以武能戡
  
  亂文能附眾一人之身兼茲二美謂之全才夫其生
  
  也豈偶然者求之往古一代曾不數人焉公生當興
  
  王之運方用武時從諸大將東征西討則奮其才略
  
  無戰不捷而功以建及天下大定蒙被寵眷臨制方
  
  面則興廢舉墜推恩布惠而民以懷沉謙恭而不伐
  
  敬愼而無愆於戲若壬公豈非才全而德鉅者哉論
  
  次於篇一以見公之賢非流輩之所可及一以見聖
  
  朝將帥得人之盛度越前代云

知识出处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十六卷。明苏伯衡撰。苏伯衡,字平仲,浙江金华人。伯衡博学勤奋,元末时负誉于乡,明初,用为国子学录,后迁学正,著《苏平仲集》。是集凡十六卷,初刻于洪武年间,由林方直编辑。卷首有刘基洪武四年(1371)序、宋濂洪武十三年(1380)序。收文十五卷、诗一卷。其文颇受宋濂等人推重,宋濂在 《送平仲还乡序》称:“平仲辞章,体裁严比,姿态横逸,如春阳被物,或根或芗,或卉或条,或大或小,或圆或扁,各随其物而畅之,无有同者。”显然是过誉之辞。郑瑗《井观琐言》则称 “其用意太苦、遣辞太繁缛,不可为法,”道出了苏伯衡为文的弊病所在。其诗作较少,且无佳作。集末有洪武八年 (1375)胡翰跋语,称苏伯衡选为太学官,“居太学六年。”考《明史》称苏伯衡在丙午 (元至正二十六年,即1366年)为国子学录,苏伯衡所著《国子学同官记》称以丁未 (元至正二十七年,即1367年)升学正,其诗文又有庚戌 (明洪武三年,即1370年) 七月十日奉命编《摩国史口号》,则苏伯衡由学正擢编修,实在洪武三年(1370)上距丙午仅五年,是胡翰误将时间多记一年。是集为正统七年 (1442)处州 (今浙江丽水等地)推官黎谅所重刻,收入《四库全书》。还存有《金华丛书》(同治光绪本、民国补刊本) 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蘇伯衡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