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亭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14506
颗粒名称: 名亭辯
分类号: I214.82
页数: 2
页码: 二十六至二十八
摘要: 明蘇伯衡撰寫的一篇雜著文。
关键词: 别集 文集

内容

義烏酥谿之上胡君伯器之家在焉伯器臨流作亭
  旁植美竹浮光靜影上下映帶不知塵寰之接壤也
  因名其亭曰水竹洞天客或難之曰何哉君之名亭
  也洞天者真仙之館而亭為讌遊之所以燕遊之所
  方之真仙之舘可乎夫古人之名亭尚其人者有之
  即其地者有之以其物者有之寓其意者有之未有
  無其實而冒其名者也今以洞天名亭尚其人乎即
  其地乎以其物乎寓其意乎借曰取其勝槩似之云
  乎則初非穹巖邃壑之奥區無有驚心駭目之瓌觀
  不必梯危縋險犯蟲蛇貙虎之不測斯可闖其境若
  三十六洞天者名雖美於亭何有焉伯器以告空同
  子空同子曰名亭者非非也難者非也往應之曰若
  以為洞天必在幽遐峻絶之域乎則穗石羊角華蓋
  咸密邇闤闠地之廣袤不過尋丈未嘗凌風雨而薄
  星辰也若以為必真仙之所栖止而後謂洞天乎則
  安期羨門赤松洪厓固嘗混迹庸衆周流濁世無乎
  不在非必專名山以為窟宅也今吾酥谿泉深而土
  沃民皆安於畊鑿俗樸淳而有古風又際時休明盜
  賊屏息物無癘疵而吾之亭據山溪之要會風氣之
  綿密水竹之清華禽魚之下上飛泳夐焉如在世外
  行道之人觸塵埃冒風日沿溪流度阡陌迴望榱桷
  於蒼翠之表將以為何地然則吾亭之在谿上不猶
  洞天之在穹壤間乎名以洞天奚為而不可也賢大
  夫士東西行過吾門而吾延之亭上與之寓情耳目
  之樂抗思坌𡏖之外講論繕性禔身之學内王外霸
  之畧其人往往山澤之臞列仙之儒莫不充乎自足
  泊乎無求浩乎不為外物所奪然則吾終日相與羣
  居不猶真仙之與居乎名以洞天奚為而不可難者
  如曰子之言辨矣抑古之人有諸則又應之曰有之
  宋程公闢之知福州也得閩山嶔崟之際作亭於其
  處以其山川之勝登覽之觀可比于道家所謂蓬萊
  方丈瀛洲之山於是名之曰道山之亭吾之名亭與
  程之名亭固無以異也道山之名不見非於君子則
  洞天之名又孰得而非之哉客果不能難焉伯器乃
  求空同子次第以為名亭辯而嵌諸壁

知识出处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十六卷。明苏伯衡撰。苏伯衡,字平仲,浙江金华人。伯衡博学勤奋,元末时负誉于乡,明初,用为国子学录,后迁学正,著《苏平仲集》。是集凡十六卷,初刻于洪武年间,由林方直编辑。卷首有刘基洪武四年(1371)序、宋濂洪武十三年(1380)序。收文十五卷、诗一卷。其文颇受宋濂等人推重,宋濂在 《送平仲还乡序》称:“平仲辞章,体裁严比,姿态横逸,如春阳被物,或根或芗,或卉或条,或大或小,或圆或扁,各随其物而畅之,无有同者。”显然是过誉之辞。郑瑗《井观琐言》则称 “其用意太苦、遣辞太繁缛,不可为法,”道出了苏伯衡为文的弊病所在。其诗作较少,且无佳作。集末有洪武八年 (1375)胡翰跋语,称苏伯衡选为太学官,“居太学六年。”考《明史》称苏伯衡在丙午 (元至正二十六年,即1366年)为国子学录,苏伯衡所著《国子学同官记》称以丁未 (元至正二十七年,即1367年)升学正,其诗文又有庚戌 (明洪武三年,即1370年) 七月十日奉命编《摩国史口号》,则苏伯衡由学正擢编修,实在洪武三年(1370)上距丙午仅五年,是胡翰误将时间多记一年。是集为正统七年 (1442)处州 (今浙江丽水等地)推官黎谅所重刻,收入《四库全书》。还存有《金华丛书》(同治光绪本、民国补刊本) 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蘇伯衡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