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14543
颗粒名称: 策題
分类号: I214.82
页数: 3
页码: 二十七至三十二
摘要: 明蘇伯衡的個人文集《蘇平仲集》的策題部分。
关键词: 别集 文集

内容

國學公試策題八首
  問為人君者莫貴於勤莫大於斷莫難於信其臣周
  文之日昃漢宣之勵精秦皇之程書隋文之傳餐同
  為能勤也而或治或亂不同焉晉武之平吳憲宗之
  取蔡符堅之南伐宋文之北討同為能斷也而或興
  或亡不同焉秦穆之於孟明漢昭之於霍光燕噲之
  於子之德宗之於盧杞同為能信其臣也而或安或
  危不同焉學者之論事推其未至之理難為說而抵
  其巳往之跡易為言請陳此十二君者其始何得何
  失而其後効相反以備清問之及襲其所以成而改
  其所以敗庶有取也
  問能稼而能穡斯謂之良農能獲而能烹斯謂之善
  獵能開邊而能安邊斯謂之優於為國故漢收河北
  兵不再興唐復河隴未嘗出師今西蕃朔漠之地秦
  漢唐宋之所不能有者我國家談笑而悉取之矣伊
  欲使邊鄙賓服不敢南向而牧馬洮隴幽薊之民目
  不覩旗旐耳不聞鉦皷而安於耕鑿必有良策二三
  子其悉陳之
  問井田也學校也禮樂也此王政之大者也為法雖
  不同而先後嘗相資顔淵問為邦而孔子則以三代
  之禮樂語之滕文問為國而孟子則以三代之井田
  學校告之然則此數者果可偏廢歟夫為治未有不
  本於古而可行於今者也孔孟所言具在方册其設
  施之次第願推言之以聞于上
  問羲和之典歷后夔之典樂臯陶之典刑益之典鳥
  獸棄之典稼穡皆守一職終其身焉近世仕者一人
  之身而兼數官者有之一歲之内而歷諸司者有之
  豈其人皆賢於古人而措諸事業者無施不可歟將
  徒知計班資之崇庳而恥於効一官歟抑拘於數易
  之制而材有不得盡歟夫唐虞之時洪水方去天下
  可謂多事而當其時事無不治今四方大定非有難
  治之政而當世之務往往廢滯夫安其分而專其智
  能於一職與夫急於進取而無常職其得失亦可見
  矣居今之勢而欲復古之道如之何其可也問常衮之居相位也選舉不自專一命已上皆付之
  定法可謂盡公無私矣而賢愚有同滯之譏崔貽孫
  之居相位也未一年除吏八百多其親舊可謂出乎
  法制之外矣而當時有得人之稱後之宰相以常為
  法乎則涉於避嫌以崔為法乎則近於專權專權致
  威福下移之謗避嫌失竭誠狥國之義而謂賢相為
  之乎夫古之賢相孰有加於伊尹傅說周公召公者
  乎伊尹則敷求哲人傅說則旁招俊乂周召則明揚
  俊民既不自以為嫌而其君亦不以為疑是果何道
  歟為相不師伊傅周召顧自處於常崔之間抑可不
  可歟請為之說
  問在朝言朝在野言野在學校而言學校可乎有虞
  胄子之教專之於后夔成周國子之教總之於樂正
  則樂豈非尤學士之所當重歟後世何以希濶而弗
  講歟古者興師其出也受成於學其反也獻俘獻馘
  於學則兵豈非亦學士之所當知歟後世何以忌諱
  而弗談歟所言者無非天人性命之理而指六藝為
  器之末所習者無過記誦詞章之間而視六德六行
  為空言後世之學校果三代之學校歟夫何佻達城
  闕則其習至于今而尚存成材就實則其人質諸古
  而有愧豈非學校僅以著令而存其教養之法已疎
  歟然六舘三學之士或叩閽上書而挽留先生或倡
  明大義而不汙僭偽或指斥權臣而竄責不恤亦當
  見之而君子以為盛事果何以致之歟其豈所謂不
  待文王而興者歟國家建首善之地于京師二三子
  遊焉息焉豈惟稽往行以自鑒擇善者以自從而已
  凡古法之當施於今與今日之所當務者極陳之以
  脩舉缺陋使教道興而人材盛亦有司之望也
  問穀為六府之一農居八政之首是故為國先務未
  有或先於訓農者也今天子每歲孟春躬耕籍田以
  率天下之民郡縣之長吏皆兼勸農之職重農亦云
  至矣是宜事本業之徒什伯於逐末作之輩也而田
  里之間地有遺力而民多遊手何歟將盡驅之緣南
  畝歟則井地之法未易復限田之制不可行何以給
  之不為之禁歟則國家之調度一切取贍於有田之
  家不能無朘削之病而操奇贏者顧安享厚利將見背本而趨末者滋衆品調消息之使農民無所傷而
  遊民無所利其道何由可得而聞之乎
  問商書曰事不師古匪說攸聞周書曰不于古訓于
  何其訓是以夏商周之有天下其損益者有之而所
  因者猶一曰董仲舒以謂質文有改制之名而無變
  道之實者是也自秦人廢古而先王維持天下之大
  經大法蕩然無復存焉者矣漢興掇拾於煨燼之餘
  其豈無一二為先王之舊然自秦迄今千五六百年
  時君世主初未嘗諄諄然取法之為務也而不害其
  為有天下有天下而最盛者莫過漢唐漢之法大抵
  襲秦唐之政一切因隋而其治則皆幾乎三王乃若
  新莽之復井田宇文周之復六官可謂篤於師古者
  矣而無救於其昏亂敗亡何秦隋之制可以傳遠而
  先王之法度顧不可以埀憲歟夫豈高帝之大度文
  帝之仁厚宣帝之勵精太宗之英武乃致治之資而
  莽之惡宇文之庸固自有取亡之道歟將善復古者
  貴求其實而不貴慕其名在得其意而不在泥其迹
  歟不然豈所謂世殊事異不相沿襲者不誣而商周
  之書乃虛言歟幸推明其故

知识出处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十六卷。明苏伯衡撰。苏伯衡,字平仲,浙江金华人。伯衡博学勤奋,元末时负誉于乡,明初,用为国子学录,后迁学正,著《苏平仲集》。是集凡十六卷,初刻于洪武年间,由林方直编辑。卷首有刘基洪武四年(1371)序、宋濂洪武十三年(1380)序。收文十五卷、诗一卷。其文颇受宋濂等人推重,宋濂在 《送平仲还乡序》称:“平仲辞章,体裁严比,姿态横逸,如春阳被物,或根或芗,或卉或条,或大或小,或圆或扁,各随其物而畅之,无有同者。”显然是过誉之辞。郑瑗《井观琐言》则称 “其用意太苦、遣辞太繁缛,不可为法,”道出了苏伯衡为文的弊病所在。其诗作较少,且无佳作。集末有洪武八年 (1375)胡翰跋语,称苏伯衡选为太学官,“居太学六年。”考《明史》称苏伯衡在丙午 (元至正二十六年,即1366年)为国子学录,苏伯衡所著《国子学同官记》称以丁未 (元至正二十七年,即1367年)升学正,其诗文又有庚戌 (明洪武三年,即1370年) 七月十日奉命编《摩国史口号》,则苏伯衡由学正擢编修,实在洪武三年(1370)上距丙午仅五年,是胡翰误将时间多记一年。是集为正统七年 (1442)处州 (今浙江丽水等地)推官黎谅所重刻,收入《四库全书》。还存有《金华丛书》(同治光绪本、民国补刊本) 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蘇伯衡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