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14563
颗粒名称: 染說
分类号: I214.82
页数: 3
页码: 十八至二十一
摘要: 明蘇伯衡撰寫的一篇論文。
关键词: 别集 文集

内容

凡染象天象地象東方象南方象西方象北方象草
  木象翟象雀以為色取蜃取梔取藍取茅蒐取槖盧
  取豕首取象斗取丹秫取涗水取欄之灰以為材熾
  之漚之暴之宿之淫之沃之塗之揮之漬之以為法
  一入再入三入五入七入以為候天下染工一也於
  此有布帛焉衆染工染之其材之分齊同其法之節
  制同其候之多寡同其色之淺深明暗枯澤美惡則
  不同其深而明澤而美者必其工之善者也其淺而
  暗枯而惡者必其工之不善者也盖天下之技莫不
  有妙焉染之妙得之心而後色之妙應於手染至於
  妙則色不可勝用矣夫安得不使人接於目而愛玩
  之乎此惟善工能之非不善工可能也夫工於染者
  之所染與不工於染者之所染其色固有間矣然雖
  工者所染之布帛與天地四方草木翟雀其色則又
  有間矣無他天地四方草木翟雀之色二氣之精華
  天之所生也天下之至色也布帛之色假乎物采人
  之所為也非天下之至色也學士大夫之於文亦然
  經之以杼軸緯之以情思發之以議論鼔之以氣勢
  和之以節奏人人之所同也出于口而書于紙而巧
  拙見焉巧者有見於中而能使了然於口與手猶善
  工之工於染也拙者中雖有見而詞則不能達猶不
  善工之不工於染也天下之技莫不有妙焉而況於
  文乎不得其妙未有能入其室者也是故三代以來
  為文者至多尚論臻其妙者春秋則左丘明戰國則
  荀況莊周韓非秦則李斯漢則司馬遷賈誼董仲舒
  班固劉向揚雄唐則韓愈柳宗元李翺宋則歐陽修
  王安石曾鞏及吾祖老泉東坡頴濱上下數千百年
  間不過二十人爾豈非其妙難臻故其人難得歟雖
  然之二十人者之於文也誠至于妙矣其視六經豈
  不有逕庭也哉六經者聖人道德之所著非有意於
  為文天下之至文也猶天地四方草木翟雀之為色
  也左丘明之徒道德不至而其意皆存於為文非天
  下之至文也猶布帛之為色也學者知詞氣非六經
  不足以言文玄非天黄非地青非東方赤非南方白
  非西方黑非北方夏非翟緅非雀紅緑非草木不足
  以言色可不汲汲於道德而惟文辭之孜孜乎天台
  方希直從太史宋公學為文章其年甚少而其文甚
  工不惟同門之士未有及之者自朝之搢紳以至四
  方之老成凡與宋公友者無不推許之以爲不可及
  余每過宋公退卽希直讀其所爲文未嘗不擊節而
  歎其有得於文之妙也今希直將歸其鄉大肆其力
  於文故因以此勉焉余自蚤歲徒盡心於文章垂五
  十而迄無成不知自勉乃欲勉希直寧不知愧然希
  直得余說而及時以道德自任則又何至若余哉此
  余之所以致愛助於希直也

知识出处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十六卷。明苏伯衡撰。苏伯衡,字平仲,浙江金华人。伯衡博学勤奋,元末时负誉于乡,明初,用为国子学录,后迁学正,著《苏平仲集》。是集凡十六卷,初刻于洪武年间,由林方直编辑。卷首有刘基洪武四年(1371)序、宋濂洪武十三年(1380)序。收文十五卷、诗一卷。其文颇受宋濂等人推重,宋濂在 《送平仲还乡序》称:“平仲辞章,体裁严比,姿态横逸,如春阳被物,或根或芗,或卉或条,或大或小,或圆或扁,各随其物而畅之,无有同者。”显然是过誉之辞。郑瑗《井观琐言》则称 “其用意太苦、遣辞太繁缛,不可为法,”道出了苏伯衡为文的弊病所在。其诗作较少,且无佳作。集末有洪武八年 (1375)胡翰跋语,称苏伯衡选为太学官,“居太学六年。”考《明史》称苏伯衡在丙午 (元至正二十六年,即1366年)为国子学录,苏伯衡所著《国子学同官记》称以丁未 (元至正二十七年,即1367年)升学正,其诗文又有庚戌 (明洪武三年,即1370年) 七月十日奉命编《摩国史口号》,则苏伯衡由学正擢编修,实在洪武三年(1370)上距丙午仅五年,是胡翰误将时间多记一年。是集为正统七年 (1442)处州 (今浙江丽水等地)推官黎谅所重刻,收入《四库全书》。还存有《金华丛书》(同治光绪本、民国补刊本) 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蘇伯衡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