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雲亭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14507
颗粒名称: 望雲亭志
分类号: I214.82
页数: 2
页码: 二十八至三十
摘要: 明蘇伯衡撰寫的一篇雜著文。
关键词: 别集 文集

内容

余游南鴈蕩次于平陽間過余可立可立坐予亭上
  目其楣間榜曰望雲余咲謂可立曰子日夜持籌與
  商賈較錙銖于市區亦暇望雲若余也耶余嘗登仙
  壇時積雨方霽見山氣與澤氣有若萬竈煙升自山
  腹少焉上薄于天彌漫充斥類物得兜綿覆冒者而
  隙處杉松櫧檜栝柏不翅小草見雪中俄大風海上
  來力與之搏翕霍動盪若鎔銀若流汞久而不勝也
  遂劃𠠫解剥鷺若鶴若裂帛若東西散去㸌然日出
  虹光上燭林彩掩映紅駭翠霏又類補僧伽黎衣奇
  哉觀也余躊躇凝望不能去自是新雨後輒登而望
  焉子于雲也亦暇若余之望而亦同余之所見否歟
  可立曰先生之望適意也吾之望寓意也蓋吾南昌
  人上距宋豫章太守孝頃十二世而翰林直學士驤
  則六世祖也朝廷以吾粗知讀書見謂儒者召至京
  師授以征商之職而以去年秋至於此顧吾母在南
  昌今年六十有三矣高年不樂就養遠方迎致不可
  也歸侍不獲也定省之久曠思慕有不可勝言者引
  領而望焉吾親不可見所可見者親舍上之雲耳雲
  也朝夕卷舒於吾親舍上而吾曾不如以故望而感
  焉雲也飛揚晻靄而吾親舍其下吾見雲猶見吾親
  以故望而慰焉足感而又足慰也以故朝而望焉暮
  而望焉乃若先生之適吾何有焉余聞而歎曰孝哉
  可立乎子之望不同於余其與登太行而望者夫豈
  不同乎固有曠百世而同情若是哉雖然子知思而
  親矣望雲以自慰矣亦知親之思子而倚門而望乎
  而倚閭而望乎可不思所以慰之乎將何圖以慰之
  乎余意子之出仕也而親教忠之訓豈無望子之能
  官乎亦恪遵於早夜黽勉以舉職而已職舉則能官
  能官則子職亦脩子職脩則悦親有道悦親有道則
  雖不在親側而親未有不喜慰者也而子亦足以自
  慰矣又安用於是雲朝焉夕焉而望焉也哉可立曰
  亭志

知识出处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十六卷。明苏伯衡撰。苏伯衡,字平仲,浙江金华人。伯衡博学勤奋,元末时负誉于乡,明初,用为国子学录,后迁学正,著《苏平仲集》。是集凡十六卷,初刻于洪武年间,由林方直编辑。卷首有刘基洪武四年(1371)序、宋濂洪武十三年(1380)序。收文十五卷、诗一卷。其文颇受宋濂等人推重,宋濂在 《送平仲还乡序》称:“平仲辞章,体裁严比,姿态横逸,如春阳被物,或根或芗,或卉或条,或大或小,或圆或扁,各随其物而畅之,无有同者。”显然是过誉之辞。郑瑗《井观琐言》则称 “其用意太苦、遣辞太繁缛,不可为法,”道出了苏伯衡为文的弊病所在。其诗作较少,且无佳作。集末有洪武八年 (1375)胡翰跋语,称苏伯衡选为太学官,“居太学六年。”考《明史》称苏伯衡在丙午 (元至正二十六年,即1366年)为国子学录,苏伯衡所著《国子学同官记》称以丁未 (元至正二十七年,即1367年)升学正,其诗文又有庚戌 (明洪武三年,即1370年) 七月十日奉命编《摩国史口号》,则苏伯衡由学正擢编修,实在洪武三年(1370)上距丙午仅五年,是胡翰误将时间多记一年。是集为正统七年 (1442)处州 (今浙江丽水等地)推官黎谅所重刻,收入《四库全书》。还存有《金华丛书》(同治光绪本、民国补刊本) 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蘇伯衡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