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蘇平仲文集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14487
颗粒名称: 太史蘇平仲文集序
分类号: 文集;别集
页数: 2
页码: 一至二
摘要: 宋濓为蘇平仲文集作的一篇序。

内容

漢武帝欲敎霍去病兵法去病辭曰顧方略何如耳
  濂謂去病眞能用兵者古今之勢不同山川風氣亦
  異而敵之制勝伺隟者常紛然襍出而無窮吾苟不
  能應之以變通之術而拘乎古之遺法其不敗覆也
  難哉爲文何以異此古之爲文者未嘗相師鬱積於
  中攄之於外而自然成文其道明也其事覈也引而
  伸之浩然而有餘豈必竊取辭語以爲工哉自秦以
  下文莫盛於宋宋之文莫盛於蘇氏若文公之變化
  傀偉文忠公之雄邁奔放文定公之汪洋秀傑載籍
  以來未之多遇其初亦奚暇追琢絺繪以爲言乎卒
  至於斯極而不可掩者其所養可知也近世道漓氣
  弱文之不振巳甚樂恣肆者失之駁而不醇好摹擬
  者拘於局而不暢合喙比聲不得稍自淩厲以震蕩
  人之耳目辟猶敝帚漏卮雖家畜而人有之其視魯
  弓郜鼎亦巳遠矣每讀三公之文未嘗不太息也蓋
  晩而得平仲焉平仲文定公之裔孫少警敏絕倫誦
  說不勞而習中歲大肆力於文辭精愽而不麄澀敷
  腴而不苛縟不求其似古人而未始不似也仕皇朝
  由國子學録為學正上親擢國史院編脩官以瞶辭
  歸濓以翰林承旨致政將還天子命舉可以自代者
  即以平仲應詔既至復固辭上亦憫其誠特賜文綺
  楮幣遣之天下學士高平仲之文而莫不惜其以疾
  困也人有困於當時而貴於後世者亦有貴於當世
  而後乃無聞者其得失久近果何如哉孰知平仲之
  困乃所以成其至貴者乎濓重平仲最甚序論其文
  所以歎蘇氏三公之不可及而喜今世之復有斯人
  也平仲名伯衡其先居眉自文定公長子徽猷閣待
  制遲來知婺州遂家焉今為婺之金華人去文定公
  九世矣洪武十三年冬十月前翰林學士承旨嘉議
  大夫知制誥兼脩國史兼太子贊善大夫宋濓序

知识出处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苏平仲集十六卷首一卷》

十六卷。明苏伯衡撰。苏伯衡,字平仲,浙江金华人。伯衡博学勤奋,元末时负誉于乡,明初,用为国子学录,后迁学正,著《苏平仲集》。是集凡十六卷,初刻于洪武年间,由林方直编辑。卷首有刘基洪武四年(1371)序、宋濂洪武十三年(1380)序。收文十五卷、诗一卷。其文颇受宋濂等人推重,宋濂在 《送平仲还乡序》称:“平仲辞章,体裁严比,姿态横逸,如春阳被物,或根或芗,或卉或条,或大或小,或圆或扁,各随其物而畅之,无有同者。”显然是过誉之辞。郑瑗《井观琐言》则称 “其用意太苦、遣辞太繁缛,不可为法,”道出了苏伯衡为文的弊病所在。其诗作较少,且无佳作。集末有洪武八年 (1375)胡翰跋语,称苏伯衡选为太学官,“居太学六年。”考《明史》称苏伯衡在丙午 (元至正二十六年,即1366年)为国子学录,苏伯衡所著《国子学同官记》称以丁未 (元至正二十七年,即1367年)升学正,其诗文又有庚戌 (明洪武三年,即1370年) 七月十日奉命编《摩国史口号》,则苏伯衡由学正擢编修,实在洪武三年(1370)上距丙午仅五年,是胡翰误将时间多记一年。是集为正统七年 (1442)处州 (今浙江丽水等地)推官黎谅所重刻,收入《四库全书》。还存有《金华丛书》(同治光绪本、民国补刊本) 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宋濓
责任者